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資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旅游

資江下游南洞庭七大古塔

三臺塔
  三臺塔位于益陽境內資水與長常高速交匯處,與斜對岸的斗魁塔及附近始建于明代的故城城墻遺址、資水二橋交相輝映,形成了一道富有文化品位的靚麗風景。塔周圍還保存有一定的開闊地,塔內有雙梯旋轉而上至塔頂,益陽城郊及南洞庭湖美景盡收眼底,從而使三臺塔具有特殊的保護利用價值。三臺塔呈樓閣式花崗巖石塔,體現(xiàn)建材高度本土化得特征。各層之間設飛檐,翼角高翹,通高(含塔剎)32米;1.1米,塔身八方七級,八方底層周長34米,占地66平方米。正南面設有拱門,門楣上鐫刻“三臺塔”。二至七層面積及層高逐層遞減,東西南北均設拱門。自塔底東西兩側有石梯螺旋至頂樓,頂層繪有伏羲先天八卦圖,八卦方位與現(xiàn)代指南針所測方位一致,…[詳細]
躍龍塔
  躍龍塔位于桃江縣城關鎮(zhèn)鳳凰山縣政府院內,資水南岸,鳳凰山北麓江邊,距資江50米,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934年)由各里紳耆公建。全塔系花崗石結構,為八方七級樓閣式,底層直徑6米,通高25.81米,外設飛檐,平角上翹,底層正西向開門,以上六層為東、西、南、北向對開四門,塔內無梯登頂,每層有口相通,底層門兩側有石獅一對,門額上 書“躍龍塔”三字,塔基高1米,飾有云氣浮雕,塔身寬度逐層收斂,高度均勻遞減,第一層高四米,二層高三米七、三層高三米四、四層高三米三、五層高三米二二,六層高二米九五、七層高二米六七、頂高一米五七,頂下部為錐形體,上部為球形寶頂?逃校骸按笄迩r桃花江市人公置塔基,道光十四年甲…[詳細]
文瀾塔
  文瀾塔,景觀稱文塔攬月,位于益陽市安化縣城東三十公里小淹鎮(zhèn)資江石門潭北岸,F(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于1836年由兩江總督陶澍回鄉(xiāng)捐資所建,建成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塔高二十一米,八角七層,四至七層塔角銅鈴三十二個,風吹鈴響,似仙女奏樂。第一層漢白玉石匾額上刻著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第二層嵌“文瀾塔”青石匾額。古塔點綴在高山峽谷之中,青山綠水之間,氣勢雄偉。建塔傳說:相傳陶澍告老還鄉(xiāng),故意租用幾條大船裝滿石頭,沿京杭,逆長江,過洞庭。政敵不甘沉默,上奏說陶澍為官不清,-賄賂,幾船金銀,不計其數(shù)。道光龍顏大怒,令行查辦。結果無功而返。道光問陶澍:“愛卿攜石返,安化豈無石?”陶澍答曰;“…[詳細]
斗魁塔
  斗魁塔,始建于清乾隆12年(公元1747年),位于資江南岸龜臺山下,聳立在益陽三橋左邊,是一座七層花崗石寶塔。斗魁塔與江北三臺洲上的三臺塔,隔江對峙,遙相呼望。古人在資江兩岸,縣城東門之前修建兩座寶塔,其含義有二,一是鎖龍鎮(zhèn)妖,據(jù)說每到春夏之交,大雨連降,資水里一條發(fā)怒的黃龍便伙同河底的妖怪一起興風作浪,淹沒兩岸田土,危害兩岸人民,人們在江邊建寶塔,希冀能鎮(zhèn)河妖鎖黃龍。二是在縣城東門之外,建一對寶塔站崗,以構成一道威武雄壯的縣門,使航行在江上的船只排筏,感到千年益陽古城的“威武”。龜臺山下的寶塔,命名為斗魁塔,寄托了千萬邑人對益陽文運興旺的向往。位于資江南岸的龜臺山,依山傍水,景色秀麗,從宋代…[詳細]
沅江凌云塔
  凌云塔,聳立在離沅江市區(qū)五公里的萬子湖千秋浹水上,水退洲上立,水漲湖中浮。遠看,艷陽映照的湖面,波光閃閃,凌云塔像一朵出水芙蓉,亭亭玉立于碧水之上,在笑迎游客。近看,塔身突起,直插藍天,塔影倒映在碧波蕩漾的湖水之中,秀麗的湖光水色,讓人爽心悅目。凌云塔修建于湖洲,奠基于1793年冬,竣工于1797年春,歷時200余載。此塔每年春秋都遭受洪水浸泡數(shù)月,但迄今塔身堅固。整個寶塔用花崗巖石砌成,共用石料16.7萬塊,耗用白銀4710兩。至今保存完好。寶塔正門原有石牛一對,第一層門楣-刻有“凌云塔”三個大字。第二層北門則刻有“挺出一支揮翰墨,聯(lián)登七級會風云”的對聯(lián)。從二層到七層,每層有窗戶兩扇和東南西…[詳細]
沅江魁星樓
  魁星樓(以原有泥塑“魁星點斗”神像得名,俗稱“八角亭”)位于沅江市城區(qū)沿河路東北角,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魁星樓系攢尖頂樓閣式土木建筑結構。樓通高15米,為三層三檐六方,建造美觀。既具有南方古建筑的清秀風格,也具有北方古建筑的莊重氣質,其樓基為花崗巖砌就高1.85米,六方,每邊長5.4米,面積為76.14平方米?菢峭庥^三層言檐面都為琉璃筒瓦覆蓋,二層和下層為黃色,中間為綠色,每層飛檐翼角高翹,角首均置琉璃飾品,底下層為龍,中層為鳳,上層為魚,造型生動美觀,三層檐面的十八條屋脊,都置琉璃花格磚,花格上飾忍花冬草紋,樓閣尖頂為三個球狀琉璃寶葫蘆,遠遠望去,金光閃爍,十分壯觀?[詳細]
沅江鎮(zhèn)江塔
  鎮(zhèn)江塔:七層八面磚石結構,史載其選址于沅江市小口塞湖朱家嘴小集鎮(zhèn)的街尾陸地。后因南洞庭湖盆地發(fā)生“內力地質作用”的沉降,鎮(zhèn)江塔隨之下沉,現(xiàn)“塔從湖心里冒出來”的奇觀。鎮(zhèn)江塔位于沅江市區(qū)東南三十五公里處的小口塞湖朱家嘴。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修建。鎮(zhèn)江塔坐北朝南,塔的西南方第三層門上嵌有“鎮(zhèn)江塔”三個大字。前人修筑鎮(zhèn)江塔為寄托鎮(zhèn)水患、馴江流之愿。鎮(zhèn)江塔建立二百多年來,挺立中流,氣勢雄偉,“遠挹七十二峰之岳色,近臨八百余里之湖波”,給洞庭湖風光增色不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