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開元寺AAAA 泉州開元寺,為黃守恭獻地所建,遵奉黃守恭及其子孫為檀樾主。該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開元寺。該寺名僧輩出,寺內(nèi)有名聞中的東西二塔等景觀。目前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十佳”風景區(qū),亦是“泉州十八景”之一。泉州開元寺的檀樾主黃守恭,為軒轅黃帝子有熊氏之后。據(jù)《江夏紫云黃氏大成宗譜》記載,黃守恭為黃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孫,生于公元629年,卒于公元712年。黃守恭為官泉州(另說,黃守恭家中種桑養(yǎng)蠶,為泉州最早的桑蠶業(yè)開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莊。有僧名匡護禪師,向黃守恭求地建寺,黃不給。匡護禪師遂朝來暮往,殷勤日久。黃守恭對匡護禪……[詳細] |
安平橋(五里橋)AAAA 俗稱五里橋,在晉江安海與南安水頭交界海灣上。宋紹興八年(1138年)始建,十三年后建成。它是我國現(xiàn)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全橋長2255米,寬3-3.8米,橋墩361座,橋上有水心亭、樓亭、中亭、雨亭、宮亭等五座。橋東頭有白塔,高22米,五層六角空心磚塔,外涂抹白灰。高塔長橋,相映成趣。古書記載據(jù)《晉江縣志》記載:“晉江、南安之界,舊日以舟渡,宋紹興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橋未就,二十一年來趙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為三百六十二孔),長八百十有一丈,寬一丈六尺……”當時主持建橋的趙令衿筑成天下長橋而高興地寫下一首詩:為問安平道,驅(qū)本夜已分;人家無犬吠,門巷有爐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斷鄉(xiāng);梅花……[詳細] |
清水巖AAAA 清水巖位于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內(nèi)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旅游區(qū),又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朝圣旅游地。清水巖是全國惟一主殿建設(shè)呈“帝”字形結(jié)構(gòu)的巖寺,景區(qū)內(nèi)樓閣殿宇巍峨宏偉,水色山光秀麗神奇,文物古跡星羅棋布。主要景點:1.獅喉:祖師殿后有一塊巨大巖石,形似巨獅之首,釋迦樓就建在“獅頭”下方有石,形似獅口,可容數(shù)十人。獅口內(nèi)還有圓每徑近二尺的孔穴,俗稱“獅喉”!蔼{喉”內(nèi)泉水涓涓,清風徐黎,猶如雄獅喘氣,傳說此洞穴直通泉州。2.羅漢松:在覺路之旁,為清水祖師植,具有靈性。樹枝朝向殿宇,老樹橫枝,至徑直上,不敢侵徑,早時吐霧生煙,九百佘年,不改其柯,枝……[詳細] |
崇武古城AAAA 崇武古城: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花崗巖濱海石城-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崇武半島上。是我國古代東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武半島在我國古代的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為防備海盜倭寇,江夏侯周德興在崇武建造城池。初筑時,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攻城六晝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財產(chǎn)遭到嚴重損失,鑒此教訓(xùn),勸募大修。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四月,福建總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和城防設(shè)施。清代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這時全城周長2567米,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基寬5米,墻高7米,有窩鋪26……[詳細] |
泉州府文廟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中山中路泮宮內(nèi)。文廟始建于唐開元末年,北宋太平興國初年移建孔廟于此,七年(982年)建為州學(xué),后又遷他處,大觀三年(1109年)遷回,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重建。主體建筑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jié)構(gòu)。面闊7間,進深5間,為斗拱抬梁式木結(jié)構(gòu),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盤龍檐柱8根,風格古樸,在全國現(xiàn)存文廟中甚屬罕見。殿前砌露臺,臺明嵌有仰蓮、復(fù)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輝綠巖石浮雕。臺下通道、拜庭,兩旁古榕垂蔭,庭外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橋,梁式石構(gòu),中部拱起,兩邊有石構(gòu)護欄。大成殿前東西兩側(cè)筑有東廡和西廡,全長112米,寬10米。兩廡前正中為……[詳細] |
我國現(xiàn)存建筑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媽祖廟——天后宮,位干泉州市區(qū)天后路,素有“溫陵圣廟”之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天后宮始建于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是為了奉祀海神媽祖而建造的。根據(jù)《莆田縣志·泥州志》的記載,媽祖原名林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生,自幼聰穎,能踩浪渡海,救過許多遇難的漁民。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在湄州島湄嶼峰上羽化升天。人們?yōu)榱思o念她,當年就在湄嶼峰立廟祭祀,故這里的媽祖廟是世界各地媽祖廟的祖廟。傳說媽祖升天后仍常護佑海上的航船,人們敬稱之為“海峽女神”。歷代的皇帝先后敕封媽祖為“天妃”、“天后”等,中國沿海各地及海外華人聚居的埠頭也多建有……[詳細] |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于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洛陽橋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也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chǔ)的開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只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北宋泉州太守莆田人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jù)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guī)模巨大,結(jié)構(gòu)工藝技術(shù)高超,名震寰宇。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詳細] |
泉州清凈寺,又稱“艾蘇哈卜清真寺”,也叫麒麟寺。創(chuàng)建于伊斯蘭歷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的,占地面積約二千五佰平方米。主要建筑分為大門、奉天壇、明善堂等部分。大門高達20米,寬4.5米,全系青、白崗石砌疊而成的,是一個三層穹形頂?shù)募夤伴T,分外中、內(nèi)三層,在外中兩層的上部都有青石作圓形穹頂,有著和我國古建筑的“藻井”相類似的石構(gòu)圖案,頂蓋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蓮花圖案,表示伊斯蘭教崇尚圣潔清凈,門樓正額橫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還有清凈寺的宣禮塔的塔址,當年,宣禮塔塔形如柱,高聳奇?zhèn),可與廣州懷圣寺的光塔媲美,均屬于伊斯蘭式的建筑風格,后來坍塌。禮拜大殿……[詳細] |
永春文廟永春文廟位于永春縣桃城鎮(zhèn),亦稱孔廟、學(xué)宮,是學(xué)子講讀及應(yīng)考的地方。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最初在東岳橋西,繼遷知政橋北和白馬山之南,歷經(jīng)宋、元、明7次遷址,到明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以后,才在縣城中部現(xiàn)址固定下來。永春文廟經(jīng)過32次的重建、增修和擴建,到了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已經(jīng)形成一片氣勢恢宏、雄偉壯觀的建筑群。永春文廟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大成殿、明倫堂、啟圣祠、鄉(xiāng)賢祠、名宦祠、尊經(jīng)閣、敬一亭、儀門、試院等,是永春境內(nèi)古建筑中工程較大、規(guī)模雄偉的群體。可惜的是,除大成殿、明倫堂基本保持原貌外,啟圣祠、鄉(xiāng)賢祠、名宦祠、尊經(jīng)閣、敬一亭、儀門、試院等建……[詳細] |
南坑窯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東田鎮(zhèn)南坑村、藍溪村。1977年發(fā)現(xiàn),大多為宋元窯址,少數(shù)延續(xù)至明。 [3-4]南坑窯址由南坑窯址群和寮仔窯址群組成,南坑窯址群分布于南坑村的槍仔嶺、頂南埔、崳坪壙、大壩、格仔口等20處山坡上,保存有厚1~5米的文化層堆積。寮仔窯址群與南坑村相鄰,創(chuàng)燒于北宋,延續(xù)于南宋,有厚0.5~2米的文化層堆。南坑窯址出土的許多陶瓷器可確定為外銷瓷品種,產(chǎn)品在日本及東南亞大量出土或出水,以青釉篦劃紋碗及瓜形蓋盒最具代表性,為研究中國陶瓷史、窯業(yè)技術(shù)史以及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陶瓷貿(mào)易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南坑窯址群已查明有宋元窯址20多處。其中南坑村的窯址分布于該村的槍仔嶺、頂南……[詳細] |
泉州港古建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區(qū)東及石獅市境內(nèi),距泉州市區(qū)10公里。泉州港古稱后渚港,負山面海,扼晉江、洛陽江出口處,宋元時期商賈云集,是泉州出海重港。歷史上說的古泉州港,是泉州地區(qū)“三灣十二支港”合成的集群海港的總稱。鄭和航海曾在此停泊;出土文物有泉州灣宋代海船及宋元外僑宗教石刻、外銷陶瓷;附近金山上有南宋觀象臺望云樓故址;明代抗倭舊址金山寨,寨墻周長85米,花崗石砌成,保存尚好,附近還有古碼頭遺址。泉州古港由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等組成。其中刺桐港是宋元時期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為古代中外友好往來和經(jīng)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港口興、泉州興,在大自然的精心雕琢下,形……[詳細] |
是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教寺廟,位于晉江華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實物依據(j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史料記載,摩尼教在我國舊稱“明教”,其教義是雜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公元3世紀中葉在波斯創(chuàng)立,唐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入中國。到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國號,遂驅(qū)逐信徒、毀壞寺院,摩尼教逐漸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為僅存的珍貴史跡。草庵始建于宋代紹興年間,初為草筑。元順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為石構(gòu)歇山式建筑。80年代初,此地曾發(fā)掘出宋代明教會的瓷碗,證實宋時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躍。1987年8月,瑞典隆德大學(xué)召開首屆國際摩尼教學(xué)術(shù)討論會,草庵摩尼佛造……[詳細] |
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石佛山,又名岱峰山,因為形似一頭牛也叫做青牛山,位于晉江東石、安海之間,是晉江有名的風景名勝,山中的南天禪寺更是全國有名的佛教圣地。石佛山之名來源于山中的三尊石佛,南天禪寺更是因為這三尊石佛而名聲在外。 據(jù)記載,南天禪寺這三尊石佛是泉州現(xiàn)存的摩崖造像中規(guī)模最大的,并且具有一石刻三佛、三佛共一龕的特點,在泉州地區(qū)極為罕見。三尊石佛雕在巨巖崖壁間,外浮雕一殿堂式佛龕,高7米,寬16米,石佛則均高6米、寬3米。這三尊石佛就是統(tǒng)稱為“西方三圣”的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和勢至菩薩。正中的阿彌陀佛,盤腿端坐在2米高的蓮花座上,兩耳垂肩,兩眼平視,眼角上斜,嘴角微深,披衣露胸……[詳細] |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清,福建省南安市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南安官橋漳里村,距泉州市區(qū)20公里,2001年06月25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永定土樓并稱為福建的兩朵民居奇葩。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于清同治年間(1862)至宣統(tǒng)三年(1911)興建,F(xiàn)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約3公頃(40多畝)的長方形地塊中,東西通長200多米,南北通寬100多米,占地面積15300平方米,建筑多為穿斗式結(jié)構(gòu),硬山或卷棚屋頂。前后座之間鋪寬10多米的石埕,山墻之間有兩米寬的防火通道。單體建筑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詳細] |
磁灶窯址位于福建省泉州之南的古鎮(zhèn)晉江市磁灶鎮(zhèn)。窯址是宋元時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銷窯口。窯址多分布于梅溪兩岸,其中南朝窯址1處,唐、五代窯址6處,宋、元窯址12處。主要有土尾庵窯、蜘蛛山窯和童子山一窯、二窯,為宋元時期重要的外銷陶瓷窯口。土尾庵窯位于磁灶鎮(zhèn)嶺畔村北的土尾庵,長60米,寬50米,堆積層厚約3.5米。蜂蛛山窯在土尾庵窯之南,相距約100米,長50米,寬40米,堆積層厚4.6米。童子山一窯、二窯在土尾庵窯對面的梅溪北岸童子山,長260米,寬140米,堆積層厚1.3米。主要產(chǎn)品有碗、盞、匙、杯、盤、盒、軍持、甕、瓶、花插、碟及建材等。釉色有黃、綠、青、青黃、青綠、青灰、黑和醬色等。裝飾技法……[詳細] |
時代:明至清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安海鎮(zhèn)海型厝村北的龍山之麓,故名龍山寺,該寺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剎,系1983年國務(wù)院確定的142座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也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隋皇泰年間(618-619),初名普現(xiàn)寺,又名天竺寺,俗稱觀音殿。相傳古時該地原有一巨樟,濃蔭蓋地,夜發(fā)祥光,時人崇之。東漢時高僧一粒沙認為這是一棵異樹神木,于是請工匠把它雕成了一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隋越王皇泰年間(618-619年)始建寺奉祀。明天啟三年(1623年)重修。該寺歷千余年,傳布廣遠。唐宋以來,龍山寺的香火便隨著安平商賈的足跡傳播海外。在東南亞、臺灣等地尤其突出,僅臺灣就有二百多座同名的寺……[詳細] |
德濟門遺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門天后宮正對面。泉州天后宮前德濟門外的聚寶街、萬壽路富美碼頭是泉州宋元時期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據(jù)記載,11世紀時鎮(zhèn)南門內(nèi)外“異貨禁物堆積如山”。13世紀(南宋)時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筑翼城,“沿江為蔽,以石成之”,城內(nèi)外商業(yè)繁榮,有“畫坊八十”、“生齒無慮五十萬”。13世紀城門附近更加繁榮,時人稱贊“四海舶商諸蕃琛貢,皆于是乎集”。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監(jiān)郡偰玉立拓南羅城,把原城墻圍長20里擴為30里,改鎮(zhèn)南門為德濟門。14世紀(明洪武年間),德濟門城墻加厚增高,建筑月城,其后屢有重修,至民國37年(1948年)毀損。遺址面積2000平方米,由德濟門城門、城墻、門道……[詳細] |
九日山摩崖石刻位于福建省南安縣豐州鎮(zhèn)。九日山以風景秀美、古跡眾多而聞名于世,山高80余米,有東、西、北三峰環(huán)拱,現(xiàn)存主要勝跡有八戒石、翻經(jīng)石、高士峰、老佛巖、姜相峰、姜相墓、陀羅尼經(jīng)幢等九日山最突出和最珍貴的是摩崖石刻,在東西兩峰的摩崖上,有宋至清的題刻75段,其中有反映海外交通的13方祈風石刻,記載了從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郡守偕市舶-為“番船”祈風,預(yù)祝一帆風順、滿載而歸的史實。古代航海主要依靠風力,船隊出海要“祈風”保佑平安。“祈風”的典禮十分隆重,由泉州郡守或提舉市舶使主持,率領(lǐng)屬僚、商人在海神“通遠王”面前舉行,然后宴飲于懷古堂,并勒石記事。九日山……[詳細] |
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qū)閩海蓬萊意境區(qū)內(nèi)的羽仙巖下。1988年月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xué)、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車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承《道德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老子的哲學(xué)思想在我國占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據(jù)《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shù)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脫俗、仙風……[詳細] |
亭店楊氏民居亭店位于泉州市南郊,紫帽山麓,這里經(jīng)濟繁榮,文化教育發(fā)達,風景秀麗,是個著名的僑鄉(xiāng),楊氏宗祠就座落于其間。亭店楊氏創(chuàng)基之始,是在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其始祖入閩后擇居于此,拓荒墾殖,躬農(nóng)為生。傳至明永年樂間,人口繁衍至千余人。明嘉靖三年(1524)倭寇來犯,族居地宗親被迫-他鄉(xiāng),而當戚光、俞大猷平定倭患后,社會安定,族人乃由各方回祖居地亭店,世代相承,蕃衍至今。亭店楊氏經(jīng)濟得以繁榮,是在清嘉慶以后,其時宗族0現(xiàn)手工業(yè)和商賈,全鄉(xiāng)共有糖坊、油坊各八家,染紡房三間,典當四間,經(jīng)濟開始發(fā)展。道光咸豐年間,許多族親出洋圖發(fā)展者就不下萬人,其間最負盛名的就當數(shù)楊嘉種(阿苗),是位華僑工……[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