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蘭芳烈士故居,位于奉化市松岙鎮(zhèn)海沿村,1987年2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卓蘭芳(1900——1930年),奉化市松岙人。1900 年生于一個清貧的塾師家庭。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學。由于對封建、反動的教育不滿,被學校開除。以后就在奉化、鎮(zhèn)海、寧波任小學教員。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zhuǎn)為中共黨員,從此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曾任鄞奉部委書記,發(fā)動農(nóng)民進城,痛打并趕跑奉化縣知事,其后歷任浙江省委委員、省委秘書長、省委書記、黨中央巡視員等職,組織諸暨、建德以及浙西各界的武裝暴-動。1930年9……[詳細] |
王任叔(巴人)故居、墓,位于奉化市大堰鎮(zhèn)大堰村,2005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王任叔(1901——1972年),筆名巴人,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和文藝理論家,奉化大堰人。1925年在奉化中學讀書時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次年赴廣州進北伐軍總司令部后方留守所工作!八摹ひ欢笔伦兒蟊徊。出獄后,在上海從事寫作,為“左翼作家聯(lián)盟”發(fā)起人之一。1941年,黨派他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在華僑中開展抗日救亡和愛國-。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避居蘇門答臘,進行地下抗日活動,解放后任我國首任駐印尼大使。1954年起,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長,1961年調(diào)南京編譯局,1972年7月在家鄉(xiāng)含恨去世。巴人……[詳細] |
徐宅,建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現(xiàn)為鎮(zhèn)海區(qū)委機關辦公場所。位于招寶山街道境內(nèi),東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zhèn)?诤7肋z址吳杰故居,南臨城河路,西靠鎮(zhèn)海中醫(yī)院,北接鎮(zhèn)海區(qū)人民大會堂、區(qū)文化館。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39平方米。主建筑為3間2弄木結構和鋼混結構相間的樓房1幢。屋面平脊覆以平瓦,兩堵山墻挑出屋脊,系懸山頂式。外墻粉刷混凝土,拉有大塊橫線條,與窗楣挑出披水,似乎西式風格。檐木盾與二樓陽光為鋼混澆制結構,立體形廊柱顯得莊重,地坪用拚花地磚鋪裝,圍以鐵鑄圖案欄桿,通埭玻璃移窗,可謂西洋風度。內(nèi)室鋪裝企口地板,上頂置有塑圖泥海,室內(nèi)安裝壁爐,還有抽水馬桶,為當時鎮(zhèn)海最新式的居住……[詳細] |
銀臺第官宅博物館位于寧波市區(qū)月湖偃月堤邊,為清道光通政司副使,曾任光緒皇帝老師的童槐之家宅,有“帝師故居”之稱。銀臺第坐北朝南,面向月湖,現(xiàn)中軸線上有門廳、大廳、正樓、后堂等建筑,東西兩側有廂房、書樓,占地面積約2300平方米。建筑格局規(guī)整,布置合理,用材考究,裝飾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是寧波城區(qū)內(nèi)清代中晚期官宦住宅的典型。銀臺第官宅博物館的場景陳列,全面反映了這一時期官宦學士人家的生活環(huán)境、家居藝術和蘊含的社會性和社會關系。銀臺第的主體建筑在月湖歷史文化景區(qū)一期建設工程中得以完整保留,并按原貌修復,F(xiàn)通過繩武堂(主廳)、今白華堂(祭祀廳)、書房、議事廳、家塾、宴席廳、雅玩室、沐浴房、繡房、臥房……[詳細] |
王家謨烈士故居位于象山縣丹西街道北山路14-16號,故居是丹城西橋頭王家之上道地西廂房,系烈士誕生與成長之地。故居座西朝東,磚木結構平房,硬山造,雙坡小青瓦屋面,通面寬13.20米,進深5.0米,分隔成三間一弄。明間五架梁、穿斗式,前檐出挑,露明,故居保存完整。2006年烈士百年誕辰紀念之際,作了整修,布設了《王家謨烈士史跡陳列》。2007年10月30日被公布為第六批象山縣級文保單位。 王家謨,一作嘉謨,小名小曼。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翌年轉(zhuǎn)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曾先后擔任中共寧波地委技術書記、組織部主任、地委書記,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主任、省委代理書記等職,是早期中共寧波地委和省……[詳細] |
翁文灝故居,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高橋鎮(zhèn)岐陽石塘村,為一處優(yōu)秀的近代建筑。翁文灝(1889-1971)又名存璋,字詠霓,號君達,是中國第一位地質(zhì)博士、中國近代地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對地質(zhì)學造詣很深,著作豐富,在地質(zhì)學各分支領域里創(chuàng)下許多個“第一”,在礦床學方面,他在我國首次提出“成礦系列”這一術語,開拓了新的找礦方向;在地震地質(zhì)學方面,他是第一名研究中國地震地質(zhì)的學者;在構造地質(zhì)學方面,最早探討中國地貌發(fā)育史,提出燕山運動在中國存在理論;在山志學方面,正確概括了中國地勢和山脈成因;在地理學理方面,與丁文江等合編的《中華民國新地圖1934年》,是中國第一本根據(jù)實測資料、按等高線和分層設色繪制的現(xiàn)代地圖集![詳細] |
陳氏故居為清代民居建筑,位于三七市鎮(zhèn)二六市村官橋自然村。陳氏故居的基本格局和風貌保持至今,規(guī)模較大,總占地面積2645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中軸線由南往北依次為前樓、后樓、后罩屋,東西兩側各有廂樓,前后樓各五開間,后罩屋七開間,廂樓各三開間。此宅為包括蔣介石首席幕僚陳布雷在內(nèi)的陳氏七兄弟(陳布雷、陳勉甫、陳叔諒、陳行叔、陳叔兌、陳叔時、陳叔同)及堂兄陳屺懷的出生處。陳氏兄弟以后大多都為政界要員或著名學者。陳布雷不但出生于此,并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以后又多次返鄉(xiāng)居住。陳氏故居作為一處重要的名人故居,對了解和研究陳布雷及其他陳氏兄弟人生軌跡有較高的歷史價值。陳氏故居已……[詳細] |
全祖望故居,清代建筑,位于洞橋鎮(zhèn)沙港村全家。故居座西朝東,為一排五間樓房。整個建筑通面寬19.70米,進深10.60米,中間客廳,面寬4.90米。兩邊住房均寬3.40米,屋頂硬山造,南面檐口,發(fā)戧翹角。故居西側原有朝南三開間全氏祖堂一進,今堂已圯,留有堂匾“齒德堂”一塊,據(jù)當?shù)乩先朔从常涸摴示幽酥x山公舊宅。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號謝山,鄞州區(qū)人。清代著名史學家,乾隆元年進士,一生伉直,很有節(jié)氣。在學術上推崇黃宗羲,著作有三十多種,四百余篇,主要作品收入在《鮚鱭亭集》,此外還續(xù)修《宋元學案》,校注《水經(jīng)注》、《困學紀聞》,續(xù)選《甬上耆舊詩》等,均為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2007年被……[詳細] |
翁文灝故居位于海曙區(qū)大書院巷11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F(xiàn)存有三進木結構傳統(tǒng)民居和一三合院小洋樓等建筑,保存較好,其中小洋樓為翁文灝先生生活處,建于民國,建筑坐西朝東,占地面積660平方米,平面為長方形,呈傳統(tǒng)三合院布局。為一幢西洋式磚混結構樓房,具羅馬式建筑風格,紅灰二種相間的水磨磚,制作工藝精湛,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翁文灝(1889-1971)又名存璋,字詠霓,號君達、愨士,浙江鄞縣岐陽鄉(xiāng)石堰村人。是中國第一位地質(zhì)博士、中國近代地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對地質(zhì)學造詣很深,著作豐富,在地質(zhì)學各分支領域里都作重大貢獻,創(chuàng)下許多個“第一”,在礦床學方面,他在我國首次提出“成礦系列”這一術語。他對成礦規(guī)……[詳細] |
柔石故居,位于寧海城西方祠前,系一舊式磚木結構三合院。西廂和西大房、廚房等半個院子為早年柔石父親先租典、后相繼購置的。柔石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927年,柔石和哥哥平西分家,分得西廂樓房三間。西廂北首間原是柔石與夫人吳素瑛在1920年冬完婚時的“洞房”,柔石在這里教夫人讀書、識字。樓上南首間是書房,柔石平時在此讀書寫作。小堂前則是會晤親友地方。故居東側原有一小石橋,橋上鐫有“金橋柔石”四字,“柔石”、“金橋”筆名由此而來。1928年夏,寧海亭旁暴-動失敗,柔石為了探求更有意義的人生道路,離開故居,赴滬謀生。直到1930年冬為祝賀060壽誕返回故居,不久又匆匆離去,誰知這一次竟成為他與家鄉(xiāng)……[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