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塔,位于兗州城內東北隅今博物館院內,因該地原有古剎興隆寺而得名,寺久已毀圯而塔巋然獨存。塔高54米,十三層,為八角樓閣式磚塔。沿著塔內梯級可以攀登到第七層的平臺上,撫石欄遠眺,兗城風物盡收眼底。興隆塔之始建在隋代開皇(589--600)年間,此后各代都曾有過修葺,現(xiàn)塔內尚有北宋及清代重修的碑記數(shù)塊。塔的造型端莊挺拔,直插云天,下部厚重,七層以上驟然縮小,如一小塔置于大塔之上,這種形式為國內所僅見。興隆塔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筑結構其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空芯磚塔,底基周長48米,高54米,二層外部設平座,二、四、六、七層盲窗修飾,通體區(qū)分兩截,上下疊加,呈母子相托狀。下七層粗大深厚,內設臺階……[詳細] |
金口壩在城東五里泗、沂、府河交會處,系調節(jié)河水流量的設置。1966年以前獸河工農兵大橋未建成時,此壩為兗州至曲阜的必經之路。因其所處位置重要,壩身石與石之間均以金屬(鐵)扣接,故名。此壩始建無可考!端涀ⅰ酚涊d:“古結石為門,跨于水上也!睋(jù)此推斷,當始建于漢代。北魏延昌三年(514),兗州刺史元匡在此主持筑堰修橋。隋朝開皇年間(581~600),兗州刺史薛胄在沂、泗交流處積石堰水,令其入黑風口而西流,以灌溉土地,因而城西大面積土地盡成良田,農業(yè)連獲豐收,百姓頌之為“薛公豐兗渠”。五代后周廣順二年(952),慕容彥超據(jù)兗州叛,以金口壩堰泗河水入城壕中,作為兵防。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詳細] |
兗州天主教堂位于兗州市城區(qū)西御橋南路東。兗州天主教堂有巨大的拱頂、高聳的塔樓,是當代流行的德國哥特式建筑樣式。薛田資神父所著《在孔夫子的故鄉(xiāng)》一書中是這樣記述教堂的建筑的:“…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53米長,18米寬。設計和施工都是愛爾列曼神父承擔的……教堂至拱心石高14米。20根柱子(5米高)均是石柱到頂,柱礎(1.8米)都雕了花。在一個修道院服務人員的幫助下,神父還自己制成了各種顏色的琉璃磚,把飛檐、柱肋等用綠、紅、黃色的釉磚裝飾起來,房頂?shù)耐吆偷嗡芏际峭苛思t釉的。在祭臺下面建了一個很大拱形的地下室…”。歷史沿革清康熙年間傳教士湯若望、南懷仁等曾在境內建教堂傳教,但規(guī)模小,不久停止。1……[詳細] |
王因遺址位于山東省兗州市王因鎮(zhèn)王因村南面的一片稍隆起的臺地上,與周邊平地高約1米。遺址東2公里為古老的泗河,遺址北側有一條古河道。遺址中心部分面積為6萬平方米,外緣面積12萬平方米,是一處較大型的遺址。1975年秋至1978年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此遺址共進行了7次發(fā)掘,揭露面積10180平方米,發(fā)掘新石器時代墓葬899座,房址14座,灰坑423座。出土了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質器物,還有不少的動物遺骸等。王因遺址分為五層,二至四層為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層,第五層為北辛文化晚期地層。王因遺址墓葬全部出在大汶口文化地層中,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合葬和二次合葬占一定比例,側身和曲肢葬為……[詳細] |
時代:新石器時代、周位于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qū)小孟鎮(zhèn)西吳寺村東南,為相傳趙王河古河道北500米處,高出地面1.5~2米,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1957年發(fā)現(xiàn)后,中國科學院磚山東隊和山東省、市、縣文物管理部門曾進行多次調查。1982年春山東省考古研究所進行過小規(guī)模試掘。1984年春至1985年底國家文物局在此遺址舉辦了3期“全國田野考古領隊培訓班”,共開探方138個,揭露面積3250平方米,出土文物1400余件。西吳寺遺址以龍山文化遺存和周代文化遺存為主。其中龍山文化的遺跡有:灰坑、房址、水井、墓葬。遺物主要有陶器和少量的石、骨、角、牙、蚌器等。屬周代文化的遺跡主要有灰坑,還有獸忌坑、灰溝、房址、灶、……[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