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天寧禪寺AAAA 天寧禪寺坐落在常州延陵東路,素有“東南第一叢林”之稱。1982年3月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4月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天寧禪寺始建於唐代貞觀,永徽年間(公元627-652-655年),禪宗牛頭禪初祖法融禪師,因山中僧人無食,來家鄉(xiāng)常州募化齋糧時“筑室十余楹”為開山之始;天復年間(公元901-904年)維亢禪師途經(jīng)常州,聽說法融禪師的舊事,就“施舍利,卜寺址”正式建寺,起名為“廣福寺”,不久淮南節(jié)度史楊行密改名為“齊云寺”,并稱維亢禪師為齊云長老;至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神宗皇帝下詔書,命令全國各州郡都要建崇寧寺,于是改名為“萬壽崇寧寺”;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詳細] |
近園位于長生巷常州賓館內(nèi),系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進士楊兆魯(官參議、江西提學)所建?滴趿辏1667年)因病還鄉(xiāng),于其舊居注經(jīng)堂后買廢地0.43公頃,掘地堆山建造園林,歷時5年建成。自認“近乎園”,故名近園。園中西野草堂,可宴請賓客。園南建“見一亭”,亭前疊石作假山,后作小臺,種植牡丹數(shù)種。折向西,可達竹林深處,題名為“藥欄乘興”,左有“天香閣”,右有“安樂窩”書齋,臨池有“得月軒”,是讀書吟詩和垂釣之處。折向北,見“秋爽亭”,回廊匝繞,再向北,是“鑒湖一曲”。迤邐向東,過“虛舟”,入“容膝居”,過小橋到“三梧亭”,亭下有“垂綸洞”,石磴參差,古木蓊郁,構(gòu)成山林小憩之所。西南則……[詳細] |
寺墩遺址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鄭陸鎮(zhèn)三皇廟村,為良渚文化晚期的代表性遺址。1978年以來,南京博物院先后六次對寺墩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確認中心為一高出地面約20米的橢圓形人工堆筑土墩,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80米,分布有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良渚文化最高級的貴族墓葬。2016年至今的最新考古勘探確認,寺墩遺址面積約7.640平方公里,圍繞中心土墩共發(fā)現(xiàn)遺存70余處。寺墩遺址周圍還有象墩、青城墩、高城墩、邱城墩等重要聚落環(huán)繞,基本可以確認其為良渚文化的又一個政治經(jīng)濟中心,可能是與良渚古城相類似的文明中心區(qū)域,對研究良渚文化的總體格局和中國文明起源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根據(jù)地層堆積及清理的兩座墓葬,寺墩遺址分……[詳細] |
常州唐氏民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qū),其中以貞和堂明代楠木廳最具價值,保存了明代木構(gòu)梁架主體,木結(jié)構(gòu)月梁體系是常州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的代表。楠木廳東側(cè)回廊壁間嵌有明代書法家孫慎行撰書的《保合堂記》碑刻。常州唐氏民宅建筑群在后期不斷營建,反映了自明清至民國時期江南民居木構(gòu)建造技藝的演變,同時也與孫慎行、張?zhí)、劉國鈞、周有光等多位名人有交集之處,是重要的歷史見證。2019年10月7日,常州唐氏民宅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