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山東省 > 德州市 > 德城區(qū) > 新湖街道

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qū)新湖街道概況

[移動版]

新湖街道位于德州市市區(qū)中心。轄20個社區(qū)居委會,總面積10.3平方公里,總人口11萬,轄區(qū)內駐有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210個,是市委、市政府、區(qū)委、區(qū)政府機關所在地。

-

地理位置

新湖街道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發(fā)達,信息暢通,素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它北依京津塘、南靠省會濟南,西臨石家莊,東接勝利油田和沿海開發(fā)區(qū),是環(huán)渤海經濟圈重要的開放開發(fā)地帶。京滬、德石兩大鐵路干線在此交匯,104、105國道,京福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是華北、華東地區(qū)重要交通樞紐。

新湖街道所處地域水量充沛、電力充足,裝機容量240萬千瓦的華能德州電廠,可為工農業(yè)生產提供可靠的電力資源。擁有先進的郵電通訊網絡,用戶可直拔國內各大城市和世界17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移動通信已實現無縫覆蓋,光纜通訊、衛(wèi)星通訊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物產豐富、交易活躍,是魯西北、冀東南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和人流物流集聚地。

-

歷史

新湖街道舊有董子讀書臺,位于小西門(即廣川門)外,相傳系西漢名儒董仲舒讀書的地方。因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所以又稱繁露臺。董子讀書臺在古運河東岸一所院落之內。門南向,院內東西廂房各三楹,院中古柏、老槐樹數株,沈蔭蔽日。北面有高臺一座,臺周圍砌以青磚臺階十余級。拾級而上即達屏門。臺上四周砌有半截花墻,并有殿堂三楹。臺下兩旁,各有小樓一座。殿堂卷棚或前廈,前面花欞格扇門,雕刻細致,古樸典雅,店內木龕一座,龕中立石碑一通,碑上刻有“董子讀書臺”五個大字。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漢廣川(今河北景縣)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今文經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采納。先任江都易王劉非的國相;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膠西王劉端的國相。后辭職居家著述,仍受武帝尊重,確立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使儒家學說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

董子讀書臺歷史悠久,但始建何年不詳。德州地方志書最早出現的董子記載是元代蒙古族葛羅祿賢的五言詩《詠陵州》。從詩的內容來看,董仲舒曾在德州居住過的傳說在元代就有了。明正統(tǒng)六年(1441年),知州韋景元因修葺學宮(文廟),得石碣一方,大字深刻“董子讀書臺”五個字,原地修建了讀書臺,并把這塊石碣安放在臺上。成化九年(1473年),知州王從鼎在董子祠前后增修廂房12楹,又重新“筑臺樹故碣”,并“作亭覆之”。到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董子臺和董子祠因年久失修,已破舊不堪。知州馬明瑞把董子臺遷至西門外運河東岸的堤壩上,在附近又重修了董子祠。1930年代后期,德州淪陷日軍之手后,臺上建筑被敵偽破壞,成為一片瓦礫。今已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