東源村隸屬于高樓鎮(zhèn)平陽坑社區(qū),位于飛云江畔浙南名勝圣井山腳下,南接南山村,西接晚垟頭村。全村面積3.42平方公里,全村常住人口460戶,1890人,外來人口6人,山林面積1073畝,耕地面積699畝。
東源村三面環(huán)山,靜臥在飛云江下游南岸、東岙山西麓山岙,平疇千畝,綠野十里。一條小溪從大山走來,穿過村前淌向飛云江。連接瑞安與文成、景寧等縣的交通大動脈———56省道橫亙在小溪上、云江邊。幾十幢高高矮矮的民房等建筑井然有序地分布在沃野之中、稻田之間,竹樹婆娑,小橋流水,鄉(xiāng)村風(fēng)味濃厚。村民有王姓、吳姓、潘姓、許姓等,多達18姓。目前東源譜師有幾十個,其中有40多位會“東源譜法”的全部“十九般武藝”。在膠印、影印等現(xiàn)代印刷品種遍布全球的今天,東源譜師仍大有天地,古老的“東源譜法”(下文正名為“梓輯”)仍大行其道,令人驚嘆。
《中國姓氏譜》云:族譜即宗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guān)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變遷的特殊圖書,是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獨特記錄。早在4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們的先人就有了修家譜的制度。近百年來,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家譜刻辭就證明了這一點。據(jù)《周禮》記載,周時已有專掌“奠系世,辨昭穆”即家族譜系的史官。到了漢、晉代,修譜之風(fēng)遍及華夏。早期僅王公貴族有譜,漸而各地各族普遍修譜,甚至山村海疆、海外華人,莫不有譜。宗譜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源制作的印刷品有兩大特色:一是刻、印用字是老宋體,字形古拙。從明朝以來,老宋體作為官方字體,長期壟斷文告、公報等莊嚴(yán)場合,如今卻極少見。二是刻印、裝訂做工很考究。刻字有要點:反手,先橫、次豎、后撇;用材有講究:須用又韌又硬的棠梨木;檢字有口訣:是一首有“君王立殿堂,朝輔盡純良”等158個字的祖?zhèn)鞲柙E,囊括了漢字的絕大部分部首,極為入韻,用方言誦讀,朗朗上口;排版有格式:正文每頁五大格,寓五代同堂之意;下刷有講究:陰雨天只要刷一次,干燥天要一會兒刷一次,一天刷幾次。用墨量不能太多或太少,用力要均勻。總之,十幾道工序每道都要真功夫,最要緊的是刻字、檢字、排版。中央電視臺《發(fā)現(xiàn)之旅》欄目組拍的專題片《深埋的物證》說:“這里的每一個步驟,都和元代王禎的描述如出一轍。他們的做法,似乎就是從古代原封不動流傳下來的……”。
2008年木活字印刷術(sh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10年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從而東源木活字印刷文化村也因此聞名遐邇。以此為契機村里建起了著名的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館,完整再現(xiàn)了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活字印刷的場景,是活字印刷術(shù)源于我國最好的實物證明。同年東源村被列為四星級旅游村,以文化旅游為依托大力發(fā)展特色農(nóng)業(yè)和鄉(xiāng)村休閑旅游,全面提升全面的經(jīng)濟水平。
東源村附近有玉海樓、隆山公園、曹村、隆山塔、瑞安博物館、青云谷等旅游景點,有瑞安白毛茶、瑞安清明早、溫郁金、瑞安馬蹄筍、李大同雙炊糕、炒雙粉等特產(chǎn),有溫州鼓詞、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shù)、排殿豬、瑞安老酒汗傳統(tǒng)釀制技藝、藤牌舞、瑞安曹村元宵燈會等民俗文化。
區(qū)劃: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高樓鎮(zhèn)·東源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