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閩國王延政于天德元年(公元943年)據建州稱帝,將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設置的建安縣的南城門城樓改建為“五鳳樓”,以顯示“鳳集瑞”的帝王氣象。樓下的拱洞基礎故址保存至今達一千八百多年。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鼓樓幾歷毀圮,也幾經修建。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在“五鳳樓”遺址上新建“譙樓”,即鼓樓,并由南宋文學家劉克莊撰寫《新建譙樓記》。明清兩朝共修建五次,在清朝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建后,命名為“鎮(zhèn)安樓”。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再次重修,復稱鼓樓,延用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次重建在1980年,1983年完工。(右下方遠處青色建筑即為2005大修前的鼓樓,攝于1998年)
重建
今次重建是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形勢下,順民意、集民力興辦的歷史性盛事,工程于2004年2月開始,2005年初完成。
規(guī)格
建甌鼓樓
新建的鼓樓,坐南朝北,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風格,寬26.5米,縱向長17米,高28米,雄偉壯觀,巍峨聳立。主樓有雙層飛檐、四圍紅柱和雕梁畫棟,極富古城風韻,又具時代新姿。樓的南北兩面懸掛牌匾,-:“雄鎮(zhèn)南天”、“恩迎北極”。
(下方樓裝發(fā)光體即為2005大修后的鼓樓,可以看到有較大改動。由原先的三層改為兩層,上方樓體寬度改小,補增紋飾較多。 )
展望
鼓樓,已成為建甌的標志性建筑,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觀。鼓樓,它目睹了千年變遷的滄海桑田,也將見證建甌奮起騰飛的燦爛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