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宿遷市 > 泗洪縣旅游

泗洪縣文物古跡介紹

洪澤湖濕地觀鳥園
  洪澤湖濕地觀鳥園(國家AAA級景區(qū)):位于泗洪縣城頭鄉(xiāng)林場四場,占地面積1380公頃,園內森林茂密,生長各種植物110余種,鳥類約194種。鳥類以鷺鳥為主,尤以牛背鷺、池鷺、蒼鷺、白鷺等居多,鳥類棲息高峰期可達數(shù)十萬只,場景非常壯觀,被江蘇省指定為“青少年愛鳥護鳥教育基地”,也是全國著名的鷺鳥拍攝基地,攝影家的天堂。景點很好的保存了濕地森林的原生態(tài)風貌,森林繁茂、空氣清新,湖水澄碧、百鳥鳴唱、野趣濃郁,是集森林觀光、會議旅游、休閑度假、參與性娛樂為一體的湖濱特色森林公園![詳細]
泗洪烈士陵園
  泗洪烈士陵園建于1954年,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學校德育基地、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建有紀念塔,塔的正面是鄧子恢同志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塔的兩側是紀念碑廊,碑廊里有陳毅同志親自撰寫的碑文;園內還建有革命烈士紀念館,館藏豐富,共展出歷史圖片344幅,雕塑18座,珍貴文物百余件。烈士墓區(qū)1957年1月,縣委、縣政府將分葬在泗洪境內的150余位烈士先后移入陵園奉葬。墓的排列為由東向西為行,南北為列。為了緬懷先烈,鞭策后人,增強陵園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我園于2008年對烈士墓區(qū)進行改造。改造后墓區(qū)占地面積為8400平方米,共分為三個區(qū)域:解放戰(zhàn)爭時期墓區(qū)有姓名的烈士墓有29座,無姓名烈士墓有47座;抗日戰(zhàn)爭時期烈士墓區(qū)有姓名烈士墓有17座,無……[詳細]
3、雪楓烈士陵園 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雪楓烈士陵園
  雪楓墓園(亦稱雪楓烈士陵園)位于泗洪縣半城鎮(zhèn)境內,濱臨景色秀美的洪澤湖風光帶。距縣城約25公里,距宿遷市區(qū)70公里,屬人文風景旅游區(qū)。抗戰(zhàn)時期,新四軍第四師為建立豫皖蘇根據(jù)地,與日寇、頑匪英勇作戰(zhàn),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深得民眾擁護和愛戴。彭雪楓是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杰出指揮員。原名彭修道,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鎮(zhèn)平縣七里莊。他于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5月由上海中央軍委到蘇區(qū)紅軍部隊,先后任紅軍大隊(縱隊、師)政治委員、江西軍區(qū)政治委員、紅軍大學政治委員和中革軍委第一局局長等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任軍委第1野戰(zhàn)縱隊1梯隊隊長、紅3軍團5師師長、陜甘支隊第2縱隊司令員、紅1軍團4師政治委員。在中央紅軍進行的歷次戰(zhàn)……[詳細]
朱家崗戰(zhàn)斗烈士墓
  朱家崗戰(zhàn)斗烈士墓朱家崗烈士陵園朱家崗烈士陵園位于泗洪縣曹廟鄉(xiāng)朱家崗村,為紀念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朱家崗戰(zhàn)役中光榮犧牲的73名烈士而建。園內建有紀念塔、紀念館、陳列館、碑廓等。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朱家崗烈士陵園位于洪澤湖西畔,抗日戰(zhàn)爭時期隸屬淮北蘇皖邊區(qū)泗陽縣曹廟區(qū)朱家崗鄉(xiāng),現(xiàn)為江蘇省泗洪縣曹廟鄉(xiāng)朱崗村,離泗洪縣城約35公里。朱家崗烈士陵園埋葬了73位革命烈士的遺體,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的體現(xiàn),其浩然正氣,直上九霄。烈士陵園還埋葬著當年日本侵略軍沒來得及運走的13名官兵的遺體,這在中外戰(zhàn)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體現(xiàn)了在中國0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廣闊胸懷,已經在國際上產生了積極影響。1942年12月10日,在淮北蘇皖邊區(qū)33天反掃蕩的戰(zhàn)役中,發(fā)生了一場喋血奮戰(zhàn),悲烈慘壯、驚天地、泣……[詳細]
雙溝老窖池群
  雙溝老窖池自洪武十八年(1385年)起持續(xù)釀造至今,632年從未間斷使用。一直沿用的老窖池共1385條,總占地面積約6300平方米。經數(shù)代老窖人的反復釀造培育,雙溝老窖池以其獨一無二的經濟、文化、歷史、科學研究價值,被世人所矚目。由于連續(xù)使用年代久遠,自然馴化了非常豐富的釀造綿柔型白酒有益的微生物菌群,形成了獨特的微生物環(huán)境。經檢驗,雙溝老窖池中含有200多種微生物,它是雙溝酒品質的保證,更是千年酒文化傳承的見證。老窖池為雙溝酒提供最精密最完美內部格局裂變,這是一次美酒生命的洗禮,也是一次美酒氣質的升華。如今,雙溝古窖池依然傳承古老的泥窖固態(tài)純糧發(fā)酵的傳統(tǒng)釀造技藝進行生產,被稱為中國釀酒史上的“活文物”。古窖為體、古法為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永不間斷。由時間雕琢出來的老窖池,是洋河和雙溝的……[詳細]
下草灣遺址
  下草灣文化遺址位于泗洪縣雙溝鎮(zhèn)東南8公里處的下草灣引河東岸,南臨淮河,北濱洪澤湖,是江-蘇省發(fā)現(xiàn)最早的古人類遺址。遺址現(xiàn)狀為普通河坡,2002年被市政府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6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楊鐘健教授在下草灣考察時,采集到一段長15.27cm的猿人股骨化石,是新世晚期人類化石,距今約4—5萬年,屬晚期智能人,命名為“下草灣新人”。近年來,專家多次對下草灣地區(qū)進行考古調查和科學發(fā)掘,發(fā)現(xiàn)更新世和中新世古脊椎哺乳動物化石近百種,很多為新種新屬,被稱為下草灣動物群,特別是出土的雙溝醉猿、½-淮寬齒猿,對研究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具有重要價值。地質學家在考察下草灣遺址時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的土層結構為湖相沉積區(qū),被稱為“下草灣高嶺土地層”,與此同類地層統(tǒng)一命……[詳細]
順山集遺址
  位于泗洪縣梅花鎮(zhèn)大新莊西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為江蘇省第二批大遺址名錄。地處重崗山北麓,西臨趙莊水庫,東距寧徐公路約2公里。為丘陵墩形遺址。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50000平方米。地表為黃灰土,并雜以紅燒土塊,遺物分布普遍。遺址東部因村采沙,暴露了長約100余米的文化層,其厚度約1.5米左右。以下多是黃色自然土層和沙石層。從斷面上看,遺物的殘片亦較多。剖面采集陶片以夾砂紅褐陶和泥質紅陶為主,可辯器形有鼎、豆、缽、罐、帶紋飾陶支架等。該遺址還曾經出土過石斧,紅砂陶杵,陶墜等。在遺址的剖面還發(fā)現(xiàn)了濠溝,濠溝深約4米,堆集早期遺物。經考證確認該遺址距今8000余年,為新石器時代聚落址。順山集遺址的發(fā)現(xiàn),對青蓮崗文化的研究及蘇北地區(qū)早期人類聚落址的分布,尤其是……[詳細]
宿遷孔廟大成殿
  宿遷孔廟,又名黌學、學宮,為廟學合一的場所。據(jù)《宿遷縣志》記載,原孔廟在治所南1公里﹙即今項王故里南﹚,規(guī)模較小。明成化五年﹙1469年﹚督學御史謝遷改建。明崇禎八年﹙1635年﹚知縣王芳年將孔廟遷建于城南靈杰山﹙即今址﹚。宿遷孔廟占地十余畝,系仿曲阜孔廟而營建,中軸線上,自南向北的建筑主要有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中軸線左右建筑對稱排列。建筑精美宏大,布局嚴謹。民國初年,孔廟內多次駐軍,無人管理,房舍倒塌。1929年,江蘇省宿遷中學由城北鐘吾書院遷入孔廟建校,后在學校的擴建中,部分建筑被拆除,僅大成殿幸存。大成殿為孔廟主體建筑,面闊5間20米,進深9檁13米,檐高7.8米,脊高11.25米,磚木結構,歇山頂,上復琉璃筒瓦。兩側有東西配殿各五間,供歷代先賢先儒牌位。20……[詳細]
下草灣人遺址
  下草灣人遺址位于泗洪縣雙溝鎮(zhèn)東南八公里處。南臨淮河,東濱洪澤湖,是河湖間的崗嶺地帶,海拔44.4米。由于濱湖灣,且有廣泛的水草資源,故稱“下草灣”。下草灣地層被稱為“下草灣高嶺土地層”。是地質年代中新世的典型地層,故地質專家把同類地層統(tǒng)一命名為“下草灣系”。195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楊中健教授在下草灣發(fā)現(xiàn)一段人類股骨化石,經研究確定為舊石器時代的智能人,被命名為下草灣人,距今4—5萬年,為江蘇省首次發(fā)現(xiàn)的人類化石。1981年,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員在下草灣東南一公里的火石嶺發(fā)現(xiàn)與下草灣新人同時期的舊石器遺址,面積1500平方米,出土有刮削器、尖狀器等![詳細]
泗洪澗北遺址
  澗北遺址,位于泗洪縣魏營鄉(xiāng)澗北村南。2009年8月,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遺址由東西兩個墩子組成,大墩在東,小墩在西,東墩高于地面2米左右,西墩略低,兩墩緊密相連,結合部有一條南北向的水溝。東西長25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約50000平方米。地表可見陶片、鬲足、鼎足、陶紡輪等文物標本。紋飾有細繩紋、指捺紋等。局部文化層厚約2.5米左右,遺址上部為商周文化層,下部為新石器文化層,是淮河流域保存較好的人類居住遺址,對研究新石器時期蘇北聚落址的分布,淮河流域地區(qū)文明的起源,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詳細]
古汴河文化遺址
  古汴河文化遺址古汴河,在隋大業(yè)元年開鑿,有北汴、南汴之分,泗洪古汴河屬南汴河的一段,在南汴河的下游,當時也稱通濟渠、汴水、汴渠。全長650公里,自河南滎陽的板渚出黃河,經泗洪至盱眙入淮河。通濟渠連接了黃河和淮河,貫通了西安到揚州,作為當時最大的交通動脈。歷隋唐至金元八朝代,通航720年,之后黃河經常泛濫,泥沙淤堵,至元代湮塞。通濟渠泗洪段全長31公里,保存最為完整,沿岸古跡有青陽鎮(zhèn)唐宋時期的花園遺址、隋代麻胡城遺址、陳圩鄉(xiāng)的清代城北井等。2009年與大運河文化遺址-在一起,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詳細]
泗洪趙莊遺址
  趙莊遺址位于泗洪縣城西北15公里的梅花鄉(xiāng)趙莊村,南距淮河約40公里。遺址東有重崗山,南有古河道,東北部地表平坦,西北部有一被圩溝環(huán)繞的高約3米的土墩,俗稱“龜墩”,墩體為商周遺存,地平以下為新石器時代遺存。遺址面積約lO萬平方米。1962年發(fā)現(xiàn),1982年南京博物院進行發(fā)掘,面積225平方米,遺址主要堆積為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和西周文化地層,并有少量商代早期地層。大汶口文化遺存,包括房基、灰坑和墓葬。房基4座,均為平地建筑,平面有矩形和橢圓形,有細砂土居住面;墓葬10座,有合葬墓,單人墓及甕棺葬,葬式有側身屈肢和仰身直肢兩種,出土的器物較豐富,陶鬶、杯、豆、盆、鼎和背壺都明顯具有大汶口文化晚期階段的特征。西周文化遺存,發(fā)現(xiàn)房基3座,平面近方形或曲尺形,居住面鋪細砂,并混雜小卵石、砂礓及蝦殼層……[詳細]
泗洪浮山堰遺址
  浮山堰遺址,位于泗洪縣泗河鄉(xiāng)潼河村南,現(xiàn)存的部分在淮河的河床上。清光緒《泗虹合志》記載:梁天監(jiān)十一年(514),梁武帝在淮河上修筑長達4.5公里的浮山堰,以抗拒北魏入侵,灌壽陽《梁書》記載:浮山堰工程浩大,動用20萬人,歷時兩年。堰長9里,下闊一百四十丈,上廣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遺址現(xiàn)存長約300米,黃土夯筑,寬15-50米,高約4米左右,出土銅箭頭、鐵劍等。堰的剖面是夯土層,現(xiàn)殘存的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浮山堰遺址對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戰(zhàn)爭和軍事設施等都有重要的意義![詳細]
14、雙溝遺址
雙溝遺址
  雙溝遺址位于泗洪雙溝鎮(zhèn)雙溝老酒廠內,東臨中大街,南近淮河。2017年8月,受江蘇雙溝酒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并報經省文物局同意,宿遷市博物館組織對該公司酒廠舊址部分地塊進行考古勘探。發(fā)現(xiàn)了一處磚石建筑遺址,采集到瓷片、磚塊、瓦片、陶片(砂缸胎)、玻璃瓶等。初步判斷該建筑遺跡當為明晚期或清早期。該遺跡與文獻記載的“雙溝酒業(yè)始創(chuàng)于1732年(清雍正十年)”相吻合,有可能是雙溝酒廠的前身全德槽坊舊址,對研究雙溝酒廠歷史、開展工業(yè)遺址保護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詳細]
下草灣人化石地質遺跡
  泗洪雙溝下草灣人化石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qū)位于該縣境內淮河引河岸,上世紀60年-古專家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段長15.27厘米的人類股骨化石,經研究被確定為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被命名為“下草灣人”,距今約4至5萬年,這一發(fā)現(xiàn)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層中,無原始人類蹤跡可尋”的論說,對研究人類的起源和進化過程具有極高的價值。地址:江蘇省宿遷市泗洪雙溝……[詳細]
郭嘴漢墓群
  郭嘴漢墓群,位于泗洪縣梅花鎮(zhèn)郭嘴村。2010年,為配合宿淮鐵路建設,市文廣新局聯(lián)合南京大學歷史系對該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此次發(fā)掘共清理古墓葬50座,包括44座豎穴土坑墓和6座磚室墓。出土器物有陶器、銅器、鐵器、玉器100余件。此次發(fā)掘的墓葬共分布在三個土墩上,周邊為郭嘴遺址,對研究淮河流域漢代的土墩墓形制具有重要意義![詳細]
古猿化石地質遺跡
  天崗湖松林莊古猿化石地質遺跡保護區(qū)位于該縣松林莊境內,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多位考古學者在這里發(fā)現(xiàn)10余枚猿類牙齒化石,經研究為中新世時期古猿,先后被命名為“雙溝醉猿”、“江淮寬齒猿”,同時還出土了60余種與古猿伴生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對研究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具有重要價值。地址: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天崗湖松林莊……[詳細]
老山漢墓群
  老山漢墓群,位于泗洪縣梅花鎮(zhèn)東北500多米處。2011年,為配合梅花鎮(zhèn)木材廠建設,市文廣新局聯(lián)合南京大學歷史系對該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此次發(fā)掘共清理古墓葬34座。出土漢代器物有陶器、銅器、鐵器、玉器200余件。其中發(fā)現(xiàn)的兩套殮藏玉為國家一級文物。該墓葬群東邊為郭嘴遺址,對研究淮河流域漢代的土墩墓形制具有重要意義![詳細]
崔莊墓群
  崔莊墓群位于泗洪縣瑤溝鄉(xiāng)崔莊村。有5座封土墩,南北一字排列,相距200~400米不等,一座已暴露出墓道墓門,墓門前十幾米處曾出土成套的漢代青銅鼎。另一封土墩,存高2~3米,底徑15~20米左右。平整土地時被推平。地表采集到漢代陶片、殘磚及“五銖”錢幣等![詳細]
崔莊漢墓
  位于泗洪縣瑤溝鄉(xiāng)崔莊村。有5座封土墩,南北一字排列,相距200~400米不等,一座已暴露出墓道墓門,墓門前十幾米處曾出土成套的漢代青銅鼎。另一封土墩,存高2~3米,底徑15~20米左右。平整土地時被推平。地表采集到漢代陶片、殘磚及“五銖”錢幣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