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山東省 > 濟南市 > 萊蕪區(qū) > 鵬泉街道 > 馬龍崮村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qū)鵬泉街道馬龍崮村

[移動版]
地名:馬龍崮村隸屬:鵬泉街道
區(qū)劃代碼:371202004220代碼前6位:371202
行政級別:村車牌代碼:魯S
長途區(qū)號:0634 郵政編碼:271100
城鄉(xiāng)分類:村莊分類代碼:220

馬龍崮村位于萊城東北10公里處。東依龍崮山,村東是博萊高速公路、205國道,村西是辛泰鐵路,村南是孝義水庫。全村共有240戶,730口人,耕地600多畝。

據《王氏譜》記載,明初王姓由南苗山遷此,馬姓早居,因村近龍崮山,冠以姓氏,故名馬龍崮。村中有王、陳、呂三姓。

馬龍崮民國初年屬辛莊區(qū):1941年屬萊蕪縣龍崮區(qū):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馬龍崮屬辛莊區(qū);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馬龍崮歸礦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屬城關辦事處龍崮鄉(xiāng);1985年隸屬孝義鄉(xiāng);2000年合并到鳳城街道辦事處。

馬龍崮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47年-大舉進攻萊蕪,馬龍崮村也同樣遭受浩劫。-進駐村12天,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無辜槍殺平民,炸死陳希富、陳母張氏、呂士武三人。為解放全中國,全村人人支援前線。男的抬擔架,送傷員;女的做被子,做軍鞋、軍襪。為共和國的建立,全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1958年修建孝義水庫,村莊需要搬遷,新址選在水庫上游,數十年的規(guī)劃、修建,新村已整齊美觀,初見規(guī)模。如今村中南北有三條大路,東西有兩條大街,條條道路平整通達,總長達2500多米。村里早已架起了電線,用上了電燈,村民家家買上了電視,80%的戶裝上了電話,60%的戶買上了農用車、拖拉機、三輪車。戶戶都蓋起了新瓦房,用上自來水,人民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1971年“農業(yè)學大寨”運動影響到馬龍崮村。馬龍崮村除參加公社分配的“戰(zhàn)山河”任務外,結合本村實際,重點治理了村西沙灘地,使原來的荒漠沙地變成了穩(wěn)產高產田,有80多畝。又打了三口機井,在村北嶺毛家峪相繼花了幾十萬元,建起了揚水站,總共有1000多米長,使自古以來靠天等雨的山嶺薄地,變成了穩(wěn)產高產的良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村民紛紛廣開財路發(fā)家致富。馬龍崮村交通便利,給發(fā)展經濟創(chuàng)造了條件。過去只有泥瓦匠、鐵匠、木匠等小打小鬧的經營,現在搞大企業(yè)、大買賣的人多了起來,諸如王家富的水磨石廠,呂昌龍的油坊,王子臣的木器廠,呂士彬的養(yǎng)豬場,搞得紅紅火火。其他像開飯店的,開門市部的,外出打工的,也一天比一天多了起來。現馬龍崮人囤里有糧,手里有錢,日子過得幸福美滿。

馬龍崮村村民正以飽滿的熱情,用勤勞的雙手,描繪著馬龍崮村的錦繡藍圖。

馬龍崮村附近有萊蕪戰(zhàn)役紀念館房干生態(tài)旅游區(qū)、萊蕪龍山、雪野現代農業(yè)科技示范園濟南香山旅游區(qū)、魯中抗日戰(zhàn)爭展覽館等旅游景點,有萊蕪生姜、萊蕪黑豬萊蕪豬、萊蕪吉山黑雞、高莊芹菜、萊蕪白花丹參等特產,有順香齋、亓氏醬香源肉食醬制技藝孟姜女文化傳承故事、中元節(jié)(萊蕪中元節(jié)習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

鵬泉街道行政區(q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