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龍興寺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龍興寺篇

新絳龍興寺
  龍興寺位于新絳縣城北街頂端的高崖上。當你從縣城南關下車,涉過那座人工搭成的小浮橋,或者坐車從浮橋上游的汾河大橋通過,一踏上熱鬧非凡的新絳縣城的街頭,縱目遠眺,首先迎入眼簾的,便是聳立在巍巍高垣上的龍興古寺。龍興寺?lián)涊d,該寺始建于唐。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觀。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稱龍興寺。當時,寺院建筑十分雄偉,規(guī)模也相當宏大。至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由于武宗李炎大興滅法運動,拆寺毀佛之風盛行,龍興寺內(nèi)的建筑毀之殆盡,唯只塔院寺幸得以存。宋代時,太祖趙匡胤曾寓居于此,所以改寺為宮。后因僧人占居,才又恢復了龍興寺之名。該寺基址兀聳,居高臨下,頗有氣勢。原存建筑主要有大…[詳細]
鳳陽龍興寺
  龍興寺位于鳳陽城北鳳凰山日精峰下,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廟建筑。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禮佛的於皇寺,因該寺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發(fā)祥之地,與整個朱明王朝有著淵源關系,數(shù)百年來一直為國內(nèi)名剎之一。1981年被列為安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興寺經(jīng)過600余年的風雨滄桑,大部分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察其遺址、布局仍森然壯觀,尚存的部分文物和建筑構件足可以證實其當年的氣勢、規(guī)格和規(guī)模。殿外四口碩大的銅鍋,傳為寺僧做飯所用,不難想象當年寺僧之眾;殿前東西兩側各有古槐,枝椏縱橫,為古寺增輝;殿內(nèi)陳列有明代銅鼓和銅鑄幽鳴鐘,為皇家寺院的見證。自92年以來,在九華…[詳細]
臨海龍興寺
  龍興寺,為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海市區(qū)的靈江之畔,巾子山麓,古城墻內(nèi),歷為臺州之首寺。自唐以來,成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之重要場所。天寶時,寺僧思托,六隨鑒真東渡-,講說天臺宗義,弘傳天臺章疏,親制鑒真干漆夾寧坐象,被日人奉為國寶,開日本雕塑藝術之先河。貞元間,日僧最澄入唐求學,駐錫龍興149天,研習天臺教觀,抄錄-,并授菩薩戒,回國后創(chuàng)立日本天臺宗教派。后代歷朝,有日僧圓珍、榮西、成尋、周然等先后來求學。寺始建唐神龍元年(705年),初名中興,后為龍興。歷代屢更其名,曾曰開元,景德,崇寧,廣孝等。及元以后,均稱天寧。悠悠古寺,歷歷千年,名僧輩出,昭著史志,突出者,元有一山,名垂東瀛。近代來,中日學…[詳細]
安康龍興寺
  龍興寺位于安康城漢江北岸龍王山上,據(jù)清咸豐八年六月所立《閱查龍興寺地界碑》記載:“龍興寺,創(chuàng)自明天順元年(1457年),天圣寺僧人洪湛結茅庵募化所建”。故又有天圣寺下院之說。明成化間,毀于農(nóng)民軍劉千斤,石和尚之亂。嘉靖間,里人冠剛、鮑禮施山林重建。于是始成郡中名山。清康熙《興安州志·山川志》云:“東北三十里曰龍王山”山上有寺名隆興(龍興),是為一郡名勝。嘉慶二年,白蓮教農(nóng)民軍在漢南活動,當?shù)鼐用駥R前后樹木砍伐,以便滾木擂石,山前山后樹木凈盡,遂以荒蕪,清末至民國為道徒所占。1988年,釋觀慧升座金堂,樹0幢,隨機說法,四方云集,始中興金堂,光復雙溪,重建龍興,后即住持龍王山,大興土木,始具規(guī)…[詳細]
營山龍興寺
  營山縣龍興寺座落在營山縣城東北約50公里的雙林鄉(xiāng)青山村青山子東麓山下的龍興寺(又名苦竹寺),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距今五百余年,雖歷經(jīng)滄桑,現(xiàn)但其正殿及典內(nèi)兩廂壁上的7幅明代壁畫猶存。相傳,龍興寺初成,僧眾苦于寺廟命名,主持忽見山門外有瘦竹一株,即名“苦竹寺”。一日夜間,更夫尋更于此,忽見正殿內(nèi)四柱上的蟠龍破門而飛,故正名“龍興寺”。龍興寺原由上殿、正殿、山門組成。殿內(nèi)木雕觀音弟子像、天龍八部眾生、釋迦牟尼佛等數(shù)十尊,支撐正殿的四大圓柱上,雕塑著抱柱滾龍,金光閃爍,含珠奮髭,栩栩如生。大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畫于兩廂粉壁上的“觀音弟子圖”、“羅漢神山圖”等,畫面約24平方米,工…[詳細]
潼南龍興寺
  龍興寺位于潼南縣城南40公里的小渡鎮(zhèn)匯集代場村,在唐代銅梁縣城遺址邊緣的廟兒坡小丘上。建造于明代順四年(1406),原有三重殿,今僅存正殿及后殿的一開間。正殿為廡殿頂抬梁式木結構建筑。屋面現(xiàn)狀已經(jīng)改為小青瓦屋面,翼角、脊飾大部分垮塌,修建于高80厘米的素面臺基上。當心間闊7米,兩梢間面闊5.7米,副階周匝0.65米,通面闊20.1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3.15米,高8.2米,建筑面積284.63平方米。龍興寺正殿,建筑風格為明代非官式建筑,歷經(jīng)各代修繕改建,正殿整體結構構架、平面柱網(wǎng)保留明代建筑風格特征。屋面平緩,上檐出深遠(2米),造型古樸,柱架用材粗壯厚重,殿內(nèi)抹灰間壁墻尚保存有古代精美的…[詳細]
沅陵龍興寺
  龍興寺座落于中國中部湖南省沅陵縣城西虎溪山的南麓,是一座保留有宋代(公元960~1279年)至清代(公元1644~1911年)建筑風格的佛寺建筑,也是湖南省內(nèi)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筑群。龍興寺始建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以后歷代曾多次修葺。該寺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氣勢宏偉,現(xiàn)存有山門、大雄寶殿、觀音閣等10余處建筑。大雄寶殿是寺內(nèi)的主體建筑,重檐歇山頂,殿內(nèi)明間開闊,立有8根直徑達80多厘米的楠木內(nèi)柱。柱基與礎石之間嵌有鼓狀木枝,石礎呈覆蓮花狀。大殿前還懸掛有明代(公元1368~1644年)書法家董其昌所書的“眼前佛國”匾額。此外,寺內(nèi)還保存有多處歷代名人留下的遺跡。龍興寺為研究中國古代建…[詳細]
龍興寺遺址
  龍興寺遺址位于成都邛崍縣臨邛鎮(zhèn)黃壩社區(qū)5組,上世紀40年代曾因一場洪水顯現(xiàn)“冰山一角”的唐代邛崍龍興寺遺址,終于清晰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博物館、邛崍文管所等多方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歷時8個月,終于完成了龍興寺遺址階段性考古發(fā)掘,還原了其歷史輪廓。1947年,邛崍西河洪水暴漲,河岸土層因洪流沖刷而剝落,數(shù)尊唐代石刻佛像因此現(xiàn)身。得知消息,四川大學博物館(原華西博物館)成恩元等考古專家多次前往收集,并對出土佛像的河邊地帶進行了清理,先后在西河邊發(fā)掘和收集到碑碣、經(jīng)幢、佛像等殘件170余件。在出土文字材料中,“龍興寺”之名頻頻出現(xiàn),研究者便稱之為“龍興寺造像”。由于最早出土造像…[詳細]
麻鎮(zhèn)龍興寺
  位于麻鎮(zhèn)舊城麻鎮(zhèn)龍興寺,始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是府谷保留最為完整的古廟建筑群。廟內(nèi)主體建筑和清代壁畫保留完整。是榆林市十大佛教旅游寺院之一。龍興晚鐘,龍興指龍興寺。原寺殿后山腰鐘亭內(nèi)懸掛大鐘一口,為建寺時所鑄。此鐘是用合金材料鑄成,高2.05米,重約4噸。鐘的頂部鑄有一對似龍非龍的奇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稱蒲牢。明清時,每當紅日西墜或旭日東升,“鳳嶺鳴鐘”,其聲響徹云霄,龍興寺眾僧隨著鐘聲開始早晚佛課。特別是在夜晚,鐘聲格外幽清,遠傳數(shù)十里,俗有“改朝換代江河變,唯獨鐘聲繞鳳陽”之說。因此古人把“龍興晚鐘”,稱為鳳陽八景之三。建國后,鐘亭毀于“0”,而鐘幸存。后來鐘被移上鼓樓,作為報…[詳細]
彭州龍興寺
  彭州龍興寺坐落在彭州市區(qū),背負古城南聯(lián)街坊,原是一座紅墻環(huán)護,古柏參天,竹樹蔥籠,遠近聞名的千秋古剎。龍興寺千百年來歷經(jīng)滄桑,幾度興衰,先后五易其名,到20世紀40年代,共占地80余畝,地域宏敞,規(guī)模寬廣,僧眾100余人。主體建筑為天王、大佛、大雄寶殿和藏經(jīng)樓四重,均排列在南北向中軸線上,布局規(guī)整,風格古樸,加上客堂、祖堂、戒堂、方丈室、僧房、五觀堂等共150余間,是一組完整的佛寺建筑群。各殿堂房舍之間均有走廊連接,遮陽蔽雨,莊重美觀,精巧實用,是川西平原上一座“十方叢林“,開期傳戒的大寺,素稱”七佛圣地“,享譽西蜀。地址:成都市彭州市龍興北街類型:寺廟游玩時間: 建議2小時開放時間:7:00…[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