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山東省 > 青島市 > 嶗山區(qū) > 沙子口街道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沙子口街道

[移動版]
地名:沙子口街道隸屬嶗山區(qū)
區(qū)劃代碼:370212002代碼前6位:370212
行政區(qū)域:山東省 地理分區(qū):華東地區(qū)
行政級別:街道車牌代碼:魯B
長途區(qū)號:0532 郵政編碼:266000
轄區(qū)面積:約108.27平方公里人口數量:8.1萬人
人口密度:748人/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qū):43個社區(qū)
代碼城鄉(xiāng)分類簡介
流清河社區(qū)~001村莊
流清河社區(qū) 村莊由來 清道光年間,李氏從小嶗山村遷流清河岸定居,以河命村。居民曲姓祖上是姜哥莊社區(qū)人,原本居住在流清河中流的將軍槽,…[詳細]
東麥窯社區(qū)~002村莊
東麥窯社區(qū) 村莊由來 清乾隆年間,李氏先民李東璽從現在沙子口街道的南嶗社區(qū)遷到這里。當時這里荒無人煙,僅殘存著前人所遺留的幾座燒炭…[詳細]
西麥窯社區(qū)~003村莊
西麥窯社區(qū) 村莊由來 據《齊乘》及有關的史書方志記載,原初的嶗山布滿密密麻麻的檀木、楸樹、松樹以及樗、柞、槐、柳等高大喬木,大約…[詳細]
南窯社區(qū)~004村莊
南窯社區(qū) 村莊由來 據史料記載,茍氏祖于明初從“小云南”(今山西大同以南)遷到即墨的茍家疃,后遷到煙云澗。到清初茍氏有人與即墨張哥莊…[詳細]
磚塔嶺社區(qū)~005村莊
磚塔嶺社區(qū) 村莊由來 在清乾隆末年或嘉慶初年之際,登瀛社區(qū)王德興兄弟相中這里的地勢地貌,便帶著自己的妻小來這里壘墻造屋,辟土墾荒…[詳細]
馬鞍子社區(qū)~006村莊
馬鞍子社區(qū) 村莊由來 馬鞍子社區(qū)的山上有一塊被雷劈成兩半的巨石,前傾的一半石頭壓在前坡兩塊與其差不多大小的石頭上,形成了一個天然…[詳細]
大河東社區(qū)~007村莊
大河東社區(qū) 村莊由來 社區(qū)建于明隆慶年間,先是姜氏“東坡”、“東嶺”、“東山”、“東林”兄弟四人從即墨長治姜家坡遷來。朱氏后來此…[詳細]
小河東社區(qū)~008村莊
小河東社區(qū) 村莊由來 明永樂年間,王氏始祖“伯英”、“伯能”兄弟四人從河南淮安府遷居登瀛后,到第二世兄弟八人分為八個支派,其中的…[詳細]
前登瀛社區(qū)~009村莊
前登瀛社區(qū) 村莊由來 明朝永樂二年(1404),王氏始祖從河南淮安府遷居此地。該社區(qū)另一聚族而居的李姓則是來自于小云南(山西大…[詳細]
后登瀛社區(qū)~010村莊
后登瀛社區(qū) 村莊由來 明朝永樂二年(1404),王氏始祖從河南淮安府遷居此地。該社區(qū)另一聚族而居的李姓則是來自于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詳細]
嶺西社區(qū)~011村莊
嶺西社區(qū) 村莊由來 據《王氏族譜》記載,王氏先祖最早在明朝永樂年間,由云南(山西大同以南)大槐樹里頭遷至山陽(屬山東昌邑)。據王氏家…[詳細]
西登瀛社區(qū)~012村莊
西登瀛社區(qū) 村莊由來 張氏先祖世臻由云南(山西大同以南)遷來,據張氏祖譜記載,“或以為來自明初,或以后遷于明中,其歲月無可考也”。楊…[詳細]
栲栳島社區(qū)~013村莊
栲栳島社區(qū) 村莊由來 清乾隆年間,王氏從登窯遷栲栳島里村。由八家莊、前歧、南石屋、三家溝等自然社區(qū)組成。因三家溝向北延伸的沙灘海灣形…[詳細]
沙子口社區(qū)~014主城區(qū)
沙子口社區(qū) 村莊由來 清同治年間,董家埠的董德信和張村社區(qū)的王吉同看好了這塊風水寶地,于是在此開設商行并搬來家眷定居,后又有段、…[詳細]
東姜哥莊社區(qū)~015主城區(qū)
東姜社區(qū) 村莊由來 姜哥莊原有“姜姓、曹姓始居此町”。明洪武23年(1391),王姓來時,姜姓已絕戶,曹姓也僅剩幾個孤寡老人。王姓始…[詳細]
西姜哥莊社區(qū)~016主城區(qū)
西姜社區(qū) 村莊由來 姜哥莊原有“姜姓、曹姓始居此町”。明洪武23年(1391),王姓來時,姜姓已絕戶,曹姓也僅剩幾個孤寡老人。王姓始…[詳細]
北姜社區(qū)~018主城區(qū)
北姜社區(qū) 村莊由來姜哥莊原有“姜姓、曹姓始居此町”。明洪武23年(1391),王姓來時,姜姓已絕戶,曹姓也僅剩幾個孤寡老人。王姓始祖憫姜…[詳細]
南姜哥莊社區(qū)~018主城區(qū)
南姜社區(qū) 村莊由來姜哥莊原有“姜姓、曹姓始居此町”。明洪武23年(1391),王姓來時,姜姓已絕戶,曹姓也僅剩幾個孤寡老人。王姓始祖憫姜…[詳細]
石灣社區(qū)~019主城區(qū)
石灣社區(qū) 村莊由來 明初,曲氏從云南(山西大同以南)遷姜哥莊,后又遷石灣處立村。石灣社區(qū)名稱取自天然——環(huán)繞社區(qū)周圍的山嶺樹茂林密,…[詳細]
段家埠社區(qū)~020主城區(qū)
段家埠社區(qū) 村莊由來 據《嶗山段氏族譜》記載,段家埠社區(qū)為宋氏始祖于明洪武末年所立,于嶗山洼東北處山下緩埠上占山開基,緣此,稱社區(qū)名…[詳細]
董家埠社區(qū)~021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董家埠社區(qū) 村莊由來 明朝初期,董氏祖從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大槐樹里頭遷小嶗山西澗(后胡氏到北嶗立村,遂稱胡家西澗)立村,后又…[詳細]
戴家埠社區(qū)~022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戴家埠社區(qū) 村莊由來 明朝萬歷年間,戴氏從平度戴家莊遷此落戶。因村北有一山坡高冠(俗稱北崖子),故名戴家埠村。清康熙40年(1702…[詳細]
于哥莊社區(qū)~023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于哥莊社區(qū) 村莊由來 于哥莊的早期居民為于姓,但在后期或逐漸衰亡,或舉家遷移,到在現在已沒有于姓人家。在明朝永樂年間,宋氏祖宋彪、宋…[詳細]
南宅科社區(qū)~024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南宅科社區(qū) 村莊由來 明初,姜氏從云南遷此立村。其后人有中科的,姜姓居民將這里賦予了一個寓意深刻的名字“宅科村”![詳細]
北嶗社區(qū)~025主城區(qū)
北嶗社區(qū) 村莊由來 北嶗社區(qū)以胡姓為主,故亦稱“胡家嶗山”。其胡氏先祖也是于明初從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大槐樹遷來的,原初居住在即墨…[詳細]
中嶗社區(qū)~026主城區(qū)
中嶗社區(qū) 村莊由來 南嶗社區(qū)、中嶗社區(qū)本是一個自然村,為度饑荒,遂于1961年10月劃為兩個行政社區(qū)。兩社區(qū)以…[詳細]
南嶗社區(qū)~027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南嶗社區(qū) 村莊由來 南嶗社區(qū)、中嶗社區(qū)本是一個自然村,為度饑荒,遂于1961年10月劃為兩個行政社區(qū)。兩社區(qū)以李姓為主。據同治十三年…[詳細]
彭家莊社區(qū)~028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彭家莊社區(qū) 村莊由來 彭氏祖于明永樂年間,從云南(山西大同以南)遷居于哥莊村,五世祖彭成于明萬歷年間由于哥莊遷此定居,遂…[詳細]
坡前溝社區(qū)~029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坡前溝社區(qū) 村莊由來 據《曲氏族譜》載,曲氏始祖“江”于明初隨移民大潮從“小云南(注:山西大同以南)大槐樹里頭”遷至即墨,再移居…[詳細]
松山后社區(qū)~030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松山后社區(qū) 村莊由來 明朝永樂年間,曲氏先祖由小云南(山西大同以南)來松山后安家置業(yè)。在曲姓來松山后之前,在社區(qū)西南有高家門口的傳說…[詳細]
漢河社區(qū)~031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漢河社區(qū) 村莊由來 明初,張氏從即墨泊子村遷南九小河的東立村,河水流此入地下,故稱旱河,后演化成現名。漢河人大都姓張,據傳是張世…[詳細]
南龍口社區(qū)~032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南龍口社區(qū) 村莊由來 據《許氏族譜》記載,許氏在明朝永樂年初年,從云南棘林屯入住原即墨侯家莊(現屬李滄區(qū)九水路街道辦事處),二世祖復…[詳細]
北龍口社區(qū)~033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北龍口社區(qū) 村莊由來 根據胡氏族譜記載,胡氏先祖于明永樂二年遷到現今城陽區(qū)流亭鎮(zhèn)洼里,到第八世時其中一支的弟兄二人遷來北龍口。社區(qū)東…[詳細]
西九水社區(qū)~034村莊
西九水社區(qū) 村莊由來 據《劉氏族譜》記載:“吾一世祖白元于明初從云南(注:山西大同以南)遷入愛兒澗,再遷流域溝,后徙居九水”。據…[詳細]
東九水社區(qū)~035村莊
東九水社區(qū) 村莊由來 據《劉氏族譜》記載:“吾一世祖白元于明初從云南(注:山西大同以南)遷入愛兒澗,再遷流域溝,后徙居九水”。據史書…[詳細]
大石頭社區(qū)~036村莊
大石頭社區(qū) 村莊由來 清朝道光年間劉氏祖劉成涇從西九水村遷此立村。社區(qū)東原有兩塊大石頭:其一名曰 “太師椅”(以形態(tài)而狀名),長20…[詳細]
大石社區(qū)~037村莊
大石社區(qū) 村莊由來 清道光、咸豐年間,九水社區(qū)劉氏第13始祖“元堂”帶著妻小,從九水社區(qū)沿河北上,就在圍子山東南的“踏踏石”…[詳細]
竹窩社區(qū)~038村莊
竹窩社區(qū) 村莊由來 清朝乾隆年間,戴家埠社區(qū)的段氏遷有野豬窩處居住,村名豬窩,1934年改稱現名。社區(qū)現有兩家王姓,即寨上的王姓和王…[詳細]
龍泉社區(qū)~039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龍泉社區(qū) 村莊由來 清道光、咸豐年間,九水村劉氏第13始祖“元堂”帶著妻小,從九水社區(qū)沿河北上,就在圍子山東南的“踏踏石”旁安家。段…[詳細]
山海社區(qū)~040主城區(qū)
山海社區(qū):管轄共8個小區(qū),現有戶數3160戶;四至范圍為:張村河以東;戴家埠河以西;九水東路以南;嶗山路以北。含恒宇花園等小區(qū)。…[詳細]
望海社區(qū)~041主城區(qū)
望海社區(qū)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qū)![詳細]
聽海社區(qū)~042主城區(qū)
聽海社區(qū)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qū)。…[詳細]
觀海社區(qū)~043主城區(qū)
觀海社區(qū):管轄共21個小區(qū),現有戶數3288戶;四至范圍:石老人觀光園以東;南流溝嶗山路段以西;石灣社區(qū)進村路以南;海岸線以北。含頤和星苑等小區(qū)![詳細]

地名由來:

沙子口社區(qū)南側海灣富含海沙,狀似口,故得名沙子口。后以沙子口社區(qū)為中心擴展成街道,街道駐地也在沙子口社區(qū),故命名沙子口街道。

榮譽排行:

2023年1月,沙子口街道被命名為2022年度山東省精品文旅名鎮(zhèn)(鄉(xiāng)村旅游重點鎮(zhèn))。

2021年12月,沙子口街道被認定為第二批山東省鄉(xiāng)村振興示范鄉(xiāng)(鎮(zhèn)、街)

2020年9月,山東省公共就業(yè)和人才服務中心認定沙子口街道為2020年度山東省級創(chuàng)業(yè)型街道(鄉(xiāng)鎮(zhèn))。

2020年7月,全國愛衛(wèi)會命名沙子口街道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縣城)。

2018年12月,沙子口街道入選第二批智慧健康養(yǎng)老示范街道(鄉(xiāng)鎮(zhèn))名單。

基本介紹:

沙子口街道位于嶗山南麓,嶗山區(qū)東南部。黃海之濱,三面環(huán)山,面向大海。機關駐地距嶗山區(qū)07公里。沙子口東界王哥莊街道,西與中韓街道接壤,北與北宅街道相鄰,南臨黃海之濱。截至2004年底,面積108.27平方千米,轄39個社區(qū)、5.6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75‰。少數民族有回、滿、蒙古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數為266人,占全街道人口數的5‰。有王、張、曲、宋、李、胡、許、段、董、朱、劉、楊等50余姓氏,其中王姓人數最多。

沙子口街道清代屬即墨縣仁化鄉(xiāng),1898年3月,淪為德國租借地(東、西麥窯,流清河仍歸即墨)。1922年12月由中國0收回,屬膠澳商埠李村-署。建國后劃為南海專署嶗山

+查看詳細沙子口街道概況>>

文化旅游:

青島朝連島燈塔

朝連島燈塔位于黃海青島港附近的朝連島上。該燈塔于1899年建造;1940年改建;1941年3月建成無線電指向標;1958年建成霧號;1993年燈塔大修。其主要作用是為進出青島港的船舶提供助航

歷史沿革:

1897年,德國侵占膠州灣,沙子口地區(qū)除流清河、麥窯、磚塔嶺之外的大片土地劃入“膠澳租界”。

1922年屬膠澳商埠。

1951年4月,域內組建嶗山行政辦事處嶗西區(qū)。

1956年8月,域內劃為4個鄉(xiāng)。

1958年9月成立沙子口人民公社。

1961年10月嶗山改建縣治,隸屬嶗山縣。

1984年4月改稱沙子口鎮(zhèn)。

1988年11月撤嶗山縣建嶗山區(qū),屬嶗山區(qū)。

1994年青島市區(qū)劃,仍隸屬嶗山區(qū)。

1997年3月,撤鎮(zhèn)設沙

+查看詳細沙子口街道歷史沿革>>


以下地名與沙子口街道面積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