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朱砂鎮(zhèn) | 隸屬:通許縣 |
區(qū)劃代碼:410222104 | 代碼前6位:410222 |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豫B |
長途區(qū)號:0371 | 郵政編碼:475000 |
轄區(qū)面積:約92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6.4萬人 |
人口密度:69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2個社區(qū)、34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崗中社區(qū) | ~001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很久以前,有一位李姓道士,在這個高崗上修仙練道,漸成村落,故稱李道崗。1949年前村兩頭都筑起了寨墻,由此又有中李道崗、東李道崗、西李道崗之稱,后又逐…[詳細] |
西寨社區(qū) | ~002 | 鎮(zhèn)中心區(qū) | 早時有一大有名氣的李道士隨官府南巡,路過此崗,住了一宿,后起村名為李道士崗,清代,官府提倡圍村打寨,當時村內(nèi)需有上通官府,下有威望的名人出面才能筑寨,…[詳細] |
朱砂村 | ~200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傳村北有一土崗,顏色像朱砂,先后有朱姓、董姓、薛姓入住,以朱姓最多,所以起名為朱砂。又因民委員會位于朱砂,故名朱砂村民委員會![詳細] |
東寨村 | ~201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幾百年前,為防止土匪侵擾,在村西頭修建寨墻,故叫東寨。又因民委員會位于東寨,故名東寨村民委員會![詳細] |
謝莊村 | ~204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傳明初,在西寨村北鄰的一塊高地上,有謝氏家族居住,故名謝莊村,隨后,陸續(xù)遷入房、申、陳、姚等姓,前二姓逐漸絕戶或外遷,現(xiàn)有謝、陳、姚等姓氏,謝姓居多![詳細] |
前閣村 | ~205 | 鎮(zhèn)中心區(qū) | 1974年以前,前閣村與徐屯村、后王寨村合稱劉店池村,1975年以后才獨自成為一個行政村,因在徐屯村的前面故稱前閣村。又因民委員會位于前閣,故名劉閣村…[詳細] |
徐屯村 | ~206 | 鎮(zhèn)中心區(qū) | 據(jù)徐氏家譜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一徐姓人家由山西洪洞縣遷至咸平縣東北7.5公里的地方居住,此前有郭姓和路姓在此安家,隨著徐姓人口的不斷增加…[詳細] |
后王寨村 | ~207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傳三百年前,在朱砂崗北邊,南邊有一道高崗,因住著王姓家族,故名為后王寨。又因民委員會位于后王寨,故名后王寨村民委員會![詳細] |
李寨村 | ~208 | 鎮(zhèn)中心區(qū) | 李寨村已有七百年建村歷史,原名李家寨,后改名為李寨,因原來全村所居住的戶全是李氏家族,故而得名。又因民委員會位于李寨,故名李寨村民委員會![詳細] |
朱寨村 | ~209 | 鎮(zhèn)中心區(qū) | 朱寨村因有姓朱的商人來此開辟莊園而得名朱寨。又因民委員會位于朱寨,故名朱寨村民委員會![詳細] |
王莊村 | ~210 | 村莊 | 在元代時,先有張、王兩姓從山西三棵槐下遷移至此定居下來,前名為范莊、后因王姓人氏發(fā)展較快,占總?cè)藬?shù)的50%以上,隨改名為王莊村。又因民委員會位于此,故…[詳細] |
石崗村 | ~211 | 村莊 | 石崗村原名射箭崗。很久以前,這里是方圓三百余畝高崗地,地勢險要,又居水陸交通要塞。當初只有幾戶人家在崗上居住,明代伊始,有嚴總兵率部駐扎在此,平崗造地…[詳細] |
演武崗村 | ~212 | 村莊 | 有4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在的東南隅,明朝時有一座小山丘,當時人口很少,為了保家護村,抗擊匪盜,人經(jīng)常在這山丘上習武健身,時間長了,就給這個山丘送個雅號—…[詳細] |
斗廂村 | ~213 | 村莊 | 傳百余年前,由幾個村并為一村,因戰(zhàn)亂在此集合共同御敵,故名斗廂。又因民委員會位于斗廂,故名斗廂村民委員會![詳細] |
板張莊村 | ~214 | 村莊 | 傳古代的小青河為一條運糧河,北地為放板的碼頭,原叫柏丁莊,后張姓先到此地居住,故名板張莊村,有兩個自然村,分為東板張莊村、西板張莊村,相繼遷入宋、李、…[詳細] |
陶莊村 | ~215 | 村莊 | 據(jù)《陶氏家譜》記載,三百多年前,陶氏家族首先從斗廂遷居此處,故名陶莊,后來相繼遷入張、王、溫、李、蘆等姓,以陶、張、王、蘆、溫等五姓居多。又因民委員會…[詳細] |
韋寨村 | ~216 | 村莊 | 據(jù)古墓葬碑文記載及老人講述,約800年前,小青河像一條游龍呈東南--西北走向流經(jīng)此處,河水滋潤,良田百頃,禾草雜樹蓊郁蒼翠,時有小鳥和鳴,甚是幽靜,毛…[詳細] |
李莊村 | ~217 | 村莊 | 相400年前在渦河故道東岸從黃河北某縣遷來一李姓農(nóng)戶在此種菜為生,故叫李菜園,后改為李莊(渦河故道后因興修水利和挖河修渠時改為小青河),徐、杜二姓因和…[詳細] |
喬頭村 | ~218 | 村莊 | 傳幾百年前,位于杞縣縣城南23公里處,太康縣通往汴京的大道旁,小青河之上有一座橋,經(jīng)商之人經(jīng)常由此路過,此時有郭、劉二姓人家在這里居住,以做小生意為生…[詳細] |
拜寨村 | ~219 | 村莊 | 據(jù)村中廟碑記載,大約一千多年前,因戰(zhàn)亂,一戶拜姓員外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此地,他在周圍打了一道很大的寨墻,故名拜寨。又因民委員會位于拜寨,故名拜寨村民委員…[詳細] |
焦堂村 | ~220 | 村莊 | 傳二百多年前,村里原有焦、溫、魏、王等姓,后因自然災害和歷年戰(zhàn)亂,有些姓氏外遷或遷入,現(xiàn)有毛、固、蒿、魏、黃、苑、劉、王、陳、高、常、孫、樊、郭、溫、…[詳細] |
牛角崗村 | ~221 | 村莊 | 明代,有一南蠻子到中原探寶,路過此地,發(fā)現(xiàn)穆廟里的碑頭上有一個金牛已成氣候,于是就和老漢達成協(xié)議,愿出十兩白銀買他的兩個黃瓜,但是需要保證黃瓜長夠一百…[詳細] |
油坊寨村 | ~222 | 村莊 | 傳很久以前,多數(shù)人開油坊,故起名油坊寨。又因民委員會位于油坊寨,故名油坊寨村民委員會![詳細] |
喬寨村 | ~223 | 村莊 | 傳明代末年,喬姓祖先從山西洪洞縣遷徙至此處,以農(nóng)耕、紡織、捕魚為生,后來人丁興旺,圍村打寨,為防土匪和雜牌隊伍的襲擾,喬寨村名由此而來。又因民委員會位…[詳細] |
李石仲村 | ~224 | 村莊 | 李石仲村先有李、孟、王、張、劉五姓,后繼遷入?yún)、孫、鄭、卜、喬等姓氏,名是以一個叫李石仲的人名而得名的,據(jù)在清朝年間,有一姓李人家,弟兄四人,其大哥名…[詳細] |
學寨村 | ~225 | 村莊 | 1949年前,十分貧窮,識文斷字的人寥寥無幾,后來從外地來了個叫仲天有的人,此人飽讀四書五經(jīng),他自辦私塾,教孩子們讀書寫字,時間長了,周圍村莊的人也來…[詳細] |
王洼村 | ~226 | 村莊 | 王洼行政村地處朱砂鎮(zhèn)政府東北,距通許縣城15公里,距朱砂鎮(zhèn)政府5公里,交通便利,村容整潔,村民安居樂業(yè),公路兩旁樓房林立,處處呈現(xiàn)出新農(nóng)村的景觀。
…[詳細] |
西栗崗村 | ~227 | 村莊 | 傳300多年前,西栗崗為一韓姓大戶的蘋果園,原屬杞縣管轄,1949年后,劃歸通許縣。之前叫老栗崗,1958年改為西栗崗。又因民委員會位于西栗崗,故名西…[詳細] |
中栗崗村 | ~228 | 村莊 | 傳一千多年前,現(xiàn)在村所在地有一座大土崗,崗上為紅色土壤,盛產(chǎn)栗子,當時崗上的老百姓分為東、西、中三個小片居住,西邊為老栗崗,即現(xiàn)在的西栗崗,中為二栗崗…[詳細] |
東栗崗村 | ~229 | 村莊 | 傳一千多年前,現(xiàn)在村所在地有一座大土崗,崗上為紅色土壤,盛產(chǎn)栗子,當時崗上的老百姓分為東、西、中三個小片居住,西邊為老栗崗,即現(xiàn)在的西栗崗,中為二栗崗…[詳細] |
陳寨村 | ~230 | 村莊 | 傳建村初期,村民以陳姓居多,故名陳寨。又因民委員會位于陳寨,故名陳寨村民委員會![詳細] |
羊羔橋村 | ~231 | 村莊 | 很久以前,有兩群羊在一座古橋上相遇,互不相讓,羊角相抵,不分勝負,后來終因力氣不支,雙雙沉落河中,河兩岸的村莊因而得名羊羔橋。又因民委員會位于羊羔橋,…[詳細] |
朱村村 | ~232 | 村莊 | 傳因村里有一姓朱的富戶大家而得名,后因社會混亂,天災人禍,朱氏家道衰落,全村不再有朱氏一姓,故名朱村。又因民委員會位于朱村,故名朱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西王固村 | ~233 | 村莊 | 傳古代有一位國王葬在此處,因位于國王墳冢的東側(cè),因此村名稱之為西王堌村。又因民委員會位于西王堌,故名西王堌村民委員會![詳細] |
俄莊村 | ~234 | 村莊 | 古稱“牛莊”,后因朝代變遷,村中人員逐漸遷移,留下空莊一個。后逐漸遷入人員,竟不知此村名字,只知名字是與一種動物有關(guān),恰逢此時有一群鵝游過,索性把此村…[詳細] |
小崗村 | ~235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從墓葬考證及老人傳說,小崗村有700多年歷史,最早先有秦姓入住,后由李、時、王、宋、于、張姓先后遷入,現(xiàn)于、時、秦、李四姓居多,因村西有一土崗取名為后…[詳細] |
地名由來:
傳此地朱姓較多,有座砂崗,故名。另傳,此地北部原有座土崗,崗上土壤紅似朱砂,故名。
榮譽排行:
2022年3月,朱砂鎮(zhèn)被命名為2021年度河南省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
基本介紹:
朱砂鎮(zhèn)位于通許縣東北部7公里處,耕地面積6030公頃,轄36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6.33萬人。
改革開放的浪潮給該鎮(zhèn)的發(fā)展帶來了勃勃生機,物質(zhì)文明建設(shè)和精神文明建設(shè)都取得豐碩成果。曾先后榮獲“河南省先進鄉(xiāng)鎮(zhèn)”、“河南省奔小康示范鄉(xiāng)鎮(zhèn)”、“河南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先進鄉(xiāng)鎮(zhèn)”、“全國扶貧扶優(yōu)先進單位”。2001年該鎮(zhèn)工農(nóng)業(yè)總產(chǎn)值達3.85億元。農(nóng)民人均收入2061元。被省建設(shè)廳確定為""河南省重點鄉(xiāng)鎮(zhèn)""。
農(nóng)業(yè)化、工業(yè)化經(jīng)濟建設(shè)就輝煌。糧食生產(chǎn)已基本上實現(xiàn)了農(nóng)田作業(yè)機械化、種植良種化、栽培模式化。1998年以來,加大農(nóng)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力度,現(xiàn)已形成農(nóng)業(yè)六大主導產(chǎn)業(yè)。2001年洋蔥種植面積300
歷史沿革:
1948年稱朱砂區(qū)。
1951年改稱通許縣第二區(qū)。
1955年稱通許縣第二中心鄉(xiāng)。
1956年設(shè)朱砂鄉(xiāng)。
1958年稱朱砂公社。
1961年復稱朱砂區(qū)。
1963年復稱朱砂公社。
1983年復稱朱砂鄉(xiāng)。
1996年撤鄉(xiāng)建朱砂鎮(zhèn)至今。
1948年稱朱砂區(qū)。
1951年改稱通許縣第二區(qū)。
1955年稱通許縣第二中心鄉(xiāng)。
1956年設(shè)朱砂鄉(xiāng)。
1958年稱朱砂公社。
1961年復稱朱砂區(qū)。
1963年復稱朱砂公社。
1983年復稱朱砂
區(qū)劃: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縣·朱砂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