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無錫市 > 梁溪區(qū)旅游

梁溪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1、東林書院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林書院
  導(dǎo)游楊時,號龜山,曾受學(xué)于理學(xué)家程頤,在無錫講學(xué)達18年之久。他當年講學(xué)的場所,稱為“東林書院”,又稱“龜山書院”。楊時離錫后,書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廢。直到明萬歷年間,無錫人顧憲成、顧允成、高攀龍等捐資,在舊址上重建東林書院。此后,東林書院名聲極大,一度成為左右全國輿論的中心。當時無錫的顧憲城、高攀龍、顧允成、安希范、劉元珍、葉茂才和武進的錢一本、薛敷教,人稱“東林八君子”。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無錫著名人士因東林書院歲入失修,集議恢復(fù)舊觀,發(fā)起重修。院內(nèi)現(xiàn)存石碑坊、儀門、麗澤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筑。書院里有一幅著名的對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表達了顧憲成為學(xué)治世的積極態(tài)度。始建于800多年前的宋徽宗時期,是我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最初為福建學(xué)者楊時講學(xué)之處交通公交……[詳細]
2、無錫南禪寺 AAAA
無錫南禪寺
  無錫南禪寺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江南名剎。舊稱“梁溪豐大剎,首惠山,次南禪”。位于無錫南隅、古運河畔,高高的妙光塔向人昭示,南禪寺就在眼前。據(jù)縣志記載:南禪朝梁武帝太清初年(公元547年),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高僧輩出,后人又稱“江南最勝叢林”。南禪寺是一座唐代創(chuàng)建的寺廟,是我國現(xiàn)存寺廟中歷史最久的一處古代建筑物。南禪寺歷經(jīng)風霜,迭廢迭興,但總體來說,幸運大于不幸。北宋天圣年間重建,宋仁宗賜名“福圣禪院”。“八年以后,宋仁宗又為與南禪寺相對應(yīng)的北禪寺賜名“壽圣禪院”。同一皇帝,給錫城兩寺院,賜以“福圣”、“壽圣”之名,這是無錫佛教界引以自豪的幸事特別是南禪寺賜福有福,經(jīng)歷代修復(fù),面目一新?梢娔翘焱醯,殿身輝煌,香火鼎盛;妙光塔,塔尖矗天,氣勢不凡;五戒堂,堂內(nèi)莊嚴,凈化人心;放生池,池水碧……[詳細]
3、薛福成故居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福成故居
  景點級別:4A景點介紹:欽使第——薛福成故居始建于1890年,建成于1894年,是清末無錫籍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薛福成的宅第。故居中軸線前后共6進,由門廳、轎廳、正廳、房廳以及轉(zhuǎn)盤樓等組成,另有藏書樓、東花園、后花園、西花園等。占地總面積21000平方米,現(xiàn)恢復(fù)12000平方米,修復(fù)建筑面積6000余平方米。整組建筑氣勢雄偉,規(guī);趾,體現(xiàn)了清末西風東漸的時代特征,中西合壁的建筑風格,填補了中國建筑史上的空白。2000年起,無錫市政府斥巨資全面修復(fù)故居。2003年1月1月,主體建筑群、東花園、后花園修復(fù)開放。2001年,薛福成故居建筑群被國務(wù)院頒布為第5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交通路線:旅游觀光二線到八佰伴下車,再往西步行。門票價格:25元/人夜間30元;部分特殊人群(……[詳細]
4、無錫崇安寺 AAAA
無錫崇安寺
  崇安寺是無錫最古老的寺院,它和上海的城隍廟、蘇州的玄妙觀、南京的夫子廟齊名。這里原來是清凈的佛教圣地,后來無寺有名,發(fā)展為商業(yè)繁華區(qū),成為無錫市中心的代名詞。崇安寺相傳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宅社,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改為寺院,命名為興寧寺。宋太平二年(977)改為崇安寺。清干隆時封為靜慧寺。以后幾經(jīng)毀建,辛亥革命后,神像陸續(xù)被毀,房舍改作它用。崇安寺舊址東起盛巷、新生路,西至中山路,南起觀前街(今人民路),北至縣下塘。建筑群主要有:山門,上有貼金磚刻“梁溪首剎”、“吳會名勝”等題字,兩旁塑有哼哈二將。解放后被拆除,并在原址建造了第一副食品商店。金剛殿,塑有四大金剛,辛亥革命后改為商店,今為超市。大雄寶殿,是崇安寺的主體建筑群,左右筑長廊,東殿為鐘樓,西殿為觀音閣。1927年,秦起領(lǐng)導(dǎo)的無錫……[詳細]
5、寄暢園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寄暢園
  寄暢園坐落于江蘇省無錫市惠山東麓惠山橫街的錫惠公園內(nèi)。寄暢園又名“秦園”,園址在元朝時曾為二間僧舍,名“南隱”、“漚寓”。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的秦金得之,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進行擴建,壘山鑿池,移種花木,營建別墅,辟為園,取名為“鳳谷行窩”。秦金死后,園為其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繼承。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秦瀚加以修葺,并改稱“鳳谷山莊”。秦梁卒后,園改屬其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廣巡撫秦耀所有。秦耀系東林黨人,萬歷十九年(1591年),秦耀因其師張居正被追論而解職歸鄉(xiāng),回無錫后,因朝政失意,罷官回鄉(xiāng),心情郁悶,所以就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間,改園名為“寄暢園”。清康熙初年,園主聘請當時著名的假山工匠張漣(字南垣)和他的侄兒張軾精心布置,疏泉疊石,園景愈加……[詳細]
錢鐘書故居
  錢鐘書故居位于無錫市新街巷30號、32號,系錢鐘書祖父錢福烔籌建于1923年,錢鐘書叔父錢孫卿續(xù)建于1926年,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第一期修復(fù)工程主要是新街巷30號,該戶建筑面積504平方米,主體建筑為平房二進,每進面闊七間;中有天井,天井兩側(cè)各有側(cè)廂一間;東有備弄,弄底另有廚房,餐室,柴屋數(shù)間,后有花園。續(xù)建的房屋就在花園內(nèi)的西北角,有二層樓房四間,附屬平房數(shù)間,其中東首一間樓房稱“還續(xù)書樓”,樓后有平房一間,獨成小院,稱“梅花書屋”,其磚雕門額完好。續(xù)建部分后來另辟一門進出,即今新街巷32號。整個新街巷30號屬傳統(tǒng)的江南庭院式民居,但與一般的民居有所不同的是,前后二進平面布局并不是呈傳統(tǒng)矩形,而是呈平面四邊形,兩個對角分別是84和96度,加之梁架,包括櫞柎等均隨此角度構(gòu)成,形成一種極……[詳細]
華孝子祠
  華孝子祠位于無錫市錫惠公園內(nèi)的古惠山寺內(nèi)側(cè),匯東晉無錫孝子華寶。南齊建元三年(481),齊高帝賜華寶故宅孝子額,載《南齊書》。唐時建專祠,內(nèi)塑童髻長須華寶像。該祠屢有廢興,現(xiàn)建筑始于明,成于清,保存基本完整。祠東向,門前立四面牌坊,俗稱無頂亭,單間、正方形,木石結(jié)構(gòu),藻飾精美,系華氏宗族族表忠孝節(jié)義及科第的紀念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祠門牌坊式。廡殿頂、置竹葉瑪瑙地盤陀石。過架有溯源橋的承澤池,西娩有八角形石砌黿池,池壁南北各裝飾石蠣首,吐納二泉水,故又名雙龍池。池西為主建筑享堂,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落架翻修,仍保持明代風格;三間八架、歇山頂、楠木結(jié)構(gòu),但方柱及柱基均為石質(zhì),裝飾色樸典雅。其內(nèi)壁嵌明清碑刻35方,大部分為1984年復(fù)制。19……[詳細]
8、惠山寺
惠山寺
  惠山寺,位于惠山秀嶂街(今惠山直街和橫街交接處),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它的前身是南朝劉宋司徒右長史湛挺創(chuàng)立的“歷山草堂”。當時他歸隱在歷山(惠山),與南朝的南平王劉爍以詩章酬和,齊江淹亦有繼作,后人把他們的詩作列于壁間。劉宋景平元年(423年),把歷山草堂改作僧舍,稱“華山精舍”。元徽(474年——476年)間,沙門僧顯,從京師(今南京)入?yún)堑,在“華山精舍”休息過,這是最早而有名望的高僧。梁朝大同三年(537年),把華山精舍改為“慧山寺”。寺僧陳大德建大同殿,又名“法云禪院”。唐朝會昌(841年——846年)間,寺毀,唐朝大中(847年——859年)期間重建。北宋至道(995年——997年)間,賜額“普利院”。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賜給名相李綱作“功德院”。宋紹興元年……[詳細]
惠山鎮(zhèn)祠堂
  惠山祠堂群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區(qū)的西部,東臨京杭大運河,西依惠山寺,祠堂群核心分布區(qū)面積0.3平方公里,保護范圍1.03平方公里。至今仍保存著祠堂建筑4.7萬平方米以及自唐代至民國時期的118處祠堂建筑及一些明確的祠堂遺址。祠堂群中有欽定官設(shè)的祠堂、民間聯(lián)宗立廟所建之祠兩大類別,共分有神祠、先賢祠、墓祠、寺院祠、貞節(jié)祠、宗祠、專祠、書院祠、園林祠、行會祠等十大類共二十二種祠堂的完整系列和七十多個姓氏,主祀、配祀人物的數(shù)量之多、建筑密度之大、祠堂類型之齊全,為國內(nèi)外所罕見。祠堂群依托太湖風景名勝,自古以來就是江南重要的名山勝地,惠山祠堂群內(nèi)有江南名剎惠山古寺、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和古典園林寄暢園。清代康熙、乾隆兩位大帝南巡,先后13次臨幸此地;萆届籼萌弘m歷經(jīng)佛、道之爭、水火災(zāi)難和大小戰(zhàn)亂,但仍較為完……[詳細]
大窯路窯群遺址
  大窯路窯群遺址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南長區(qū),為明朝至清朝的磚瓦窯遺址,原有108家磚瓦窯,分布在大運河?xùn)|岸大窯路沿線和伯瀆港南岸,長約1.5公里,是中國古代磚瓦的重要原產(chǎn)地之一。2013年5月,被國務(wù)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窯路窯群在南長街的盡頭,緊貼運河。這里燒磚的歷史從明洪武年間開始,一直持續(xù)到上世紀50年代,窯火綿延了近600年。當年在運河沿岸有108家磚瓦窯,“下塘十里盡燒窯”,火光映天,裊裊不絕,盛況空前。無錫南門外的土質(zhì)好,外加柴薪易得、河道運輸方便,興盛了燒磚這個古老的行當。窯群燒制的磚瓦質(zhì)量堪優(yōu),或民用或官用,南京古城墻所青磚,肥厚堅硬,其中一部分即為無錫造。時光流遷,當年的手工窯已成為歷史,現(xiàn)大窯路上殘存磚窯只剩40余座,其中保存完整的才有19座。但這里依舊是江……[詳細]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天下第二泉指的惠山腳下的二泉。該泉相傳為唐大歷年間無錫令敬澄開鑿,因僧人惠照在此居住,故名惠山泉;萆接芯琵埵钬撌⒚。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為泉源所在,水質(zhì)最好。中池為方形,緊靠上池。據(jù)《惠山記》載:“活水細流,澄澈可愛!眱沙囟际鞘,青石圍欄,上池四周石欄磨得十分光滑,特別是提腳踩的位置,石欄深陷成幾個缺口,是近千年以來,人們?nèi)∪蟛璧募o錄。下池最大,為長方形,鑿于北宋明道年間,池縱約7米,橫10米,深約0.33米,位于漪瀾堂下。每年秋季陰歷七月半的晚上,皓月就會倒映在池中,形成天然的“二泉映月”。池壁有明弘治年間所鑿石螭首,俗稱石龍頭,是惠山九龍十三泉中的第一個龍頭,形制蒼勁古樸,泉水經(jīng)螭口流入方池,頗有“水不在深,有龍……[詳細]
歷相成故居
  歷相成故居在無錫市學(xué)前街。故居分三部分:中部為出使期間建造的“欽賜第”,前后共6進,依次為門造、轎廳、正廳、房廳,面闊均9間,兩側(cè)各有一條備弄。后進為樓房,方形轉(zhuǎn)樓,面闊11間,加兩側(cè)廂為13間。最后為花園,園西北角有藏書樓。東部有花、戲臺、庸間等。西部已毀,此居建筑時代較晚,但從規(guī)模上來看,在江蘇少見。歷相成故居,宅第布局原有左、中、右三條軸線。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六進,第一進是門廳,面闊9間,進深6架。明間為“六扇式”大門。大門外有高大的“八”字形照壁一座,正中鑲嵌磚刻“鴻禧”二字;大門內(nèi)原有“七星門”一座,門額之上懸鏤花金邊、藍底金字“欽使第”豎匾一方。第二進至第四進,依次為轎廳、正廳和房廳,面闊均為9間,進深7至10架不等。各進的中間3間為主廳,東西各3間為旁廳。主、旁廳之間的庭柱及……[詳細]
惠山園(李公祠)
  惠山園主體原為李鶴章祠,1929年,當時的民國政府將李鶴章祠改建成“惠山公園”。園內(nèi)有大廳、荷軒、樓臺、曲水、回廊、假山等,名貴花木繁多。被時人稱為繼公花園后的錫邑第二公園?箲(zhàn)時期,這里成為醫(yī)院,解放后又被改作學(xué)校,幾經(jīng)變遷園內(nèi)原有建筑幾乎全毀,僅存小橋、池石及部分石構(gòu)件。李鶴章(1825~1880),安徽合肥人,李鴻章的三弟。清咸豐初,隨父兄在家鄉(xiāng)辦團練。同治元年(1862)隨李鴻章至江蘇戰(zhàn)太平軍,與程學(xué)啟、劉銘傳等克嘉定、江陰、無錫、常州,特別是在鎮(zhèn)壓無錫的太平軍時,俘獲潮王王子隆,后升官至甘肅甘涼道,未赴任。因病歸原籍而亡,因為清廷效命有功,在惠山建有專祠。2008年,這座作為惠山街重要景點的公園,已在原址重建恢復(fù)。占地面積5465平方米,由李鶴章祠、陶文憲祠、趙宗白祠與花廳、石船舫……[詳細]
惠山寺金蓮橋
  金蓮橋,在無錫市西郊錫惠公園內(nèi)。位于南朝古剎惠山寺建筑群的中軸線、金剛殿(舊址)與御碑亭之間的金蓮池上。宋建,歷代重修。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時名稱為“惠山寺金蓮橋”。金蓮橋為三孔石梁橋,橋身東西向架于池上。石橋兩端為石砌橋臺,中間為兩座石砌橋墩,以承接橋身石梁。每孔由六塊石梁組排而成,中間四塊為橋面石,以通行人;兩側(cè)各為一塊華版石,上承石欄桿,外側(cè)雕刻宋代典型的壓地隱起“纏枝牡丹間化生(童子)”圖案。橋身南側(cè)中孔花版石的邊沿正中鐫有“懋德堂李府”五字。東西橋臺的橫帽石梁兩端各雕成一個怪魚首,共四個。中間兩橋墩的橫帽石梁兩端各雕成一個螭首(讀癡,若龍而黃),亦四個。兩側(cè)石欄桿由蓮花望柱和透空石欄板相間組成。橋欄兩端各有一個抱鼓石(共四個)。中孔稍高,平而長,東西……[詳細]
15、黃埠墩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埠墩
  黃埠墩,地處江蘇無錫古芙蓉湖中心,惠山浜出口處。舊名小金山,墩小而圓,面積220平方米,四周是石砌駁岸,位于無錫吳橋以南、惠山浜口的古運河中心,因春申君(黃歇)曾在此疏治芙蓉湖而得名。墩為圓形,面積220平方米,用石砌駁岸,四面環(huán)水。島上有寺,香火點點。北為雙河口,南為江尖渚黃阜墩為古芙蓉湖遺留下來的小島。清代康熙帝和乾隆帝各進行過六次南巡,每一次都在墩上停留觀賞,康熙把它比做水中的蘭花,乾隆稱喻它是傳說中的“蓬萊”。2400多年前,吳王夫差率兵伐齊時,曾在墩上大宴群臣;楚國的春申君曾在這一帶水域興修過水利,相傳黃阜墩由此得名;南宋時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兩度經(jīng)過此墩,在這里寫下了一首《過無錫》的愛國詩篇;明代有“海青天”之譽的名臣海瑞,在墩上寫有“臨水玩山第一樓”的匾額,等等。《越絕書》有“春申……[詳細]
無錫南禪寺步行街
  南禪寺步行街是依托古運河及河畔南禪寺、妙光塔三大景觀精心規(guī)劃建造的超大型文化市場,是鬧市中心一座文化旅游城。這里,密布著江南名都無錫的歷史文脈,其典軼掌故隨處可見。這里,呈現(xiàn)著粉墻黛瓦舟楫往來的民俗經(jīng)緯,看前街后河古風依然。這是一座-展文化、收藏文化、園林文化、佛教文化、旅游文化和美食文化之大成的文化城。依托南禪寺、妙光塔、古運河珠聯(lián)壁合、人文與歷史相映成輝的魅力,南禪寺文化商城借景興市,先后興辦了風味小吃市場、郵票錢幣市場、花鳥魚蟲市場、古玩市場、書刊市場、工藝旅游品市場。目前,南禪寺文化商城按照如下八大功能拓展市場:(1)古玩字畫片區(qū)(2)風味小吃片區(qū)(3)花鳥魚蟲片區(qū)(4)旅游工藝品片區(qū)(5)特色小商品片區(qū)(6)錢幣集郵片區(qū)(7)書刊音像片區(qū)(8)休閑娛樂片區(qū)將以“名、特、!,“吃、……[詳細]
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
  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位于清名橋歷史街區(qū)大窯路,門前是一個新建的親水碼頭,石制圍欄、古樸清新,碼頭兩側(cè)就是江南民居風格的小橋流水人家。大窯路現(xiàn)有古窯群遺址108處,保存較為完好的有十幾處,是江南地區(qū)保存磚瓦窯遺址規(guī)模最大的地方。該遺址博物館集中展示了無錫乃至江南磚瓦生產(chǎn)、貿(mào)易及窯民生活形態(tài)等內(nèi)容,是中國磚瓦重要原產(chǎn)地的代表性博物館。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地處無錫古運河與伯瀆港的交匯處,這里是曾是無錫磚瓦生產(chǎn)貿(mào)易的集散地,是中國古代磚瓦的重要原產(chǎn)地。博物館核心區(qū)內(nèi)建筑采用較早(宋、明)時代風格,以體現(xiàn)窯業(yè)興盛背景;按歷史原貌修復(fù)部分原住民建筑以盡量摒除現(xiàn)代元素,古窯遺址周圍復(fù)古建筑風格以窯業(yè)興盛時期的建筑風格為主;相對集中的沿河商業(yè)區(qū)域建筑部分采用現(xiàn)代風格。博物館主體展廳(不包括窯址展示)利用一家老廠……[詳細]
顧毓琇故居
  顧毓琇紀念館位于無錫市學(xué)前街3號。顧毓琇紀念館是在顧毓琇故居(原顧家“寶善堂”)的原址上設(shè)立起來的。顧毓琇故居的建筑是根據(jù)江南民居特色修復(fù)保護的。修復(fù)后的故居總占地面積968平方米,建筑面積848平方米,共五開間四進。第一進為序廳和顧毓琇先生的生平簡介;第二進為顧毓琇先生的學(xué)術(shù)成就陳列;第三進為顧毓琇先生成才之路、愛國情深介紹;第四進為紀念館的資料研究室。顧毓琇故居為顧毓琇祖上顧鴻逵于清朝嘉慶年間(1808)建造,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在這座故居中,誕生了顧毓琦(德國漢堡大學(xué)博士)、顧毓琇(美國麻省理工學(xué)院博士)、顧毓瑔(美國康乃爾大學(xué)博士)、顧毓珍(美國麻省理工學(xué)院博士)、顧毓瑞(臺灣文化大學(xué)博士)五兄弟。顧氏家族“一門五博士”,在無錫被傳為佳話。顧毓琇2002年9月9日逝世后,遵照顧毓琇的遺……[詳細]
無錫愚公谷舊址
  無錫愚公谷舊址南依黃公澗,北抵惠山寺,西至名泉里(二泉),東臨秀嶂街(映山湖一帶),占地50余畝,系明代古典園林,始建于明萬歷十五年左右。園主鄒迪光,字彥吉,別號六度居士,無錫人,萬歷二年進士,任湖廣提學(xué)副使。罷官回無錫后,過著放縱的紳士生活,擇錫山、惠山的秦王塢,建別墅園林—愚公谷。他自號愚公,經(jīng)營10余年,建成60景,依山取勢,布置了土山、峰阜,又以黃公澗為源頭活水,澗、溪、沼、池,山光水色,相映成趣。當時鄒園曾一度被譽為全國私人四大名園之一,一時勝絕吳中。愚公谷在清初已毀。1985年,無錫市人民政府對愚公谷進行了徹底的改造,拆除了破舊祠寺,改建成濱湖山館、金粟堂、荷軒、慧麓草堂。保留改建了泰伯殿、華孝子祠、碧山吟社。廣植樹木,建成一組“園中有園、景中有景”的古典園林。1960年,郭沫若……[詳細]
三里橋天主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法國籍傳教士隆盛來無錫傳教,在城內(nèi)永定橋沿河西河頭道長巷天主弄附近建造小教堂,這是無錫地區(qū)第一座天主堂。三里橋天主教堂建成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最初只有三間堂房,這座教堂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磚木結(jié)構(gòu),外墻青磚白縫,絳紅色的房屋,尖尖的屋頂。整體平面呈十字形。雄偉的鐘樓高達62米,聳立在京杭大運河畔。正面頂部豎立大十字架,下面有大理石一方,上刻陰文“天主堂”三個金字,為書法家王致中遺墨。兩側(cè)有磚刻陽文白底金字對聯(lián),“萬有資生淵微莫測,一元默化浩蕩難名”,相傳為清康熙帝所撰。天主教堂幾經(jīng)毀壞和修復(fù),除義和團兵燹之外的最嚴重的一次事件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四月無錫爆發(fā)的燒教堂、驅(qū)教士的教案。次年,法國籍彭安多神父向清廷索賠,于原址重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