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苴族之地。
西周屬巴國。
春秋屬蜀國。
春秋末屬苴侯國。
秦惠王更元九年(前316)滅巴、蜀、苴,屬蜀郡葭萌縣。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屬廣漢郡葭萌縣。
西漢元封五年(前10年)屬益州廣漢郡葭萌縣。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屬益州梓潼郡漢壽縣。
三國蜀漢屬益州梓潼郡漢壽縣。
三國魏景元四年(263)屬益州梓潼郡漢壽縣。
西晉泰始二年(266)屬梁州梓潼郡漢壽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漢壽縣為晉壽縣,仍屬梁州梓潼郡。
東晉太元十五年(390)撤晉壽縣,分其東部行政區(qū)域置興安縣治今廣元市利州區(qū)嘉陵街道、分其西部行政區(qū)域置益昌縣治今廣元市利州區(qū)赤化鎮(zhèn)白田壩,均屬梁州晉壽郡。
南北朝宋初,益昌縣城毀于清江河洪水,移治晉壽郡同治葭萌(今廣元市元壩區(qū)昭化鎮(zhèn))。
南北朝齊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分晉壽郡北境置東晉壽郡,治興安縣,與晉壽郡(此后稱西晉壽郡)同屬梁州。
南北朝北魏正始二年(505)置西益州,與東晉壽郡同治興安縣。
南朝梁大同元年(535)改西益州為黎州。
南北朝西魏廢帝二年(553)改黎州為西益州。
南北朝西魏廢帝三年(554)春,改西益州為利州。
南北朝北周初,置利州總管府,廢西晉壽郡,改東晉壽郡為晉壽郡,利州總管府、利州、晉壽郡同治興安縣。
隋開皇三年(583)撤晉壽郡,興安縣屬利州。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興安縣為綿谷縣,仍為利州總管府、利州治。
隋大業(yè)三年(607)改利州總管府為義城郡,罷利州,領(lǐng)綿谷等縣,仍治綿谷縣。
唐武德元年(618)改義城郡為利州。
唐武德二年(619)復(fù)置利州總管府,與利州仍治綿谷縣。
唐武德七年(624)改利州總管府為利州都督府,領(lǐng)利州等州。
唐貞觀六年(632)罷利州都督府置,仍利州仍治綿谷縣。
唐天寶元年(742)改利州為益昌郡,仍治綿谷縣。
唐乾元元年(758)改益昌郡為利州,仍治綿谷縣。
唐乾寧四年(925)置昭武軍,與利州同治綿谷縣。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改利州為益州,仍治綿谷縣。
五代后蜀明德元年(934)改益州為利州,仍治綿谷縣。
宋景祐四年(1037),罷利州,改昭武軍為利州都督府益川郡,仍治綿谷縣。
元憲宗三年(1254)改利州都督府益川郡為利州都元帥府,仍治綿谷縣。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利州都元帥府為廣元路,仍治綿谷縣。
明洪武四年(1371)降廣元路為廣元府,仍治綿谷縣。
明洪武九年(1376)降廣元府為廣元州,仍治綿谷縣。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降廣元州為廣元縣,撤綿谷縣,將其所轄區(qū)域并入廣元縣,屬保寧府。
1913年屬川北道。
1914年屬嘉陵道。
1933年農(nóng)村區(qū)域?qū)俪嗷、嘉陵兩縣蘇維埃。
1935年屬第十四行政督察區(qū)。
1950年置劍閣專署駐廣元縣城關(guān)區(qū)。
1952年改劍閣專署為廣元專署。
1953年撤廣元專署,屬綿陽專署。
1985年2月,撤廣元縣置四川省廣元市,以原廣元縣所轄行政區(qū)域置廣元市市中區(qū)。
1986年10月撤廣元市市中區(qū)所轄14個區(qū)公所,改設(shè)中心、朝天、衛(wèi)子三區(qū)公所。
1989年,分設(shè)廣元市朝天、元壩兩郊區(qū)。
2007年3月,改廣元市利州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