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山東省 > 濟南市 > 鋼城區(qū) > 汶源街道 > 柿子峪村

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qū)汶源街道柿子峪村

[移動版]
地名:柿子峪村隸屬:汶源街道
區(qū)劃代碼:370117003209代碼前6位:370117
行政級別:村車牌代碼:魯S
長途區(qū)號:0634 郵政編碼:271100
城鄉(xiāng)分類:村莊分類代碼:220

2020年12月,柿子峪村入選2020年度山東省省級文明村鎮(zhèn)社區(qū)名錄。

2019年12月,柿子峪村被授予2019年度山東省衛(wèi)生村榮譽稱號。

柿子峪村位于黃莊鎮(zhèn)政府東1公里處。與舜皇廟、羅圈崖組成一個村民委員會,系村民委員會所在地。南鄰胡家橋,東鄰羅圈崖,北接洼子峪。地處山區(qū),全村97戶人家,194人分散在相距幾華里的3個山坡上,面積2.5平方公里。174畝耕地,272畝山灘地。

據(jù)《干氏家譜》載:干氏祖諱平順,于清嘉慶年間(1807年),干姓由萊蕪縣曹村,李姓亦由沂源縣草埠遷此建村;因址在山峪中,多柿子樹,故名日柿子峪村。舜皇廟、羅圈崖原屬黃莊,1961年從黃莊劃出,歸柿子峪管轄。

據(jù)史書記載,民國初年,柿子峪村屬蒙陰縣轄;1958年歸黃莊人民公社;后歷經(jīng)沿革,今屬鋼城區(qū)黃莊鎮(zhèn)轄。

舜皇廟位于柿子峪東北,歷山腳下,與柿子峪村組成村民委員會,110人,98畝耕地,4個姓氏,以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為主。此村原屬黃莊村,1961年劃歸柿子峪。據(jù)清宣統(tǒng)三年修《蒙陰縣志》載:舜皇廟在城北歷山莊南,修于清朝康熙九年,主修王三時。張氏從張莊西溝遷此居住,形成村落,以廟號而得名,址在柿子峪村的舜皇廟自然村村東,該廟現(xiàn)已蕩然無存。廟的前方有一棵高大筆直的銀杏樹,栽植年代不詳,需6至7人方能合抱,樹蔭遮地面積有半畝地之多,村民夏季休閑時多聚此乘涼;1956年沂源縣人民政府伐之,運回沂源,用于縣委禮堂建設。相傳木工在砍此樹時,樹干有一小洞,小洞內(nèi)又生出一棵小銀杏樹,村民們就保護下來,現(xiàn)如今此樹已長得高大挺拔,樹圍有2.5米,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羅圈崖坐落在歷山腳下,位于柿子峪東1公里處,1961年從黃莊劃出,與柿子峪組成村民委員會。現(xiàn)有20人,19畝耕地。據(jù)《盧氏家譜》載:“盧氏祖于清道光年間,從西冶遷此,以村東有羅圈形山崖而得名!笔磷佑迕褡郧宄腥~聚居此處,繁衍生息。村中現(xiàn)有李、干、盧、張、房、趙、高、王8姓,以李、干姓居多。村民在此居住生活,不分宗族、貧富、眾寡,世代和睦相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勞勇敢,耕讀傳世。

柿子峪先民遷居時,分散居住在3個山坡上,住著簡陋、狹小的茅草屋,土地不成塊,全部是“豬臉地”,土地貧瘠,又無水灌溉,僅靠種高粱、玉米、花生維持生活,溫飽根本得不到保證,生活非常貧窮。

柿子峪村村民生活自建國以后逐年改善。1955年成立互助組,1956年成立合作社,1957年成立高級社,村民按地四勞六分配。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村民按三七分成。1980年柿子峪村開始分田到戶,1983年全面推行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1971年柿子峪村開始“農(nóng)業(yè)學大寨”,整治“豬臉地”,開山、平墳、圍堰,以彌補耕地之不足,增加耕地面積80多畝。1990年前,柿子峪村水源條件極差,只有兩口水井,僅夠人畜用水,澆灌耕地明顯不足,村干部組織村民興修水利,打機井、修管道。村兩委干部率先垂范,寒來暑往,到1992年柿子峪村用水難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1993年,柿子峪村被確定為市委組織部、市保險公司的包村點后,他們就把解決群眾的生活用水作為包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來抓。1994年籌集資金6萬元幫助村里建了揚水站,將山下的水送上了山;同時又與村黨支部商定讓全村的群眾都吃上自來水,并當場落實了修建自來水工程所需的2萬元資金,全村群眾深受鼓舞,熱情高漲。在包村組和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克服了地形復雜、居住分散等困難,奮戰(zhàn)l5天,搬動土石1000立方米,鋪設地下管道6000米,修建30立方米的蓄水池2個,從此打水吃成為歷史。

柿子峪村民自遷居此處,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踏實前行;今后的生活將會更加日新月異。

*數(shù)據(jù)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wǎng)站

柿子峪村附近有鋼城大汶河國家濕地公園、棋山省級森林公園、汶源風光區(qū)、山東巧奪天工紅木博物館、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城嶺村等旅游景點,有萊蕪雞腿蔥萊蕪黑山羊、萊蕪大蒜萊蕪花椒、炒木樨肉雙烤肉等特產(chǎn),有萊蕪梆子花鼓鑼子、鼓子秧歌濟南羽毛畫、章丘芯子等民俗文化。


還有2個地名與柿子峪村同名:
汶源街道行政區(q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