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淮安市 > 淮安區(qū)旅游

淮安區(qū)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吳承恩墓在淮安城南6公里馬甸鄉(xiāng)二堡村,1974年冬被盜,其棺木頭上存有“荊府紀善”、“射陽吳公之柩”等字。經查地方史志,有吳承恩充任過湖北“荊府紀善”一職事;后又于1975年在其墓旁獲吳承恩父菊翁墓志一方,因此斷定“荊府紀善”和“射陽吳公之柩”字樣的墓,乃為吳承恩之墓。此墓三棺,左為吳承恩,右為其夫人葉氏和牛氏,共三棺合葬。1981年在吳父之墓西側找到了吳承恩的墓井,并在墓井中找到吳承恩的顱骨,現(xiàn)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和古人類研究所用科學方法復原為半身塑像置其故居之中。墓因盜掘,于1982年修復,為土坑豎穴墓,長約2.5米,寬約5米,無墓道。墓前列“荊府紀善吳承恩之墓”碑,并建有四柱三門的牌坊和……[詳細]
  鎮(zhèn)淮樓是楚州城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宋代。原為鎮(zhèn)江都統(tǒng)司酒樓,明時曾置“銅壺刻漏”,用以報時。后又因其扼于城中,樓下拱門為南北交通要道,故有“南北樞機”之稱;清同治年間改稱“鎮(zhèn)淮樓”,因淮水經常泛濫,“鎮(zhèn)淮”之名,取其鎮(zhèn)壓水患之意。民國年間又改稱“中山樓”。解放后,用以陳列淮安出土文物。鎮(zhèn)淮樓又名鼓樓,距長江5公里,與馬鞍山采石嘰隔江相望。樓為長方形,座北朝南,樓基內筑土,外砌磚,東西長55米,南北寬21米,高11米,基下中央有南北拱門相通。上建樓兩層:下層三間,四周為十六柱回廊,四檐斗拱支撐飛出。上層建飛樓,四壁木板,也為四檐斗拱支撐飛出。樓上樓下雕梁畫棟,通花窗格,古色古香!版(zhèn)淮樓”三個隸……[詳細]
  明清的漕運總督部院位于淮安府城中心,與南面的北宋鎮(zhèn)淮樓、迎熏門(南門),和北面的淮安府署在同一條中軸線上。規(guī)模宏偉,占地約2萬平方米,有房213間,牌坊3座,中曰重臣經理,東西分別曰:總共上國、--中原。依中軸線設大門、二門、大堂、二堂、大觀樓、淮河節(jié)樓、后院等;東側有官廳、書吏辦公處、東林書屋、正值堂、水土祠、一覽亭等;西側有官廳、百錄堂、師竹齋、來鶴軒等;在大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牌坊,大門對面有照壁,大門前還有元代從波斯國運來的白礬石獅子一對。大堂坐北朝南,東西長28.8米、南北寬22.8米,五開間五進,青磚地坪,有大柱34根。漕運總督衙門大堂遺址,現(xiàn)存有33個柱礎1860年,漕運總督署遷……[詳細]
  青蓮崗遺址,位于淮安縣東北35公里的青蓮崗,北臨廢黃河,面積2000平方米。1951年華東文物工作隊發(fā)現(xiàn),1951年至1958年南京博物院進行過4次調查和一次發(fā)掘。遺址發(fā)現(xiàn)紅燒土建筑殘跡,居住址墻壁是用植物稈涂泥后,經烤干,質地堅硬,表面平整。石器有扁平穿孔石斧、長方、橢圓式石斧、石錛及礪石等。陶器種類不多,制作較為粗糙,常見器形有紅陶缽、鼎、釜、雙鼻小口罐,還有一定數量的深腹圜底罐、碗、支座、帶流壺以及角狀把陶器。陶器內壁繪彩,主要有水波紋和網紋,以及弧線紋和“八卦”紋等,線條簡練流暢,與其它新石器時代文化彩陶相比,風格迥然有別。青蓮崗遺址類型的遺存分布中心在淮河中下游平原,這一地區(qū)的新石器……[詳細]
  關天培墓在淮安城東鄉(xiāng)南窯村三里塘。關天培祠在淮安城鎮(zhèn)淮樓東側縣東街32號。關天培,字仲因。號滋圃,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人,清代愛國將領。青年時從軍,道光十四年(1834)升任廣東水督。增修了南山、橫檔、蘆灣諸炮臺,增建重炮數百門,更建虎門臺守,設鐵索排,并認真整頓和訓練水師,六年間將廣東海防建設得固若金湯,時人稱其為戚繼光再世。1839年3月他配合林則徐禁煙,收繳英船鴉片237萬多斤于虎門銷毀。1839年11月英國挑起穿鼻之戰(zhàn),關天培身先士卒,六戰(zhàn)六捷。1840年英國發(fā)動大規(guī)模侵華戰(zhàn)爭,后因清廷采取投降政策,1841年1月25日英軍乘虛而入,關天培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多次打退登陸英軍沖鋒,……[詳細]
  淮安金天德銅鐘金天德大鐘鑄于金代天德辛未年(1151),本為邳州陽山寺法器,不知何故來淮。金天德銅鐘高1.98米,底口徑1.32米,厚8厘米,重1.75噸。鐘身呈圓柱形,鐘鈕造型為連體雙龍,身上披掛鱗甲,四足撐立。大鐘肩部九乳,相距均勻,腰部有三道弦紋,使鐘腰呈上下兩部分。鐘唇呈八瓣荷花形,鐘口有陰刻“最響”二字。鐘上文字“筆畫清勁,類褚(褚遂良)薛(薛稷),字皆扁闊”,F(xiàn)存于淮安勺湖園內![詳細]
  城頭村遺址位于淮安市淮安區(qū)復興鎮(zhèn)城頭村。遺址于1961年由南京博物院開展區(qū)域考古調查時發(fā)現(xiàn),淮河故道位于其北側約14公里。遺址所在區(qū)域為黃泛沖積平原,勘探表明,遺址位于一條東西向、明顯高出周邊的崗地之上,后經黃泛淤積而與周邊近平,除中部略高區(qū)域未見黃泛層外,其余區(qū)域均被黃泛層所疊壓,局部區(qū)域文化層位于兩米深的黃泛層之下。……[詳細]
  板閘遺址位于淮安市生態(tài)文旅區(qū)枚皋路、翔宇大道與里運河合圍區(qū)域。遺址本體主要由古河道、水閘、堤壩、碼頭和建筑基址五個主要部分組成,其范圍內還分布著三元宮、淮安鈔關遺址等文物遺跡。2015和2016年,南京博物院和淮安市博物館聯(lián)合對板閘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fā)掘,挖掘總面積約55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陶瓷器、鐵質工具、銅錢和石建筑構件等3000多件文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