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青海省 > 海東市 > 化隆回族自治縣 > 塔加藏族鄉(xiāng)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塔加藏族鄉(xiāng)

[移動版]
地名:塔加藏族鄉(xiāng)隸屬化隆回族自治縣
區(qū)劃代碼:632127203代碼前6位:632127
行政區(qū)域:青海省 地理分區(qū):西北地區(qū)
行政級別:鄉(xiāng)車牌代碼:青
長途區(qū)號:0972 郵政編碼:810000
轄區(qū)面積:約193.8平方公里人口數(shù)量:4000人
人口密度:21人/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qū):9個行政村
代碼城鄉(xiāng)分類簡介
白家吉村~200鄉(xiāng)中心區(qū)
白家集系藏語譯音:原音“維加”,百頭牛犢之意。后演變?yōu)榘准壹,“集”系漢語,民國時期在此設立集市,故名![詳細]
塔二村~201村莊
從西藏后藏“尕爾木歐”地方遷徙一位部落酋長,稱“阿乃仁青家”,定居于今塔加。另有解釋:是吐蕃軍后裔,吐蕃兵撤離時,奉藏王之命留居守護吐蕃邊境,故名![詳細]
塔一村~202村莊
從西藏后藏“尕爾木歐”地方遷徙一位部落酋長,稱“阿乃仁青家”,定居于今塔加。另有解釋:是吐蕃軍后裔,吐蕃兵撤離時,奉藏王之命留居守護吐蕃邊境,故名![詳細]
尕洞村~203村莊
元朝時期,鄰國國王格薩爾東征路過該地,將戰(zhàn)馬拴在一座石崖上,此崖形狀像一根柱子。尕洞系藏語譯音:意為短柱,故名。…[詳細]
德扎村~204村莊
該地原屬白加集村的草山,后部分牧民長居此地,后附近牧民稱之為德扎。系藏語譯音:意為平坦之地。又名工扎,意為冬天放牧處![詳細]
拉卡村~205村莊
元朝初期,從白加集村遷居部分牧民到此放牧,因居住在白加集上方,故名白家拉卡。系藏語譯音:意為百頭牛犢上莊![詳細]
牙什扎村~206村莊
牙什扎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貢什加村~207村莊
三百多年前,一牧民游牧到此居住,后棄牧轉(zhuǎn)農(nóng),因村莊位置位于旦麻曹家村上面。貢什加系藏語譯音:意為上莊,故名![詳細]
曹旦麻村~208村莊
本村委會轄兩個自然村,即曹家、旦麻兩村。曹系漢語,旦麻系藏語譯音:原金源鄉(xiāng)旦麻村同義,故名![詳細]

地名由來:

塔加在藏語解釋為“一百匹白馬”,由于塔加鄉(xiāng)夏秋兩季云霧較多,也稱之為“白云飄起的地方”。

基本介紹:

塔加鄉(xiāng)位于化隆縣最東端,距離縣城84公里,西靠金源藏族鄉(xiāng),東與民和縣杏兒鄉(xiāng)接壤,南與循化縣隔河為鄰,總面積193.89平方公里,海拔2600米,9個行政村4268人,其中藏族占95%、土族占5%。

百年藏莊塔加村是我縣東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整個村莊依山而建,呈梯狀遞升,民居錯落有致,選址講究,當?shù)厝朔Q之為“布達拉式”的建筑風格。村莊內(nèi)巷道多以石板、石子鋪就,到目前保存相對完好的民居有近20座,有的已經(jīng)過了數(shù)百年,外院墻為砌石墻,底部約寬1.5米至2米,寬底窄頂,高一般為4米至5米。當?shù)厝朔Q這種砌石墻為“干木奏”是塔加村人引以為豪的一項石砌技藝,意為不用泥或者沙,直接干砌房屋外墻

+查看詳細塔加藏族鄉(xiāng)概況>>

歷史沿革:

1950年,沿舊制設塔白加鄉(xiāng)。

1956年,改為塔加藏族鄉(xiāng)。

1958年,塔加藏族鄉(xiāng)并入金源公社。

1963年,金源公社分設塔加公社。

1984年,塔加公社復設塔加藏族鄉(xiāng)。


以下地名與塔加藏族鄉(xiāng)面積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