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 > 荔灣區(qū)旅游

荔灣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1、陳家祠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祠
  陳家祠堂坐落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陳家祠堂又稱“陳氏書院”,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lián)合建造的,是廣東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陳家祠堂的建筑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lián)接起來,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祠堂的整體布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熬圪t堂”是陳家祠堂中軸線的主殿堂,也是陳家祠整個建筑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寬闊的石露臺,周圍用嵌有鐵花的石欄板環(huán)繞。祠堂建成之初時的聚賢堂是供族人-之用,后來改作宗祠,兩邊的側(cè)房供書院使用。建筑風格陳家祠的建筑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于世。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鐵鑄工藝等各種各樣的裝飾,遍布在洞……[詳細]
廣州黃大仙祠
  廣州黃大仙祠始建于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并于1904年得各界熱心人士捐款重修。當年這里地雖偏僻,但曾是廣州的宗教圣地之一,其香火鼎盛,對廣州市區(qū)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有極大的影響。該祠雖于1910年遭受破壞,但舊祠所留下來的遺跡,如石刻對聯(lián)、浮雕石柱、扁額、門飾、石獅等,都飾以精致的雕刻,由此可以想見當年祠殿的宏偉規(guī)模和精致的建筑藝術。1915年,原黃大仙祠的主持人梁仁庵道長攜帶黃大仙的畫像、靈簽和藥簽等南遷到香港,并于1921年建成-祠。同樣地,黃大仙也深受海內(nèi)外人士的信仰和祀奉。改革開放以來,海內(nèi)外廣大熱心人士紛紛要求在原地恢復建造芳村黃大仙祠。后經(jīng)有關部門批準,由(香港)加拿大置地有限公司和芳村新荔枝灣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合作,組成廣州嘉游旅游景區(qū)開發(fā)有限公司,負責黃大仙祠的復建項目。經(jīng)……[詳細]
廣州華林寺
  廣州市荔灣區(qū)下九路的北邊有個地方叫西來初地,里面坐落著廣州市四大叢林之一的華林寺,它是中印兩國人民文化交往的一個重要史跡。話說當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為到中國傳教,遠渡印度洋和太平洋,經(jīng)過三個寒暑的跋涉奔波,終于在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來到廣州。后人尊崇他是來自西方佛國的高僧,便稱他最初登岸的地方為“西來初地”。一千多年過去了,昔日還是珠江邊的“西來初地”一直沿用至今。達摩到達廣州后建筑的寺廟叫西來庵,這是他在我國最先傳揚佛教教義的圣地。后來達摩還被奉為中國禪宗的初祖。二至六祖是誰呢?是惠可、僧璨、道信、弘忍和惠能,F(xiàn)在人們依然十分敬仰禪宗初祖達摩,除稱達摩登岸之處為西來初地,稱其初建草庵為西來庵之外,今下九路一帶的西來正街、西來后街及西來西、西來東、西東新等街巷均由此而得名。華林寺建……[詳細]
4、聚龍古村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聚龍古村
  聚龍村又名鄺家村,在光緒五年(1879年)由一批祖籍臺山的鄺氏華僑買地而建。聚龍村坐落在沖口街隴西與招村之間,村口正對一灣河水,整修過的河岸兩邊古榕蔽日,仍帶有田園風光。聚龍村現(xiàn)占地5200多平方米,保存有古屋前后三排,共20間。廣州芳村有一處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聚龍村。據(jù)說這個有一百一十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至今仍居住著上百名男女老少。聚龍村的青磚大屋,墻腳用整塊麻石砌成,窗楣的灰雕繪有富貴吉祥圖案。大屋的門分幾層,從外到內(nèi),依次是角門、趟櫳門、大門。聚龍村的樓房內(nèi)部設計大同小異。大廳內(nèi)有三道屏風門裝飾。不少屏風的木雕,因年代久遠退去了色彩,但卻更添古樸的風雅。大廳兩側(cè)左右對稱,各側(cè)排列四間房。二樓共有五間房,有些彩色的窗上嵌有詩詞佳句。在小巷中還看到幾間蠔殼屋,以青磚作柱,再以蠔殼砌墻![詳細]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
  沙面露德圣母堂是位于中國廣州市區(qū)沙面島上的一座小型天主教堂。該教堂建于1889年,位于面積僅有60畝的廣州法租界內(nèi),為僑民服務。奉露德圣母為該堂主保。入口處仿哥特式。沙面露德圣母堂坐落在廣州市沙面同仁路22號(今沙面大街14號),原是法國駐穗領事館的教友過宗教生活而設立的,創(chuàng)建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占地面積839.75平方米。因該堂花園南連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德圣母像而得名。在1996年11月廣州沙面建筑群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堂為其中的建筑物。建國前,本堂神父多由外籍傳教士擔任,中國籍神父在此任職較少。建國前夕由中國神父陳惠民任本堂神父。1951年后,林秉良神父任本堂神父!拔母铩逼陂g停止教務活動。1982年12月8日經(jīng)過過修繕后重新開放,劉靈司神父任本堂神父。全國重……[詳細]
圣公會基督教堂舊址
  圣公會基督教堂舊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沙面街鵝潭社區(qū)沙面南街60號,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是遺存至今、難得的沙面早期建筑物。教堂坐北朝南,磚、木、鋼結構,局部鋼筋混凝土結構,仿古羅馬式風格,占地面積310平方米。教堂的大堂平面為大長方形,長邊南北向。塔樓首層平面為小正方形,以上各層為八邊形。大堂在北,塔樓首層是大堂的門廊,東、西、南三面都有拱門出入。大堂為一層,雙坡屋頂,屋頂下有夾層。塔樓有四層,頂層原是鐘樓,現(xiàn)大鐘已不存。塔樓的第三層有洞口通向大堂的夾層,夾層有洞口爬到祭壇上面較低的夾層。大堂內(nèi)部空間較大,兩側(cè)墻各開5個高大的半圓拱頂?shù)拈L窗。大堂前后墻和側(cè)墻轉(zhuǎn)角處都有高大的古典愛奧尼壁柱。正中祭壇后墻開三個并列的尖拱頂長窗,中間窗較高。帶有券心石的大圓拱洞口將祭壇與聽從席分隔,祭壇……[詳細]
廣雅書院舊址
  廣雅書院舊址位于廣州市西村西增路。是兩廣總督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一所高等學府。以城西源頭鄉(xiāng)為院址,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籌建,清光緒十四年建成。同年6月開學,招收廣東、廣西兩省的貢生、監(jiān)生各100名。集中住宿,學制3年。廣雅書院坐北向南,四周設有護院河,占地面積達12萬平方米。在中軸線上有院門、山長樓、禮堂、無邪堂、冠冕樓;兩側(cè)設東齋和西齋,分別為學生住宿用;還有清佳堂、嶺南祠、蓮韜館等。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廢書院后,廣雅書院改為兩廣大學堂;光緒二十九年又改為兩廣高等學堂。民國后改為省立第一中學。民國24年(1935年)改為廣雅中學。由于數(shù)歷兵燹,大部分建筑皆被破壞,現(xiàn)只保留山長樓和冠冕樓。濂溪先生祠僅存后堂。山長樓,為山長辦公所在。面闊五間26米、進深三間13米,九架梁。中為過道,前廊立石柱……[詳細]
8、通福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福橋
  通福橋(五眼橋),位于石圍塘街五眼橋村,橫跨秀水涌,橋長44.6米,寬2.9米,是一座五孔石拱橋,廣東人稱孔為眼,故又稱五眼橋。橋的造型和結構別具特色,寬孔薄殼,五孔以中間一孔最寬,其余四孔稍窄,兩邊對稱。橋兩頭為臺階式,石級坡度小,便于轎馬上落。橋于明朝萬歷四十年(1612年)由戶部尚書李待問(南海人,明朝萬歷1604年升為進士,官至都御史,后因母病辭官歸鄉(xiāng))捐建。歷史上,該橋為省佛大道第一橋,是交通要道。清朝嘉慶年間,該橋曾重修,并保存至今。人們?yōu)榱思o念李待問,習稱李公橋,又因其五孔造型,俗稱為五眼橋(廣州方言稱孔為眼)。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南?h志》刻本卷二建置志橋梁一目載:“李公橋在厚水村,邑人戶部尚書李待問建”。卷一十一載:“李待問,字葵如,登萬歷甲辰進士”,并評價:“待……[詳細]
明心書院舊址
  明心書院,位于荔灣區(qū)明心路5號桃李小學內(nèi)。始建于1912年,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889年。那一年,廣州博濟醫(yī)院美籍華人醫(yī)師馮西,在醫(yī)院內(nèi)收養(yǎng)了盲幼女四人,并把她們送入醫(yī)院附設的女塾讀書。三年后,由于盲女人數(shù)越來越多,馮西就在仁濟街租賃房舍設立盲人女塾,收錄社會失明女孩入學。當時女塾聘請了巴陵會盲嬰院的賴瑪女士任教員,教授盲女們盲文、音樂、編織等。據(jù)史料記載,當年女塾校址曾遭火災,加上學校規(guī)模亟需擴大,所以,1912年,馮西在芳村明心里(現(xiàn)在的明心路一帶)征地建筑校舍,將女塾改名為明心書院,這便有了廣州第一所盲人學校。主要現(xiàn)存一棟主教學樓,屬磚木混合結構,共三層,外形總體為西方哥特式建筑風格。由于年代久遠,并且輾轉(zhuǎn)多次轉(zhuǎn)變用途,已很難找到當年盲校的痕跡。這棟彌足珍貴的文物很長時間一直深藏閨中沒……[詳細]
車歪炮臺
  車歪炮臺 原名大黃滘炮臺。位于廣州市南石頭附近珠江中流的龜崗島上,距白鵝潭水路約10里。島的面積不大,地勢險要,水道南通香山(今中山),東南通黃埔,為商船、軍艦從珠江南航道進入廣州的必經(jīng)之地。船從虎門到島前,必須轉(zhuǎn)舵通過,船體側(cè)露于炮臺前,故此俗稱車(舵車)歪炮臺。 炮臺建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十二月,由兩廣總督阮元會同巡撫陳若霖奏準添建。安裝大炮22門。炮池向東南,為灰沙三合土結構,現(xiàn)有護墻遺址長約40米,炮池多已毀壞。島中有藥局一座,是存放彈藥的倉庫,保存尚好。 咸豐六年(1856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次年初,英法軍艦進犯珠江,遭到廣州軍民頑強抵抗。敵軍退守車歪炮臺待援。1922年7月10日,孫中山率“永豐”等艦通破車歪炮臺,遭陳烱明叛軍頑抗,“永豐”艦……[詳細]
廣州詹天佑故居和紀念館
  詹天佑的故居和紀念館坐落在廣州市荔灣區(qū)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古樸的青磚、木趟櫳和滿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關大屋。在紀念館的旁邊,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學,一個綠色小花園將故居和學校連接在一起,花園內(nèi)建有微型的“人”字鐵路和“八達嶺長城”,這是對“中國鐵路之父”的偉大杰作——京張鐵路的紀念。詹天佑故居,是普通的清末民初民居式樣,加上詹天佑出世時家境一般,因此修復中也強調(diào)了西關普通家庭的樸素和靜穆。有趣的是,故居的陳設是參照一張在故居封藏了一個多世紀的舊玻璃底片來布置的,擺放有八仙臺、幾凳、睡椅等老家具,并用屏風把廳堂和睡房隔開。此外,一側(cè)墻上還懸掛著一副對聯(lián),上寫“幽芳淡冶仙為侶,傲骨嶙峋世所稀”,這是詹天佑的故友給他的語句,也是詹天佑一生的寫照。詹天佑故居紀念館收藏了大量遺物,……[詳細]
沙基慘案“毋忘此日”紀念碑
  沙基位于沿江路與六二三路交接處,沙面東側(cè)。沙基慘案是中國重大的革命歷史事件之一。1925年5月,英國和日本在上海鎮(zhèn)壓-工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五卅慘案發(fā)生后,中共廣東區(qū)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派鄧中夏、楊殷、蘇兆征、林偉民、李啟漢等人到香港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會以及工人群眾中進行-的準備工作。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海員、電車工人、印刷工人首先-,接著其他行業(yè)的工人也紛紛響應,-人數(shù)達25萬人。工人聲明擁護上海工商-合會對五卅慘案提出的17項條件,并針對英帝國主義在香港執(zhí)行的歧視華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選舉、勞動立法、減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項要求。有10萬多名工人在蘇兆征等人的率領下回到廣州,廣州英、美、日洋行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加入了-的行列。6月23日,10多萬工人……[詳細]
錦綸會館
  錦綸會館又名錦綸堂,現(xiàn)位于中國廣州市荔灣區(qū)康王南路康王路隧道北出口的西測,原位于下九路西來新街,是一座清朝的祠堂式建筑。錦綸會館始建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道光24年(1844年)重修。會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92平方米,是一座祠堂式的三進深磚木結構的建筑,其鍋耳屋的外觀具有濃厚的嶺南建筑特色,館內(nèi)保留有不少木雕、磚雕、陶塑、碑刻等。錦綸會館原是廣州絲織行業(yè)股東公會,1949年后改為民宅,其房屋結構基本保持完好,成為廣州保存下來的唯一近代專業(yè)會館。館內(nèi)完整保留了二十一方歷史碑刻,是研究清代資本主義萌芽和廣州商貿(mào)發(fā)展的重要實證。2001年建設康王路時,為保護這座古建筑,對其進行整體平移。工程具體為向西北方縱移80.4米,橫移22米,托上1.85米。1997年被廣州市列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廣州沙面建筑群
  廣州沙面建筑群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廣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qū)。沙面曾是中國惟一的租界人工島,是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及廣州人民反帝斗爭的歷史見證,也是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輸入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這里環(huán)境優(yōu)美,是廣州人民的一塊寶地。保護和利用好沙面建筑群及周邊環(huán)境,把它完好地傳給、后人,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湯國華和他的學生們在廣州市文化局的支持和指導下,按照廣州市政府的部署,結合教學計劃,對沙面建筑群做了大量有意義的保護工作,包括對每一座歷史建筑進行詳細測繪,對沙面整體環(huán)境的通風、溫濕度變化、太陽輻射、噪聲干擾、采光質(zhì)量、環(huán)境心理等進行科學測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大多數(shù)已被廣州市文化局采納,成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工作的依據(jù)之一![詳細]
仁威廟(仁威祖廟)
  仁威廟坐落于廣州龍津西路仁威廟前街,舊泮塘鄉(xiāng)內(nèi),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專門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它是當時泮塘恩洲十八鄉(xiāng)最古老、最大的廟宇。史籍記載:仁威廟始建于宋代皇祐四年(1052年)。明天啟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和同治年間(1862~1874年)都進行過規(guī)模較大的修建。清乾隆年間重修的,該廟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進房舍,重建時增設了后二進建筑和東序。仁威廟初建時稱北帝廟。據(jù)說,因真武帝司水,故人們稱他為北帝或水神。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后來改稱仁威廟了。名稱由來泮塘地處嶺南水鄉(xiāng),素以種蓮藕、菱角、茨菇、馬蹄(荸薺)、茭筍等“泮塘五秀”而馳名。泮塘鄉(xiāng)民為“感恩邀福于神以不致成災”,故對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誠”。話說泮塘當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詳細]
16、塔影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影樓
  該樓原主人叫陳少白,他是孫中山先生的摯友與革命的同道人。陳少白于1890年認識孫中山先生后,就一直跟隨他搞革命。1895年與孫中山建立了香港興中會,策劃廣州起義。1921年被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tǒng)的孫中山聘為-顧問。這座樓房是陳少白的故居,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先生就曾在這里的二樓居住過。近年來,在珠江景觀工程設計中,此塔影樓的去留問題增一度引起爭議。一種意見認為“廣州外灘”應該寬敞開闊,此樓即使不拆也要平移。但有關部門在經(jīng)過綜合考慮之后,決定原地保留,將它修飾一新改作觀江樓,對外開放。我想,這座頗有特色的“塔影樓”聳立在美麗的珠江邊,它將成為國內(nèi)外游客到此登樓遠眺、休閑娛樂并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又一好去處。地址:廣州市荔灣區(qū)沿江西路36號類型:酒吧/俱樂部歷史建筑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電話:0……[詳細]
寶源路舊民居
  寶源路舊民居位于荔灣區(qū)寶源路8至34號、5至23號。年代為清末明初。西關有“三寶”——多寶路、寶華路、寶源路。其中,542米長的寶源路是廣州舊民居較為集中的路段,分布著20多處文物建筑。從來沒有一條老街像寶源路一樣,走兩三步就能發(fā)現(xiàn)“廣州市歷史建筑”“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舊民居建筑”“荔灣區(qū)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的銘牌。趟櫳門、滿洲窗、鐵窗花、花街磚、木樓梯……老街隨處可見西關民居的元素。據(jù)統(tǒng)計,寶源路臨街分布的西關民居建筑多達20多棟,還有幾間氣派的洋樓。其中,龍津西路和逢源路夾著的前半段,有不少西關民居保存較完好,形成連片的整體風格。1999年7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西村石頭崗木槨墓
  西村石頭崗木槨墓 位于廣州市西村石頭崗。1952年清理。木槨在發(fā)現(xiàn)時已被拆毀,原來長約4米多。槨內(nèi)的木棺亦被拆掉。隨葬物有陶甕、罐、三足罐、三足盒、瓿等13件,都是越式陶器;銅器有扁壺、鼎、釜、鍪、甑、盉、盆、勺、瓿、提筒及龍紋鏡等20件。還有玉璧、玉。o字)、玉帶鉤各1件。漆器多已朽壞,其中有鑲嵌玉片的漆敦(存蓋)較少見。另有橢圓長形漆奩,長25厘米,木胎黑漆,蓋面朱繪云紋,有“蕃禺”二字烙印!稗奔捶,為秦漢時南?さ目ぶ。這是番禺地名見于考古實物最早的一例。此外,尚有3把玉具銅劍,2把銅短劍和銅戈2把,但保存很差。秦半兩銅錢1枚,尚好。……[詳細]
中國致公黨中央黨部舊址
  中國致公黨中央黨部舊址位于廣州市荔灣區(qū)多寶路221號、223號,可惜作為辦公地主體的223號,因興建地鐵于1996年被整體拆除。221號是一棟五層的洋樓。不足100平方米的一樓店面曾經(jīng)是一家名為“潮寶小食店”的店鋪,以出品一碗碗帶蔥花香的熱氣騰騰的魚蛋粉和牛腩面,為附近市民所熟悉。2015年,這棟老房子搭起了圍蔽進行修繕,隨著施工圍蔽的拆除,一棟修葺一新的民國洋樓重新出現(xiàn)。與此同時,221號房間復原為60多年前致公黨中央黨部從香港遷回內(nèi)地的辦公之地。1999年7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西關傳統(tǒng)民居
  所謂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于荔灣區(qū),北接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tǒng)稱。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末興建起十八甫,開設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關先后興建了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qū),這里的西關大屋和竹筒屋等廣州典型的傳統(tǒng)建筑便應運而生了。由于此類建筑以西關一帶居多,故稱為“西關古老大屋”。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廳團結合,裝飾精美。大屋兩側(cè)各有一條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西關古老大屋現(xiàn)存數(shù)量已從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的800多間變成不到100間,其中較值得參觀的有十三甫正街15號的大屋。西關古老大屋是過去豪門富商在此營建的大型住宅。這些住宅高大明亮,廳園結合,裝飾精美。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后,依次為門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