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瓊花觀AAA 揚州瓊花觀瓊花觀作為千年古道觀,歷經(jīng)興衰滄桑,終于以嶄新的風貌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雖然現(xiàn)在還沒有住觀道士,雖然大殿內(nèi)未塑神像,但它作為揚州著名道觀和著名的歷史文化遺跡,在人們心目中始終享有崇高的地位。而被譽為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的千年瓊花,正以其天下無雙的風采笑迎海內(nèi)外賓朋。明代揚州知府吳秀在觀里建玉皇閣,閣高三層,高大壯麗,登閣可以俯視全城。時至清代,瓊花觀已逐漸衰敗,到了民國時期,蕃厘觀內(nèi)的建筑物已基本毀于大火。現(xiàn)今的蕃厘觀是由揚州市政府出資于1993年開始重修,歷時三年,耗資1800萬元,重建后的蕃厘觀,觀門仍朝南。觀前的石牌坊系明代所建,石質(zhì)呈糙米色,有左右兩根石柱,上圓下方,柱端似華表……[詳細] |
四望亭在縣學街東首,汶河路西側(cè)。其始筑年代,一說南宋嘉定年間,,一說明嘉靖時!度f歷江都縣志》引宋《寶佑志》云:“四望亭在州治南,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年),特授直寶謨閣、權(quán)發(fā)遣揚州事、主管淮東安撫司事崔與之建。”《乾隆江都縣志》載,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清康熙、雍正年間均曾修葺。原名文奎樓,后名魁星閣,是江都縣學的組成部分。亭為磚木結(jié)構(gòu),八面三層,攢尖式瓦頂。底層四面皆有拱門與十字街道相通,故有“過街亭”之稱。二、三層八而圍以古樸的窗欄隔扇。登梯而上,推窗四眺,市區(qū)附近景色可一覽無余。每層亭檐有八個飛角,三層共24個,每個飛角都有風鈴,風吹鈴響,聲調(diào)悠揚。清咸豐三年(……[詳細] |
董子祠位于揚州明清古城北柳巷小學內(nèi),是揚州人為紀念漢代大儒董仲舒而建的祠堂。董子祠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間,清光緒七年重修,F(xiàn)存大殿是我市為數(shù)不多的明代建筑,為典型明代風格,進深九檁,前有卷棚,楠木柁梁,體量宏大,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董子祠現(xiàn)為市級文保單位。因年久失修和自然災(zāi)害的影響,董子祠嚴重損害。為保護這一珍貴文博資源,修繕董子祠被列為文博城建設(shè)項目,市區(qū)兩級政府組織領(lǐng)導(dǎo)專家反復(fù)論證修繕方案,最終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保持建筑原有形制、特征和風貌,揭頂不落架,修舊如舊”的主體方案,于2008年10月10日按時、保質(zhì)、安全無事故地完成了大殿主體的修繕工作。董子祠修繕工程得到了市、區(qū)兩級領(lǐng)導(dǎo)的高度重……[詳細] |
參府街民居群位于參府街70、72、74、76、78、80、90號,為民國初趙氏、高氏、曹氏住宅。70、72、74、76號為趙氏住宅,前后五進,均為明三暗五對合式住宅,前后天井相連。78、 80號為高振聲住宅,前后兩進,明三暗五住宅。86-90號為曹姓住宅,現(xiàn)存兩進,為明三暗五,東西廂房,前后有天井相連宅北原有庭園,后遭破壞。第一進東山墻下嵌 “慶馀堂界”界碑一方,F(xiàn)代著名文學家、文史專家、文藝評論家洪為法曾租住參府街72號。洪為法(1900--1970),曾名炳炎,字式良(一作石梁),筆名天戈等,揚州人。洪為法為創(chuàng)造社成員,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相識、交往。1925年與周全平合編刊物《洪水》,發(fā)表……[詳細] |
大芝麻巷民居群位于大芝麻巷18、20、34、36、36-1號,清末民初建筑。該民居群為以36號為中心,東側(cè)為34號之一,西側(cè)為36號之一,坐北朝南。18號民居,民國初期建筑。住宅坐北朝南,前后兩進,三間兩廂對合式住宅,中以天井相連。此宅結(jié)構(gòu)完好,木槅門、窗保持原樣。20號民居,清代建筑。水磨磚雕門樓,兩開間門廳。入內(nèi),北側(cè)原有花廳三間,現(xiàn)已改建;西首二道門,進門為小過廳,中間為天井,北有住宅四進,均為三間兩廂。該建筑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及槅扇門、窗,均保存較好。36號民居,前為照壁,上有磚雕“鴻禧”二字,住宅前后四進。第一進為門廳,面闊三間,入內(nèi)中為天井,三面回廊。第二進為大廳,面闊三間,前置卷棚。第三、……[詳細] |
新倉巷62號民居 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陵區(qū)東關(guān)街道新倉巷社區(qū)新倉巷62號,系清代朱姓鹽商住宅。該民居占地面積559平方米,建筑面積422.78平方米,大門南向,為簡易八字磨磚門樓。連門房前后四進,硬山頂。第一進面北,面闊三楹9.3米,進深五檁3.6米;第二進為大廳,面闊三楹9.3米,進深七檁米7.1米,前面及左右三面圍以抄手廊,儀門為磨磚對縫門樓,在其東側(cè)原有磚雕福祠,祠門上部為小磚磨制的筒瓦屋檐,中部為菱形圖案,下部為變形鳳凰圖案。廳后有腰門與后兩進各三間兩廂串通。第三、四進均為三間兩廂,大小相若,面闊三楹9.3米,進深七檁6.1米。住宅東面為火巷,并有八角門與巷東花園與花廳、附……[詳細] |
大王廟俗稱邗溝財神廟,原在便益門北官河旁。相傳殿前石爐無頂,以香投之,即成灰燼;爐下一水竅,天雨積水不竭,有沙漲起,色如銀,每歲春初,香火不絕,謂之財神勝會。正月初五燒香,爆竹聲喧,簫鼓竟夜。廟中兩聯(lián):“一殿兩王天下少,廟門正北世間無”。2007年在古邗溝與古運河的交匯處北岸重建邗溝大王廟,地址為竹西路9號。復(fù)建后的邗溝大王廟,是一組仿古建筑群,位于原邗溝大王廟遺址東北約500米處。新大王廟北門額為“邗溝大王廟”。大殿面南,上懸“恩被干吳”匾。殿內(nèi)神臺上供奉著兩尊袍帶飄逸、氣宇軒昂的塑像,東為吳王夫差,西為吳王劉濞。殿前有兩副楹聯(lián):“曾以恩威遺德澤,不因成敗論英雄”、“遺愛成神鄉(xiāng)俗流傳借元寶,……[詳細] |
達士巷民居群達士巷20號民居現(xiàn)存磚雕門樓一座,住宅已改建。達士巷22號,前為磚雕門樓,后為五進住宅。第一進為三開間門廳,門廳北為一天井與第二進三間兩廂住宅相連,第三進為三間兩廂住宅,第四、第五進為對合式三間兩廂住宅。該建筑群總計五進,除門廳三間改造為住房,其余建筑結(jié)構(gòu)均保存較好。天井相連,麻石鋪地未改變,木槅扇、門窗基本保留。為清末民國初典型民居。達士巷22號,前為磚雕門樓,全為四進住宅。進門第一進為三間門廳,中間一天井與第二進三間兩廂住宅相連。第三、四進為對合式三間兩廂住宅。天井為青石鋪地,堂屋間青磚基本保留。木槅扇、門窗基本保留。該建筑為清末民國初典型民居。……[詳細] |
曹起溍故居位于古城揚州東關(guān)街338號,是曹起溍烈士出生和成長的居住地。曹起溍字建虞,曾化名魯士英、陳君豪,是揚州市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的領(lǐng)導(dǎo)人。1906年,曹起溍出生于揚州一個職員家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此后歷任揚州特支代理書記,揚州臨時縣委書記、縣委書記,揚州特委東鄉(xiāng)特派員、城區(qū)區(qū)委書記。1929年4月,任泰州臨時縣委書記。1929年8月,曹起溍在泰州被國民黨-逮捕。1931年2月24日,曹起溍與其他16位革命志士被殺害于鎮(zhèn)江北固山下,年僅25歲。2009年,曹起溍入選“五十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江蘇英雄模范人物”。曹起溍為揚州地區(qū)革命斗爭奠定了重要基礎(chǔ)。他根據(jù)當時革命斗……[詳細] |
揚州山陜會館位于揚州市東關(guān)街250號,年代為清。位于東關(guān)街250號至262號的山陜會館,是當時山西、陜西鹽商在揚州設(shè)置的會館,也是揚州最早的鹽商會館,原館址在舊城南門街,后遷移至東關(guān)街,會館占地面積5畝余,布局為前廳后宅,有后樓及花園,具有山西建筑的特色,北端墻腳嵌“山陜會館地基北墻界址”碑刻。山陜鹽商勢力雄厚,精于理財,明嘉靖年間曾組織家丁500人抵御倭寇,參與籌建揚州新城,在揚名人以西安府康海、平陽亢氏最為知名,遺有康山草堂、三義閣等古跡。2008年1月8日,揚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揚州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灣子街69、71、73號民居 清代民居。67號住宅坐北朝南,前后兩進,第一進面闊三間,第二進面闊四間,小瓦屋面,硬山頂。69號住宅坐北朝南,前后兩進,面闊三間,小瓦屋面,兩側(cè)防火墻。大門為磨磚門樓,有照壁;第一進前有軒廊,木構(gòu)槅扇,后設(shè)屏門;住宅東有廚房,兩間一廂,小瓦屋面,觀音兜頂;71號住宅坐北朝南,大門為磨磚門樓,入內(nèi)為火巷,火巷東、西分別為前后兩進住宅,后院有水井一口。73號住宅大門南向,條磚勾縫門樓,內(nèi)部建筑坐西朝東,南、北三間并列,前為天井,兩側(cè)廂房。……[詳細] |
萬壽寺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萬壽街26號。傳始建于宋,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清嘉慶二年(1797年)改名萬壽寺。咸豐毀于兵火,后重修,F(xiàn)存大殿、藏經(jīng)樓、戒臺、兩廂廊房等建筑。占地約3850平方米,建筑總面積1420平方米。大殿歇山重檐,進深九檁,梁柱及斗拱基本完好。戒臺單檐硬山,面闊三間,進深十一檁。寺內(nèi)原有唐經(jīng)幢,毀于“文革”中。1997年經(jīng)省文化廳、揚州市政府批準遷至文峰公園東側(cè)復(fù)建文峰寺保護。……[詳細] |
玉井巷11號民居位于揚州市玉井巷11號,年代為清末民初。位于玉井巷11號,清末民初民居。水磨磚雕門樓,磚雕為“孔雀、牡丹”紋樣,門樓為四間樓廳。進大門分東西兩路住宅。東路三進住宅,明三暗四,中間以天井相連。西路第一進為門廳,面闊五間;第二進花廳,面闊五間;第三、四進為明三暗五住宅。該組建筑,槅扇等木裝修保存較好。原有花園,今毀,僅存部分跡象。2008年1月8日,揚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揚州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王氏民居位于金魚巷26號,為王氏住宅,建于清代晚期。該建筑東西兩條軸線,西軸線前后四進,第一進為門廳,門廳向北為三開間大花廳(客廳)客廳為卷棚式建筑,客廳后為天井與正房相連,正房為三間兩廂式民居建筑,正房后為一小庭院,小庭院北端有坐北朝南三開間書房。書房為臺門式建筑,朝南一排上推式窗戶,設(shè)計精致、大方,開啟方便,落下無痕跡,獨具匠心。東軸線與西軸線基本一致,有腰門相通,并列而成。該建筑為揚州前宅后院式民居典型代表![詳細] |
木香巷37號民居 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分東、西兩路建筑,建筑面積442.68平方米。東路建筑前后兩進,第一進面闊四間、進深五檁,院大門開在偏西一間,磨磚門罩;第二進為明三暗四格局,面闊四間、進深七檁。屋后院落內(nèi)有柴房兩間,西向廚房三間。西路建筑前后三進,第一進面闊三間、進深五檁;第二進三間兩廂,廳房面闊三間、進深七檁;第三進三間兩廂,主房面闊三間、進深七檁,東廂房有通道與東側(cè)院落相連。……[詳細] |
巴總門15號民居 清代民居。前四進坐西朝東,最后一組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積494.6平方米。大門朝北,臨巴總門巷。第一進儀門門廳,面闊五間、進深五檁,儀門為磨磚門樓;第二進大廳為明三暗五格局,進深七檁;第三進面闊五間、進深五檁;第四進也為明三暗五格局。最后一組前后兩進,南進面闊三間,北進為“明三暗四”格局,面闊四間,進深七檁,套房天井有西便門通引市街,門內(nèi)迎面墻上有福祠一座。……[詳細] |
平園 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南河下723所內(nèi)。鹽商周靜臣所建,占地3447平方米,大門南向,系磚刻門樓。園在住宅西偏,園門東向,上有楷書“平園”石額,園內(nèi)以花墻分隔為南北兩院落,花墻正中開月門,上有石額,南題“惕息”,北題“小苑風和”;南院中有三百年廣玉蘭兩株,北院中有南向花廳五間,廳內(nèi)置楠木格扇,裝修精致。廳南沿墻疊有湖石假山![詳細] |
王少堂故居及墓(墓系新增)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灣子街三多巷10號。王少堂(1889-1968),揚州人,揚州評話表演藝術(shù)家,中國曲藝工作者協(xié)會副主席,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演說的“武十回”和“宋大回”,已整理成《武松》、《宋江》二書出版。故居系清代傳統(tǒng)民居,正宅為四合院,為三間兩廂一對照,保存有王少堂使用的家具和有關(guān)物品,F(xiàn)為其后裔住用![詳細] |
文公祠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廣陵路119號。祀清代大學士文煜,光緒十六年(1890年)建成,大門朝東,有門堂。建筑南向,有享堂、過亭、祠堂及偏房等。占地約1360平方米。祠堂硬山造,面闊三間,進深七檁,脊檁高8米,梁架有雕飾,斗拱完好。明間前有廊接過亭,亭內(nèi)有八角藻井及彩繪。年久失修,裝修已改,F(xiàn)用作塑料廠生產(chǎn)車間![詳細] |
大草巷楊氏住宅清代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五進,依次為門房、儀門披房、廳房及住宅兩進,皆硬山頂,建筑面積337平方米。儀門為磨磚門樓,廳房面闊三間,前有柏木卷棚,上雕鯉魚圖案;第三、第四進均面闊三間。據(jù)房契記載,建于清同治年間,后楊幼亭(楊佑)購置居住。楊曾任清廷五品官,民國初年任省屬硝磺局局長,負責江蘇、上海地區(qū)民用-專營。……[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