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山西省 > 長治市 > 武鄉(xiāng)縣 > 分水嶺鄉(xiāng) > 巖莊村

山西省長治市武鄉(xiāng)縣分水嶺鄉(xiāng)巖莊村概況

[移動版]

巖莊村立村久遠。小村、小莊、山溝‘岺、梁縱橫交錯。每個地方都有它的傳說來源與象征。千百年來傳說并沒有相應的文字記載,但口耳相傳輩輩相續(xù),更有田地、石碑’石刻文字足以證明它的真實。青山永駐,白骨為證。

巖莊村始立于北宋980年前后,原有一喬姓人氏在現(xiàn)村后200米地名水圪洞的地方依山而居,后遷走。約在1000年李氏一戶由武鄉(xiāng)縣東移來,生存幾代后由于人口不旺,傷人失口而遷走。同時崔姓一族遷來,并把村遷到現(xiàn)在位置。由于村轄及兩側(cè)有大井巨石,東有一高土丘,酷似一只北朝東的鳳凰。兩側(cè)石為翅,黃土丘為頭,這樣坐在石上賣弄,背后又有虎頭山高高在上,同時又安崔字上部山子,故立村名巖莊村。

巖莊村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經(jīng)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在1950年根據(jù)相關政策,小村歸大村,當時原有散戶,自然村,馬圈堂,明沙巖,北茅莊。寺溝、小寨溝、東莊則等都歸巖莊。1954年成立合住社,西莊則也歸屬巖莊。建立人民公社后,西莊則另立村,明沙巖,北茅莊、馬圈堂立馬圈堂大隊。改革開放后馬圈堂村全部移民,馬圈堂所轄地盤盡歸巖莊村,相傳巖莊村后虎頭山至水溝頂一道大宋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前可擊巖莊前岔道,后可退東北紫金山。故宋朝以來虎頭山上常有人安營扎寨屯兵習武,懷養(yǎng)生息;㈩^山多為猛虎,山上常有勝仗故取名虎頭山。西北有一山因打仗故名失馬寨。約在1368年幼一支軍隊駐扎在虎頭山十幾年種地練武,并在碾槽巖東南巖下扎圈養(yǎng)馬。圈馬地人稱馬圈,后底溝在村南修小廟俗稱廟堂,后張姓人于1668年從丈牛坡遷往而改稱馬圈堂,比馬圈堂略好聽一些。北茅莊原五人因放牧馬時在山坡生一白馬,程白馬坡,后玉1636年史姓一戶遷來居住立村名白馬莊。建國后不知因何原因改名北茅莊。容底溝因半山筑容居住故取名容底溝。原有向陽人居住后遷走。出入年代不詳。明沙巖村高臨崖一黃白沙石,眼界開闊,空氣清爽而取名明沙巖。寺溝舊時是巖莊通往故城的必經(jīng)之道。當時人口,行政舊腐故城轄營,同時還信傳言人死后鬼魂打尖后因香火不旺,僧人出走無人經(jīng)營二破敗,廟逐漸塌毀,現(xiàn)已不復存在。寺溝后來源于此。后牛姓人居住,建國后搬遷一空。小寨溝于義和團扎寨而得名,清朝時楊姓人居住一直到建國,建國后遷往故城、西良、西灣等地。水隔溝東北有懸崖,崖上流水潺潺故取名水洞溝,清朝時有人居住后遷走名姓不知。東莊則溝清末是張姓人居住,因在巖莊村村東而取名東莊則,后張姓人歸入巖莊。管道圪梁在巖莊村東,相傳時有一平遙人在榆社-,為了他回家方便,也許是為民造福而在山上劈山修路,二俗稱官道圪梁。碾槽巖在虎頭山東,水洞溝兩頂,北茅莊北山頂,因存有古時大石碾而得名。石碾現(xiàn)完好存放。巖莊村座落在虎頭山下,東坪、西坪中間,龍王泉,腹水泉、兒股泉水匯聚村前。前臨分石鄉(xiāng)村公路,猶為一條玉帶纏繞胸間,后靠高山巍峨挺拔,氣勢雄偉。南沿一條大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村下一溝河灘地沿綿四華里保證了重鑄的糧食之源。山坡上廣生杏樹,榆樹后又廣生植油松,春天里滿山鮮花冬天來青山翠綠。真為村人所稱背靠虎頭山,腳踏南河灘,山上樹木廣,山下來糧川。

巖莊村行政屬于武鄉(xiāng)縣分水嶺鄉(xiāng)。西鄰西莊則村西距鄉(xiāng)政府五華里同時也接208國道。東二十五里接石盤開發(fā)區(qū),整個地貌屬高山丘陡區(qū),高山上石多土少,丘陡地上土下石。村轄內(nèi)有一河、一山、一灘、二堂、二巖。三凹、三梁、四岺、六泉、十二溝組成。村西溝后被西莊則村占,現(xiàn)存十一溝,這些狗岺的分布北有龍王凹,龍王泉、虎頭山、梨樹凹、南有(依西相東)南溝則、南圪梁、容兒溝,石子兒溝、南巖溝、南巖溝泉、小寨溝、寺溝、南巖岺、石家岺、丈一岺。由北向東依次有麻池溝‘東莊則溝、馬家泉、東莊巖、官道圪梁、東岺、圪剪溝。從明沙巖向東北有黑土凹、飲牛泉、容底溝、水洞溝、大堂上、小堂上、南泉、小廟圪梁。西有西溝西坪,中間巖莊河、南河灘。巖莊河流域南巖溝泉、馬家泉、暖水泉三股泉水集東莊則溝、南巖溝、石子兒溝、容兒溝、南溝、麻池溝雨水匯集而成從明沙巖坡下經(jīng)巖莊村,西莊則村分北岺村注入昌源河,全長十四華里。明沙巖東、寺溝、小寨溝水向東流入東良等地。馬圈堂、北茅莊、水洞溝、大堂上之水向東流入朝莊水庫。礦產(chǎn)資源傳說寺溝有煤,北山有洞,但為探明,具不記錄。

巖莊村荒山荒坡35000多畝。主要農(nóng)作物為谷子、玉米、大豆、山藥蛋為主。以前主要收入來源于農(nóng)業(yè)種植。現(xiàn)在以養(yǎng)牛為主。村莊面積1102平方米。巖莊村在明清時最為興旺,村中建有廟七、八座。村頂財神廟、村西菩薩廟、西南關帝廟、村南路口王道廟、村東坪龍王廟、山神土地廟、村東頭文昌廟、村中三官廟。其中關帝廟、菩薩廟、龍王廟、建筑較大完整。配有廂房、戲臺、那時每年唱戲四次,每當會時商人云集在此。更有閑漢賭徒混跡其中,每次昌邑都請縣上捕快維持秩序。清朝后期隨著晉商的發(fā)展,巖莊人也經(jīng)商開店,販糧販物。習戲練武,修道蓋屋。富甲一方,F(xiàn)存清時古戲院七所,雖已破舊但石基、石臺等還可反映當時的繁榮。文昌圖底座門閣上方福瑞二字歷歷在目清晰可見。千百年來,巖莊村文人、生員、秀才代代都有,文藝愛好者更是多不勝數(shù),歷年來鬧元宵、唱小戲、自編自演。因篇幅有限這里不再詳細介紹?傊,巖莊村人杰地靈、根深蒂固。

巖莊村初建于宋朝,據(jù)虎頭山后的石碑記載宋朝中期已有南關、土門、巖莊三個村名,歷史小說水滸傳也曾從石盤、巖莊、土門南關村打出子洪口。巖莊現(xiàn)存崔氏神譜記錄在巖莊三十年代,近2000年。所以自宋朝中期巖莊村主要以崔姓一族居住。大約在明朝初年由于崔氏人多便分為五門,除一門留巖莊村。其余四門遷往太谷、石北、榆社等地。村中一支后又分為五門東南西北中,大五門、小五門、流傳至今。明朝中期1411年間韓族一戶從榆社遷來,1654年前后李姓人氏李森枝從東良五科遷來。王姓人氏王秀生從本鄉(xiāng)西郊村遷來。楊姓人氏從楊骨遷來。清中期,1750年左右賈姓一戶從祁縣遷來,清朝末年劉姓一戶不知從何而來,現(xiàn)已成絕戶,張姓兩戶從東莊則搬回。建國前村中夠哦你過共有姓氏八姓,依前后排列為:崔姓李王、楊賈劉張。抗日戰(zhàn)爭前1935年高玉水、高靈兒一家五口從本鄉(xiāng)石窯會村遷來,1942年常仲海一戶3口從本鄉(xiāng)五里鋪遷來。1949年周書元一人從本鄉(xiāng)小后凹流落巖莊村。1987年程振容一家五口從本鄉(xiāng)河底村遷來,1994年劉海新一家四口從本五里鋪遷來,2000年喬緒茍三口從明沙巖遷來,2001年郭志敖一家三口從馬圈堂遷來。現(xiàn)常駐人口共14姓,有前七(解放前)后七(解放后)之分,前七姓為崔韓李王楊賈張,后七姓為高周程喬郭劉常。村中居住人口,宋明清時期因五有記載確實不詳,清中后期人口不足200人。建國后三村合一,人口猛增350人左右。到1960年后又降為210人左右,1965年至1985年人口增加至240多人,應該是巖莊村最多人口的時期。現(xiàn)在因遷來等客觀原因人口已不足200口。時代變遷,幾度興衰,任何事物都經(jīng)不住時代的沖擊,巖莊村也一樣脫不出世事滄桑,雖有過它的興旺與輝煌,也有它的不盡人意之處。。。。。。。。

但愿歷史永存,巖莊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