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寧波市旅游

寧波市文物古跡介紹

溪隱莊古遺址
  溪隱莊古遺址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集士港鎮(zhèn)四明山村,水井底隔山土地堂。根據(jù)寧波出版社出版的《范欽評傳》載,范正輅葬鄞西水井底溪隱莊,土名隔山。范欽《天一閣集》有“溪隱山莊”詩多首,莊后有范正輅墓,范正輅正是范欽的后裔,所以溪隱莊無疑是范欽官場失意后的隱居之地。現(xiàn)溪隱莊地面建筑已毀,但遺址僅存的地基遺存已足夠證明這里曾是莊院。今可見遺址中有前后三個基址,且后擋土墻較高,墻下中心有水池,整個遺址占地面積約1365平方米,現(xiàn)遺址表面已改為竹林。 《明實錄•世宗》卷四百八十九頁載:“嘉靖三十九年十月壬子……吏部覆言:‘欽被劾,罪當行勘;伊志履任方新,當責(zé)其后功’。得旨:‘伊志留用,欽回籍聽勘’!蹦菚r范欽才55歲,而從兵部“副尚書”級別時被人誣陷落職,雖未正式定罪而“回籍聽勘”。這是范欽在……[詳細]
222、岳林寺
岳林寺
  原位于岳林街道文化廣場址,現(xiàn)已搬遷至長汀村,正在建設(shè)中。為佛教祭祀場所,始建于梁朝大同二年(公元五三六年),宋崇寧二年(公元一一0三年)賜御書“崇寧閣”匾額?傉嫉孛娣e約90畝,為五進寺院,正面寬約110米。第一進為山門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供奉彌勒和來自緬甸的漢白玉石雕佛像。第二進為天王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二間,主供菩薩待定。第三進為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高約15米,正在建設(shè)中。第四進為彌勒殿,第五進為藏經(jīng)閣,尚未動工。在三門殿和天王殿之間有龍眼池,池水四季不涸,內(nèi)養(yǎng)魚、烏龜、螺螄,池上架有契此橋。在天王殿的南北側(cè)分別有重檐歇山頂?shù)墓臉呛顽姌牵綀A十里能聞鐘聲。寺的兩側(cè)均為廂房,寺前有七座石塔! ≡懒炙聻閺浝栈聿即吞甓群蛨A寂之所、舉世聞名的……[詳細]
宋徽宗御筆碑
  宋徽宗御筆碑位于海曙區(qū)集仕港鎮(zhèn)廣德庵內(nèi),2005年4月5日被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共二通,前一通碑額為“省降御筆”四字,立于宋政和八年(1118)。其內(nèi)容為樓異(宋明州太守)關(guān)于廢廣德湖,填湖造田的奏請及圣上(徽宗)的批復(fù)。該碑通高2.80米,寬1.12米,厚0.29米;全文16行,每行20字左右;碑首呈漫圓形,正中長方框內(nèi)陰刻“省降御筆”四字,四周雕琢一對高浮雕無角蟠龍,龍頭朝下,龍體鱗甲圓渾滾轉(zhuǎn),頗具氣勢。碑體兩側(cè)線刻盤旋纏繞的云龍花邊,十分精致。碑文自上而下分段書寫,下部字跡大半漫漶難識,上部清晰可讀,后一通碑額為“御筆”二字,立于宋政和九年(1119),碑文內(nèi)容為宋徽宗給當時明州太守樓異的敕諭與樓異為建造高麗使館之事。此碑通高1.37米,寬1.10米,厚0.29米;全文13行,每行……[詳細]
星光沈氏宗祠(沈光文紀念館)
  沈氏宗祠(沈光文紀念館)位于海曙區(qū)石碶街道星光村。1992年9月3日被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沈氏宗祠位居街中心,周圍有保佑觀,曲轅坊,瑞光樓,常樂寺等歷史遺跡。宗祠黑墻青瓦,烏漆臺門。大門朝西,門樓瓦脊呈元寶形而微翹,兩頭刻有吉祥圖紋。黑邊白墻嵌立體篆書“沈氏宗祠”。宗祠原有頭門、中廳、大廳,通進深28.4米,寬12.90米,F(xiàn)頭門、中廳已圯。其地面由石塊、石板、錯逢平鋪成或改為綠地。僅存的大廳為三開間硬山造,通進深9.30米,中間為抬梁結(jié)構(gòu),共有立柱18根。中間前2根立柱柱腳為青石制蓮花狀,其他均為一般形狀。大廳屋脊突兀,中間立磚雕一“!弊旨皥D案。墻檐高翹,檐頭鐫有萬年青,太陽花等紋飾。廳正中塑有沈光文立像,高3米,用花崗石雕琢而成。塑像手持書卷,堅毅肅穆,站立在海礁之上,面向前方凝目……[詳細]
張蒼水紀念館(張蒼水故居)
  張蒼水故居,位于寧波海曙區(qū)蒼水街,2005年歸入杭州張煌言墓,被浙江省人民0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稱為張煌言墓(含張煌言故居)。張蒼水(1620-1664年),名煌言,字玄箸,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舉人,能文章,善騎射,好論兵事,曾官至南明兵部尚書。順治二年(l645年)清兵南下攻陷南京后,他同浙東義士錢肅樂、董志寧等一起組成一支數(shù)千人的武裝在府城隍廟起義抗清,他擁立魯王朱以海監(jiān)國,后,與鄭成功軍配合,協(xié)同作戰(zhàn),輾轉(zhuǎn)于蘇皖浙閩一帶。1658年,他的部隊溯長江而上,連續(xù)攻取四府三州二十三縣,后遭清軍重兵攻擊,部隊潰敗,不久再招舊部,繼續(xù)南征北戰(zhàn),抗擊清軍。康熙三年(l664年)閩戰(zhàn)一役遭受重傷,遂散兵隱居象山縣南田懸岙島,卻因叛徒出賣,不幸被捕,清人禮待勸降,堅決不……[詳細]
下梅林廟
  下梅林廟,坐落在龍山鎮(zhèn)邱王村村東,是個廟中有廟的奇廟!捌鎻R”因紀念抗倭英雄戚繼光而得名。內(nèi)廟稱“少保胡公廟”,設(shè)在殿宇內(nèi)。少保,即戚繼光;胡公,即胡宗憲。廟宇東首堂屋是“少保殿”,塑有戚繼光神像及其心愛坐騎,一匹兩蹄騰空的紅鬃烈馬。1129883340.gif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進犯寧波等地,史稱“慈溪焚殺獨慘,余姚次之”。翌年八月,倭寇800余人由浙西竄犯浙東,強占海防要地龍山所。已任浙江都司僉事和參軍的戚繼光率軍配合其他幾路明軍與倭寇作戰(zhàn),但明軍一觸即潰,在這關(guān)鍵時刻,戚繼光急忙跳上一塊石頭,一連三箭,將3個倭酋射倒,這才轉(zhuǎn)敗為勝。幾個月后,戚繼光又在龍山與倭寇展開血戰(zhàn),再次取得勝利。從此倭寇再也不敢騷擾慈溪三北一帶了。 龍山人民為感恩戚繼光,在邱王村建廟紀念。但好事多磨……[詳細]
227、黃家墻門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家墻門
  黃家墻門,即黃徵義住宅,位于余姚城內(nèi)管家弄100號。黃徵義為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第五世孫,字仲治,號平敝。從小聰穎過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舉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進士,曾任從化知縣,任滿以病重告歸,杜門不預(yù)外事。晚號鶴石山人,著有《鶴石山房詩稿》。黃徵義舊宅坐北朝南,沿縱軸線自南至北依次為門廳、正廳、后樓、后罩屋,通面闊均為19.55米,各分五間。門廳為樓房,通進深5.50米,穿斗式梁架結(jié)構(gòu),用五檁、三柱;正廳通進深9.75米,明間梁架結(jié)構(gòu)為抬梁式,用八檁、五柱,山墻呈馬鞍形,明、次間前后有廊,前廊為船棚形頂、軒梁、平梁及雀替,均雕刻精細;正廳前的庭院深5.80米,緊靠正廳明間后有座門樓,深0.95米,連石框通面闊4.20米,高達5米,磚石結(jié)構(gòu),檐下有磚雕、斗拱,門樓兩翼圍墻向東……[詳細]
228、宰輔第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宰輔第
  宰輔第位于余姚鎮(zhèn)南河頭保慶路,是明代大學(xué)士呂本(閣老)故居。呂本(1503一1587),字汝立,號南渠、期齋,早年曾拜謝丕、倪宗正為師。嘉靖十一年(1532)中進士,二十七年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大學(xué)校長)。次年廷推閣員,呂本被明世宗特選以少詹事的身份入內(nèi)閣辦事。二十九年,晉升為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三十年晉禮部尚書。三十三年進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三十五年加少保,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主管吏部事。次年晉光祿大夫,兼太子太傅。宰輔第坐北朝南,沿縱軸線依次為門廳,轎廳、正廳、寶綸樓(御書樓)。每廳前均有圍墻,正廳前有門樓,把庭院一分為二,形成兩個庭院。里院中心有甬道,正廳兩側(cè)有套樓,外院東西兩側(cè)各有廂樓七間。轎廳通面闊26米,分七間,明間脊檁枋上置一斗三升斗棋二攢,支撐脊檁。正廳通面闊20米,分五……[詳細]
鎮(zhèn)海鼓樓
  鼓樓又名鎮(zhèn)海樓。位于鎮(zhèn)海區(qū)招寶山街道境內(nèi),東瀕鎮(zhèn)海中學(xué),南臨鎮(zhèn)海古濠河,西接鎮(zhèn)海龍賽醫(yī)院,北連鼓樓廣場。是古縣城軍事建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瞭望和報時,為當時城中較高的建筑物。鼓樓,始建于明洪洪武年間。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倭寇及海盜入侵,信國公湯和拓建定海衛(wèi)。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定海衛(wèi)指揮使劉澄為便于觀望軍情,筑現(xiàn)鼓樓。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建。樓內(nèi)設(shè)置更鼓、銅鐘、漏壺(古時一種計時器)等計時、報時設(shè)施,每天按時辰擊鼓報時,使城內(nèi)外軍民得以知昏曉、時作息。還榜示四時節(jié)候于樓上。樓下為拱形通道,以2米長弧形條石砌成拱頂,離地5米。通道南北洞門各勒石額,南書“朝宗古跡”,北書“東南屏翰”,以記傳說中宋高宗南渡時“秉圭輯瑞于此”的故事和鎮(zhèn)海在海岸防御中的重要軍事地位。臺基高5……[詳細]
230、方丈碑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方丈碑
  余姚出土的漢三老碑在金石學(xu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現(xiàn)收藏在杭州孤山的西泠印社內(nèi)。而本市現(xiàn)尚存的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碑刻當屬姜山廟方丈碑。該碑原在姜山廟內(nèi),廟被拆除后移至姚西佛教社內(nèi),現(xiàn)在牟山鎮(zhèn)姜山村某一民居門前。姜山村背靠群峰,面臨牟山湖,村內(nèi)古木參天,真是風(fēng)景這邊獨好。該家村民離姜山村約有500米,獨門獨戶,居住在青山環(huán)抱的山岙之中。其東為青灣,北為草鞋爬勾,南為田岙,西約100米為姜女池。該碑鐫刻于南宋慶元三年丁巳(1197)五月,系梅園石質(zhì),豆沙色,全碑文字基本完整。但八百余年歲月的風(fēng)塵還是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跡,有幾處已風(fēng)化,字跡難辨,中間已有裂痕。石碑高1,38米,闊O.99米,厚0.105米,兩面均鐫刻有文字,正面名為“冶黃檗裴公真像文”,共五百余字,分十八行,每行十二至二十八字不等?w……[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