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口高家村,位于蓬萊城西20華里的上口溝畔。居于丘陵懷抱之中。山青水秀,四季分明。據(jù)傳,清朝順治年間,高姓由本鎮(zhèn)西泊子遷至此地定居,因位于上口溝北沿,故取名上口高家。該村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建立上口高家大隊;1984年改為上口高家,F(xiàn)有244戶,625人,1120多畝耕地。
據(jù)傳,上口高家建村之前,就有孫姓、陶姓先人在此居住,留下了“孫家夼”、“陶家夼”等老地名。其中,位于村西的陶家夼還保留了一口古井,兩孔土窯洞,見證了先民們以洞穴為家的原始生活狀態(tài)。村東南的山嶺,古名“望兒嶺”。傳說,村里古時有一莊戶人家,男人英年早逝,母子相依為命。兒子成年之后,為了報答母親養(yǎng)育之恩,立志要到府城學做生意,想多賺些銀兩孝敬老娘。母子于村頭高嶺揮淚揖別,老娘囑咐兒子一定要;丶铱纯,然而兒子竟如泥牛入海,一去沒了消息。老娘盼兒心切,天天爬上村頭高嶺望兒歸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娘望干了嶺下清溪,望白了滿頭青絲,秋風蕭瑟,老人倒在了高嶺之巔。永遠與青山為伴。閉不上的雙眼還望著兒子逝去的方向。后人得知,兒子進城后滿心歡喜,誠心學藝。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第二年就遭遇了“孔有德之亂”,蠻兵屠城,幾無幸免。從此母子近在咫尺,卻天各一方,村人聞訊,無不愴然淚下,從而傳名此山為望兒嶺。
高家村南古時有一條官道,是登州到濟南府的必經之路,公差官衙常來常駐。某日,有一官吏途經望兒嶺下,突然肚痛難忍,叫哭連天,跟班衙役們也慌了手腳,束手無策。突然嶺上傳來佛音:跪拜神靈,懺悔罪過,傾心向善,可免爾痛苦。官吏點頭稱是,連連跪拜祈禱。發(fā)誓痛改前非,善待百姓,為民作主,做個好官。心誠則靈,一會兒肚子真的不痛了。此官為表謝意,自己出資在這山前修筑了一座“靈神廟”,還在廟門兩側樹了兩尊旗桿石,揚旗謝恩,昭示天下。小廟不大,后來香火還挺旺。上口高家村四周也有不少古跡。村東古有侯家塋,村北山頭古有劉家塋、杜家塋,山頂古稱王龍聚會,為風水寶地。村西的分水嶺上,1974年學大寨整地時,曾挖出幾座古墳,多是菱形花飾邊的大青磚砌成的穹窿頂式墓葬。百姓俗稱“雞籠墳”,傳說是漢宋時代的墓葬。村南老塋曾挖出兩根“栓馬樁”(石柱子)。墓內出土了“黃馬褂”、“朝珠子”及飾以花紋的壇壇罐罐,多已成為灰燼,傳為高氏祖上為官的墓葬遺物。
高氏相傳,清代家族發(fā)達時,在村中建有高氏祠堂,祠堂內植有數(shù)百年的古槐,有四摟多粗,初一、十五逢年過節(jié),族人后世都要進祠拜香拜祖。
村委會里還保存了兩個老戲箱子,見證了上口高家村一、二百年的豐厚歷史文化底韻。高氏村莊自清代中期,生產逐日發(fā)達,文化日漸昌盛,村民溫飽之余,追求文化生活。村里有識之士便挑頭張羅,到處拜師學藝。先從簡單的秧歌戲唱起,后來越唱越大,越唱越上規(guī)模,越上檔次。后世的高名記(現(xiàn)已年近九旬)。八歲就開始學戲,舊時村會斥資從江湖上甚至到大連京劇院請來了名角張六、王金茂等高師來村傳經授藝。村民演藝水平提高很快,讓大連師傅驚嘆不已,甚至想把愛徒高名記帶去大連。村里順勢成立了“村民同樂會”,后稱高姓“父子同樂會”。大家共同集資買了幾個大戲箱,操辦了眾多唱戲的行頭,大伙經常湊在一起共享“豆腐菜”,共同發(fā)誓忠于演藝事業(yè),不得半途退會。癡迷之舉,蒼天可鑒。功夫不負有心人,高家的戲越唱越紅火,越唱越精通。百年之久,先后演唱了80多個戲,其中主唱的戲目有:“黃鶴樓”、“蘆花蕩”、“空城計”、“武家坡”、“群英會”,文武戲路都能唱紅,從一個草臺班子,唱成了頗具專業(yè)水平的業(yè)余劇團,讓城里的專業(yè)劇團刮目相看。解放初的1950年就在城里窯坊會,曾與蓬萊的京劇團唱對臺戲,不差上下,譽滿城鄉(xiāng)。“同樂會”的戲友高樂芳擅長紅臉小生,在蓬萊劇團經常“票戲”,號稱“高票少男”。戲友高傳芳長于武生,常去東北沈陽“票戲”,高名禮常去哈爾濱“票戲”,主演“斬經堂”、“紅鬃烈馬”的黑臉,唱紅了大江南北,為家鄉(xiāng)贏得了榮譽。(現(xiàn)存劇照可證)其中戲友高進厚,少年英俊,專唱花臉,人品好,戲唱的也好,迷倒了“老戲迷”,將“粉絲”女兒許配給了他,女方還帶來了十八畝好地,真可謂“財色雙收”。高家唱戲能唱來了好媳婦,成為了鄉(xiāng)村梨園一段美好的佳話。
傳說古時有一南方蠻子途經此地,見上口高家地處高嶺,氣勢不凡,恐有帝王之氣,心生忌妒,便施展魔法,將高家的地氣壓下了。從此高家失去了帝王之尊,后代只出了戲臺上假帝王將相。其實不然,上口高家確實是藏龍臥虎之地。不但古代曾有高家望府,后世也是英杰倍出,有口皆碑。
清末的高思洪(1875-1943),字定安。祖籍高家,先后就讀于上海電器測量學堂,英國津普大學,學成后曾任駐英使館翻譯。民國后曾任國家交通總長、教育總長,創(chuàng)辦了青島大學并任校長等職。直奉混戰(zhàn),退出政界,倡辦實業(yè),1926年協(xié)助吳佩孚倡辦煙濰公路等,為國家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祖籍高家的高揚文,父輩遷至東關謀生。高揚文少年參加革命,在同學周榮鑫(后任教育部長、國辦秘書長)的帶動下,奔赴革0據(jù)地延安,走上了職業(yè)革命的道路,成長為共和國的煤炭部長。
高荷州,原名高祿芳,與高揚文是同學,1937年從文會中學結伴去延安參加革命,后去接收大連,任大連副市長、中蘇友好協(xié)會會長等職。
高廣通,六十年代武漢電力水產學院畢業(yè),后任國家重點建設規(guī)劃處處長等職。
高名爰,抗美援朝參加革命,評為戰(zhàn)斗模范,榮獲獎章存世。
高廣遠,在北京軍區(qū)任師級干部。
上口高家村附近有蓬萊閣旅游區(qū)、九丈崖、長島旅游風景區(qū)、三仙山、八仙過海旅游景區(qū)、蓬萊海洋極地世界等旅游景點,有蓬萊海參、長島海參、蓬萊加吉魚、蓬萊蘋果、煙臺鮑魚、長島海膽等特產,有長島漁號、戚家拳、八仙過海傳說、長島顯應宮媽祖祭祀大典、膠東道教音樂、大桿號吹奏樂等民俗文化。
區(qū)劃: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qū)·北溝鎮(zhèn)·上口高家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