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山東省 > 濟南市

山東省濟南市歷史沿革

[移動版]

舜(約前22世紀)曾“漁于雷澤,躬耕于歷山”。

歷山即濟南市歷下區(qū)南部的千佛山。

所以市內還散落有各種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華路”、“舜耕山”等。

進入奴隸社會的商代,社會生產(chǎn)力高度發(fā)達。

在城子崖一帶,建立了譚國。

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紂)克東夷時甲骨文卜辭中的“濼(luò)”字即代表趵突泉,從而把濟南泉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溯至3552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

西周建國后,行分封制,濟南地區(qū)屬齊國。

此時,譚國仍繼續(xù)存在。

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收有譚國一位大夫所作的諷刺詩《大東》,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篇有關濟南的文獻。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革,分封制開始解體,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

濟南屬齊國,濟南為齊國之濼邑。

隨后,齊國又把濼邑改為歷下,其時著名的齊晉之戰(zhàn),即發(fā)生在今濟南市南部馬鞍山一帶。

秦朝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建立郡縣制,濟南屬于濟北郡,稱歷下邑。

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史記》)。

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jù))之南而得名。

設立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xiàn)之始。

濟南郡治設于東平陵(今章丘區(qū)平陵城)。

西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濟南郡置濟南國,轄境約當今山東省濟南歷下區(qū)、市中區(qū)、天橋區(qū)、槐蔭區(qū)、歷城區(qū)、長清區(qū)、章丘區(qū)、濟陽縣以及濱州市鄒平縣等市縣。

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濟南王劉辟光謀反被誅,國除為郡。

西晉永嘉中,移治歷城縣(今濟南市區(qū))。

東漢,為濟南國。

靈帝時,曹操任濟南相,政績頗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濟南多處于戰(zhàn)亂之中。

晉永嘉(307~312年)年間,濟南郡治由東平陵移至歷城。

自此,歷城便成為濟南地區(qū)的政治中心。

南朝宋元嘉九年(432年)于濟南郡僑治冀州,北魏皇興元年(467年)復名齊郡。

隋朝開皇三年廢郡,改濟南郡為齊州,轄歷城等10縣,治所仍在歷城。

大業(yè)初復置齊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齊郡為齊州,次年置總管府。

貞觀元年(627年)撤總管府,貞觀七年又置總督府。

天寶年間先后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齊州。

宋代至道三年(997年),分中國為15路,濟南屬京東路,為齊州(《宋史》)。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禹城、章丘、長清、臨邑5縣,治所設歷城,為府治之始。

被稱為“文學之國”(濟南二安)、“富饒之地”,為中國賦稅最多的地區(qū)之一。

金仍置濟南府,屬山東東路,領歷城、臨邑、齊河、章丘、禹城、長清、濟陽7縣。

此時,在城北開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jié)铣蔀橹匾柠}運集散地,對后世本地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元初改為濟南路,屬元王朝的“腹里”地區(qū),直隸于中書省,領歷城、章丘、鄒平、濟陽4縣及棣、濱2州,棣州治厭次(今惠民縣),轄厭次、商河、陽信、無棣4縣;濱州治渤海(今濱州市),轄渤海、利津、沾化3縣。

金元之際,濟南仍是文化繁榮之鄉(xiāng)。

文學家元好問曾寫下“羨煞濟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濟南人”等頌揚之詞。

明初仍為濟南府,屬山東布政使司(簡稱行。,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濟南,濟南遂成為山東首府,是山東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及按察使司駐地。

清仍置濟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由濟南府析出泰安、武定、濱州3州升為直隸州,新泰、萊蕪、長清,陽信、海豐、樂陵,商河、利津、沾化、蒲臺10縣分屬3州。

光緒年間,濟南府仍轄有歷城、章丘、鄒平、淄川、長山、新城、齊河、齊東、濟陽、禹城、臨邑、長清、陵縣、德平、平原15個縣及德州。

明清以來,濟南府一直為山東的治所所在地。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列強紛紛涌入中國,宰割掠奪,濟南亦未幸免。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濟南自開商埠。

城市區(qū)域隨之擴大,工商各業(yè)有長足發(fā)展。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末,津浦鐵路黃河大橋建成通車,濟南成為南北交通樞紐。

中華民國成立后,改府為道,濟南初屬岱北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稱濟南道。

民國十年(1921年)春,王盡美、鄧恩銘在濟南建立共產(chǎn)主義小組,成為國內建立最早的共產(chǎn)主義組織之一。

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3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出兵濟南,在濟南制造了五三慘案,屠殺濟南人民1.2萬。

每年這一天,濟南在濟南市范圍內,包括各區(qū)縣,都要拉響防空警報,以示紀念。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軍侵占濟南后,劃為11個區(qū),稱城內東區(qū)、城內西區(qū)、城外東區(qū)、城外西區(qū)、商埠東區(qū)、商埠西區(qū)、商埠中區(qū)、東鄉(xiāng)區(qū)、南鄉(xiāng)區(qū)、西鄉(xiāng)區(qū)、北鄉(xiāng)區(qū)。

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山東人民建立山東抗日根據(jù)地,不斷打擊敵人,發(fā)展壯大自己,進行民族革命戰(zhàn)爭,濟南在山東軍區(qū)領導之下。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為11個區(qū),總面積177.62平方千米。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6月何思源秘密入魯,并在9月1日到達濟南。

何思源到達濟南后,先是把遠在阜陽的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機關遷回濟南,接收了山東的日偽政權。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

1949年5月,改為濟南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共山東省委員會、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山東省人民政府、政協(xié)山東省委員會、濟南軍區(qū)和山東省軍區(qū)機關、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均設駐于濟南,濟南繼續(xù)保持著山東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通和科技中心地位。

1991年,設立國家級濟南市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

1994年2月,濟南被確定為副省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