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文廟又稱文宣王廟、孔廟和夫子堂,位于河南省郟縣城內(nèi)東南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既是郟縣的學宮,是典型的左學右廟建制,又是郟縣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會各界祭拜孔子的專祀廟宇?鬃雍笠岬囊恢В拼w到郟縣,被稱為郟縣派。郟縣派是四十三代中興祖以前的孔氏大家族十大支派之一,后來又有十大支派的魯山派、寧陵派部分族人遷至郟縣,成為地方望族。五代后周年間,孔姓族人在時任縣令郭忠恕的全力支持下,捐資創(chuàng)建孔氏家廟--孔廟,于后周世宗顯德元年(954)竣工。北宋末年部分建筑和設施毀于戰(zhàn)火。金泰和六年(1206)縣令奉旨在孔廟舊址修建官方文廟。明清兩代曾大修和增建,確定其今天的宏大規(guī)模,F(xiàn)存的大成殿、戟門……[詳細] |
三蘇祠和墓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蘇洵、蘇軾、蘇轍,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稱“三蘇”。特別是號稱全能大家的蘇軾,道德文章堪稱天下一絕,留下許多傳世之作。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蘇軾病座下常州。次年,蘇轍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鉻”的遺愿,葬蘇軾于小峨嵋。11年后,蘇轍于政和二年(1112年)葬于許昌。其后,蘇軾子孫相繼安葬在這里。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郟縣尹楊允置蘇洵衣冠“瘞諸兩公冢之間”。自此始稱“三蘇墳”。三蘇墳由三蘇陵園、廣慶寺、三蘇祠組成。三蘇陵園,總面積1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兩側(cè)有石柱、石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對排列,儀……[詳細] |
郟縣山陜會館位于西關大街,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名山陜廟,也有人稱其為關帝廟。會館坐北朝南,大門兩旁站立一對高大石獅。迎門是一座照壁,館內(nèi)有前后殿、戲樓、鐘鼓樓等建筑。進門是三間面北戲樓,戲樓建于會館的山門之上,臺下為出入會館的通道,歇山式臺頂,這里可容納3000多人同場看戲,是會館最熱鬧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戲班都來這里演出,每年春節(jié)、端午、中秋三節(jié)更要演戲娛神。全國很多地方的戲班都在這里演出過,對于眾多-商人來說,也許千里行商的鄉(xiāng)愁,只能在聆聽家鄉(xiāng)戲中得到安慰。戲樓檐下是精美的木雕,花卉、禽鳥、人物等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前檐下枋木均采用透花木雕,富有地方色彩的斗獅圖,或舞或斗,惟……[詳細] |
臨灃寨原名水田村,位于河南省平頂山郟縣堂街鎮(zhèn)境內(nèi)。據(jù)《水經(jīng)注•河水》記載:“柏水經(jīng)城(寶豐)北復南,豐溪自香山東北流入郟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東,環(huán)村一周,復東北至石橋入汝”,因村在二水之間,故稱“水田村”。因紅石而得名的臨灃寨,是全國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古寨,臨灃寨又名紅石寨、朱洼寨,是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它有雄偉的紅石寨城墻、潺潺的護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有“中原第一紅石古寨”之稱。臨灃寨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zhèn),該鎮(zhèn)地質(zhì)資源豐富。處域東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崗、洼五種地形。曾列入《名山記》的紫云山一峰秀出,紫云環(huán)繞,山林疊翠,山泉叮咚,……[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