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信陽市 > 新縣 > 田鋪鄉(xiāng) > 陶沖村

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田鋪鄉(xiāng)陶沖村

[移動版]
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
地名:陶沖村隸屬田鋪鄉(xiāng)
區(qū)劃代碼:411523210207代碼前6位:411523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行政級別:村車牌代碼:豫S
長途區(qū)號:0376 郵政編碼:464000
城鄉(xiāng)分類:村莊分類代碼:220

地名由來:

陶沖,清初因此山沖有陶姓人居住而得名陶家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簡化為陶沖。

榮譽排行:

2022年1月,陶沖村被命名定為2021年度河南省衛(wèi)生村。

基本介紹:

陶沖村位于田鋪鄉(xiāng)東部,距鄉(xiāng)政府20公里,南與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鎮(zhèn)隔河相望,距106國道3公里,是田鋪鄉(xiāng)的東大門,交通條件便利。全村總面積18416.98畝,其中耕地面積408.98畝,山場面積12008畝,共轄10個村民組。田鋪鄉(xiāng)至陶沖村戰(zhàn)備公路貫穿西至東。各村民組全部通水泥路。

清初中至1929年,陶沖村居周河一保管轄,于1953年居宋畈小鄉(xiāng),1954年各自然村開始由互助組到初級社,1956年轉為高級社。原居泗店區(qū)管轄。1958年成立東風人民公社,1961年改稱為田鋪鄉(xiāng)九里大隊,各自然村改為生產隊,陶沖大隊于1981年,由原九里大隊分出,1983年由大隊改為陶沖村,直到2015年。

陶沖大隊,1980年,辦公地點設在嚴灣村村民組西北部。原是土木結構的小瓦房共十二間,面積是三百平方米,內設有衛(wèi)生室,油房,于1982年5月大隊部遷到地藏奄辦公,位于學校的北部。建房地處是與九里大隊獨得房屋拆遷后的空宅基地新建五間土木結構的小瓦房。建筑面積125平方米占地面積,占地面積150平方米。2000年后,村部,又新增件,兩層辦公樓房,建筑面積145平方米。占地面積480平方米,2016年改建村部東側原長五間土木結構小瓦房屋一層,磚混結構125平方米,村部房屋共建筑面積295平方米,占地面積668平方米,內設青年之家,農家書屋,電化教育室和便民服務室。964年前設立村小學(在地藏奄廟屋)辦兩個復式班,1971年,在本處水塘邊轉間七間小瓦房占地面積170平方米,1971年設立初中班,1974年學校遷到地藏庵山平頂山上新建小瓦房屋22間,建筑面積506平方米,占地面積3136、85平方米。2005年學校新建學生宿舍樓兩層,2014年學校有河南省軍區(qū)援建教學樓三層33間內設有廚房三間,廁所一處,籃球場,閱讀室,圖書室,支教師三名,陶沖小學改名叫“八一”愛民小學。

1969年村設立衛(wèi)生室實行合作醫(yī)療,3名醫(yī)務人員,2017年衛(wèi)生室,從原老大隊部遷到塞灣村民組,建成村級標準衛(wèi)生所,醫(yī)務人員1人。

一、雷灣

雷灣村民組位于村西南部200米,一個自然村,69戶,260人。雷姓是從湖北省麻城縣(現麻城市)鹽河鎮(zhèn)大吳沖村栗樹灣于康熙十八年遷往來此地定居,此灣原名叫大堰河。后來雷姓人多加之又興旺就改名叫雷灣至今,四界是:東與湖北省麻城縣(現麻城市)福田河鎮(zhèn)楓樹廟村楓樹廟組河心交界,南與楓樹廟村楓樹廟組斗笠樹洼南大岺分水,西與楓樹廟村栗樹灣組火骨石山岺分水,北與宋畈村大岺分水。此灣還有其他姓氏不同年代遷來,主要姓氏:雷、熊、余、張、王、胡、陳、操、吳、馮。有耕地129畝。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油菜,花生及豆類。村下對面100米處有一棵古樹叫“斗笠樹”(又稱叫“四季青”),直徑1.35米,樹枝散布直徑21米,高為18米,有一座廟建在大古樹邊,經常有人來朝拜燒紙,南部還有一道人造攔河大堰。

出有一位女人材程厚華,2007年當選信陽市人大代表,2013年榮獲優(yōu)秀村黨組織書記,2015年獲全縣信陽市優(yōu)秀女村支書的稱號,2016年被評為信陽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2017年獲新縣第三屆敬業(yè)奉獻道德模范。

二、地莊安

地莊安位于村南部100米,距雷灣村民組三百米,屬雷灣組管轄地,原名是叫“地藏庵”。此處建廟一座,據傳說中很早以前有一名和尚自稱地藏王人,在此建廟一座,取名叫“地藏庵”廟,由于時間長了變成叫“地值安”后又改變叫“地莊安”。該廟后在1964年大隊在此廟辦此小學,開班1-6年級兩室復式班,教師3名,1970年增加一個初中班,1974年原九里大隊(現陶沖村)把此校搬到山崗平地處新建一所小學校開班1-5年級。2014年9月動工新建一所學校是河南省軍區(qū)援建,投資150萬元和教體局整合項目資金共同建成,有教學樓三層共十一間,內含教師周轉房,以前于2005年建的教學樓一種,現改為學生寢室房。建成后該校改名叫“八一愛民學!,有教師8名,其中支教3名,模范教師吳祖滿于2013年7月榮獲全國師德標兵,王家良于2014年4月榮獲“河南省先進工作者”。

校內設有操場,籃球場,廣場,圖書室,娛樂場所。

三、嚴灣

嚴灣村民組位于村東部200米,一個自然村,于1864年從九里沖(現九里村)遷來此地,依山建宅定居,該灣取地名來由是以山脈形狀像一條鯰魚模樣而得來叫鯰灣,(此“鯰”字后來更改用這個“嚴”字)就叫嚴灣至今。四界:東與湖北省麻城縣(現麻城市)福田河鎮(zhèn)楓樹廟村楓樹廟組河心交界,南與斗笠樹洼楓樹廟組南角大岺,西與陶沖村回龍庵泥塘洼岺分水,北與陶沖村細吳灣組泥塘洼小分水岺,主要姓氏吳姓。16戶,人口60。耕地面積41畝,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小麥,油菜,花生及豆類。

四、細吳灣

細吳灣位于村部1000米,有兩個自然村,即:細吳灣,土山崗,清代年間是九里沖吳灣吳姓在此建有五間祖屋,就取名叫細吳灣,鄒姓于清代末從湖北省黃岡地區(qū)麻城縣(麻城市)長塘鄉(xiāng)下巖村遷來定居,原名未改,叫細吳灣至今,有24戶,104人,一姓灣姓鄒,耕地41畝,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油菜,花生及豆類。四界:東與九里村代灣組大岺,南與陶沖村嚴灣組泥塘洼岺分水,西與陶沖村翁洼組河心交界,北與陶沖村翁洼小岺分水。散狀型。

五、回龍庵

回龍庵村民組位于村西部1200米,兩個自然村,即:回龍庵上灣,回龍庵下灣,灣正中央原有廟一座,此灣地名是廟和尚以地勢取名而得來叫回龍庵(山地開勢象龍回頭樣)有一口吃水井是和尚封為叫“龍井”至今保持完好,邁存有原和尚用的檁子面一個叫“園形八方檁”在灣子五后溝存放。徐姓是1856年間從陶沖村翁洼組遷定定居,原名未改,主要姓氏徐、劉。有30戶,109人,耕地面積280畝,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油菜,花生及豆類。四界:東與細吳灣河心交界,南與嚴灣泥塘洼小岑分水,西與宗畈大崗分水,此與翁洼茶園小山岑交界。灣子型小戶散。

六、翁洼

1、翁洼

翁洼村民組位于村西部2000米,兩個自然村,即:翁洼,中灣,清朝時有一家4口人姓氏在此定居,地名是以姓氏地名綜合取名而得叫翁洼,翁姓衰敗后,吳姓來往一段時間不長而遷走,徐姓從江西轉到湖北省黃岡市徐小灣住一段時間王來此地建宅定,居原名未改叫翁洼至今。有43戶,161人。一姓灣徐氏。耕地50畝,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油菜,花生及豆類。四界:東與細吳灣茶園以西小岑分水,南與回龍奄茶園小岑分水,西與宋畈大岑分水,北與劉洼山口三圣宮屋后水溝分水。散型灣。

2、三圣宮

三圣宮位于村西部2200米,距翁洼自然村名組100米的北部,清代時期建有一座廟名稱叫“三圣宮”’此廟、“三圣宮”的來歷是以牛王,藥王,齊天而組成建立的,回來在此廟做過學堂,1-4年級復式班,1970年前叫九里大隊重修建6間房屋開班1-3年級,于1978年修一座“三圣宮”水庫,學校遷到廟脊崗,2002以黃明國為首又重新在原處建廟一座,廟原名未改,“三圣宮”真實名見附頁。

七、劉岔洼

1、劉岔洼

劉岔洼組位于村西北部3000米,清朝時期馮姓在此居住,衰敗后劉姓從湖北省麻城縣(麻城市)福田河鎮(zhèn)林灣村下組遷來定居此地,地名的來由是以地型和姓氏綜合取名而得來,F居住8戶,38人有耕地34畝,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油菜,花生及豆類,四界東與翁洼組徐再名田邊,南與宋畈村陳洼大岑分水,西與本組劉洼竹園岑分水北與本組石洼大石頭岑交界,該灣姓劉。帶型灣。

2、劉洼

劉洼自然村位于村西部2500米清代中期劉洼在此定居一段,后來遷走它鄉(xiāng),讀地名的來歷是以劉姓和地形取名而得來叫劉洼,后又楊姓3人來此地居住,財源發(fā)達,出有有名人氏叫楊玉春家擁有田地50余石,行走是騎馬,后來衰敗,黃姓從江西轉專往在湖北省黃岡地區(qū)麻城縣(麻城市)福田河鎮(zhèn),楓樹廟村,羅家灣遷來廟住至今,原名未改。四界;東齊三圣宮水庫,南與翁洼組三圣宮廟屋后溝中心西與宋畈村陳洼組大岑分水,北齊本組劉岔洼對面竹園岑分水。有人口17,戶5,耕地15畝,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油菜花生及豆類,灣球型。

3、石洼

石洼位于村西北部4000米康熙年間石姓來時以插條為記,定居建宅,以湖北省黃石市大治遷來,取地名的來由是以姓和地型綜合得來叫石洼,至今還是一戶,4口人,姓石,耕地3畝,主要農作物花生,水稻,油菜及豆類。

八、邊店

1、邊店

邊店組位于村北部30000米,清末時期郭姓來自湖北省黃崗地區(qū)遷來定居,開始做豆腐生意,就河邊做起豆腐來,生意興旺,就借在此河邊,做豆腐名叫“邊店”,在不同年代又來幾姓定居,共13戶,43人,主要姓氏;郭、謝、劉、林。有耕地23畝,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油菜,花生及豆類。該組有一條村級硬化公路門前通過,村北頭30米拱橋一座,長35米,與橋并列有個巖石洞約有5000米長。四界;東與陶沖村翁洼組水庫上小岑交界,南與劉岔洼屋后大岑分水,西與本組方灣林至富--------屋后小岑分水北與九里村吳灣組南大岑分水,帶型灣。

2、方灣

方灣自然村位于村西部3000米,清代郭姓從湖北省黃崗地區(qū)橝鳳縣遷來此地建宅定居,當時就地建有一盤碾子,(碾米用的工具)以碾子為名叫碾子灣,村河對面距50米有姓方人氏搭建茅棚居住,三幾年便把茅草屋得燒一次,造成難以維持當時的生活,造成沒有定心定居的想法,又說對面方灣有盤碾子是碾他們的住宅,因此情況多方造成而有遷走的念頭,后來沒住多久就遷走的宋畈小黃毛尖區(qū)定居。后來郭姓加以分析,碾子是碾子孫的意思,碾子是又不祥之兆,此原地名改掉就叫方灣名至今,現主要是郭姓,有耕地7畝,主要農作物花生,水稻,油菜及豆類。現有4戶,15人,該灣是方形,四界;東與本組林志富豬圈小岑分水,南與劉岔洼大岑分水,西與黃灣組熊為明山邊小岑分水,北與黃灣組黃昌寶屋后含水溝交界。

九、黃灣

1、黃灣

黃灣村名組位于村部以西北3500米,清代時期跟隨舅父馬姓從湖北省黃崗地區(qū)八里黃灣遷來此地點宅定居,灣名是以姓氏取名而叫黃灣至今,F有35戶,136人,主要姓氏黃、郭、熊。有耕地49,畝,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油菜,花生及豆?jié){。帶型灣。

四界:東與方灣林智富山溝為界,南與劉岔洼大岺分水,西與宋畈大岺分水,北與宋畈小黃毛尖大山石巖交界。

2、盡石

盡石位于本組黃灣距1500米,清代末從麻城市福田河鎮(zhèn)楓樹廟村互子岺村名組遷來占宅定居4戶,20人。因交通不便,于1974年春遷到本組黃灣占宅定居至今,盡石現無人居住四界方向都住在黃灣組內。

十、黃毛尖

1、黃毛尖

黃毛尖村名組位于村西部9500米,清末時期程姓氏從陶沖村大坪下事必溝遷來。此姓現改為陳字,定居,開挖耕地養(yǎng)家糊口,現有6戶25人,村下50米處明代時期占有廟一座,據傳說黃毛尖地名是廟主取名的原本叫“吭貓尖”,后又叫“黃貓尖”,近代又改為“黃毛尖”,主要姓陳、管、熊。有耕地17畝。6戶25人,主要農作物水稻、玉米。廣慶村東北部于2012年河南省在黃毛尖海拔1180米的山頂最高峰處一帶占有一座風力發(fā)電站,2015年正式投產發(fā)電,總投資4.2億元。

四界:東與宋畈大岺交界,南與本方塘畈村石板沖吊嘴河田底心到下事必溝小廟岺分水,西與周河方余沖村名組大岺(又稱叫龍骨石岺)分水,北與本方九里村北巖上大岺分水。帶型灣。

2、大坪

大坪地處位于與村西部9700米,距黃毛尖村組200米,又位于黃毛尖組北部。明代(崇禎皇帝)時期因發(fā)人瘟病而遷到此地居住避人瘟的江西人共有七十二家半戶,人口大約360人。居住時間大約100余年左右,后又遷走不知去向,至今還有三處宅基地。山的四界寫在黃毛尖內。

陶沖村與九里村、宋畈村、塘畈村、河鋪村、黃土嶺村、田鋪社區(qū)、水榜社區(qū)相鄰。

歷史沿革:

夏、商時屬荊州。

西周至春秋時先后屬弦國、黃國。

戰(zhàn)國時先后屬秦弦地、楚國。

秦代屬南郡。

漢代屬江夏郡。

三國時屬西陽縣。

晉代先后屬弋陽郡、西陽郡。

南北朝時先后屬豫州西陽郡、建寧郡、定州、衡州、亭州、沙州。

隋代先后屬信安縣、麻城縣。

唐代至元代屬麻城縣。

明代屬麻城縣仙居鄉(xiāng)。

清代至民國初期屬麻城縣仙居鄉(xiāng)仁美區(qū)。

1929年冬屬麻城縣乘馬區(qū)。

1932年10月劃歸經扶縣泗店區(qū)。

1941年屬泗店鎮(zhèn)。

1947年10月復屬泗店區(qū)。

1947年12月屬新縣泗店區(qū)。

1950年屬九里鄉(xiāng)。

1953年4月屬六區(qū)。

1955年10月復屬泗店區(qū)。

1958年5月屬田鋪鄉(xiāng)。

1958年8月屬東風人民公社九里生產大隊。

1960年屬田鋪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屬泗店區(qū)九里人民公社。

1962年6月復屬田鋪人民公社。

1979年11月12日從九里生產大隊中分出,置陶沖生產大隊。

1983年5月更名為陶沖村民委員會,屬田鋪鄉(xiāng)。

周邊相關:

陶沖村附近有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許世友將軍故里、新縣大別山露營公園、金蘭山森林公園、武占嶺生態(tài)旅游度假景區(qū)、新縣耕讀小鎮(zhèn)旅游景區(qū)等旅游景點,有新縣山茶油、新縣將軍菜、新縣黃緣閉殼龜、黃緣閉殼龜、棗鍋盔、新縣芝麻等特產,有息夫人傳說、紫云山廟會、火綾子(商城杈傘舞)、商城花傘舞、商城民歌等民俗文化。


還有4個地名與陶沖村同名:
田鋪鄉(xiāng)行政區(q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