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肋巴佛烈士紀念碑
  肋巴佛烈士紀念碑位于卓尼縣柳林鎮(zhèn)白塔村東北600米,為紀念藏族革命烈士肋巴-而建。肋巴佛(1916—1947)藏名懷來倉·貢卻單增,生前為卓尼水磨川寺的-。1943年同甘南農(nóng)民領袖王仲甲、回族農(nóng)民領袖馬福善、馬繼祖父子秘密聯(lián)系發(fā)動了震動全國的甘南民變即漢、回、藏十萬農(nóng)民參加的反蔣抗日起義。起義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殘酷鎮(zhèn)壓。失敗后,肋巴佛仍與毛德功等隴右戰(zhàn)友轉(zhuǎn)入地下,繼續(xù)堅持武裝斗爭,并于1946年派肖煥章前往陜北,與中國共產(chǎn)黨取得聯(lián)系,黨派高健君、牙含璋前往隴右地區(qū),領導他們建黨建軍,不久肋巴佛、郭華如等同志加入共產(chǎn)黨。1947年4月肋巴佛要求去陜北革命根據(jù)地學習,經(jīng)黨批準由牙含璋同志護送前往陜北…[詳細]
王孝錫烈士墓
  王孝錫烈士墓位于寧縣太昌鄉(xiāng)太昌村南500米。 王孝錫(1903--1928),字遂五,寧縣人,甘肅早期中共黨員。曾任中國共產(chǎn)黨甘肅特別支部組織部長,領導建立了隴東地區(qū)第一個黨組織--中共邠寧支部。1928年12月30日在蘭州英勇就義。1985年建王孝錫烈士陵園并立烈士紀念碑1通。陵園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烈士遺體安葬于此。…[詳細]
七個驢巖畫
  七個驢巖畫位于肅北縣石包城鄉(xiāng)七個驢大版。面積240平方米。分20組,計有人物、動物圖形101幅,多為單人牽駱駝、騎馬奔跑場面及巖羊、駱駝、馬個體圖形等。用鑿點成線和陰刻單線條構成畫面。巖畫保存較好,對研究河西古代民族文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灰灣子巖畫
  灰灣子巖畫位于肅北縣石包城鄉(xiāng)泉腦村東北8公里。面積37平方米。分6組人物、動物圖形34幅,有鹿、巖羊等野生動物。以鑿點成線和單線條陰刻構成畫面。巖畫保存較好,對研究河西古代民族文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玉山寺石窟
  玉山寺石窟位于鎮(zhèn)原縣彭陽鄉(xiāng)劉大夫村南200米。共有5個洞窟,保存石造像82身。1號和5號窟僅存殘龕,2至4號窟保存較好。2號窟平面呈長方形,寬4.1、深5.8、高2.95米,主佛像已毀,兩壁各有二排5個圓拱淺龕,上排龕內(nèi)均雕半浮雕佛像1尊,下排龕內(nèi)均雕文仕造像1尊。3號窟平面呈長方形,寬4.5、深6、高3.6米,兩壁均鑿有三排圓拱淺龕,上兩排每龕有1坐佛,下排有武士像。4號窟為長方形,寬4.1、深5.8、高2.9米,主像已毀,兩壁各有兩排圓拱淺龕,上排龕內(nèi)均有半浮雕佛像1尊,下排龕均有造像1尊。其造像風格豐滿秀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保存較好,對研究宋代石窟特征和佛教…[詳細]
萬象洞石刻題記
  萬象洞石刻題記位于武都縣漢王鎮(zhèn)楊寵村。該洞為天然溶巖洞。洞深10余公里,歷代游人不絕,碑刻、題記甚多。摩崖石刻有元祐六(1091)年秦鳳路刑獄公事游師雄、南宋紹興二十九(1159)年階州知州高基景、萬鐘、宇文景仁等人的巡游題刻6方,明代巡按陜西監(jiān)察御史、階州知州巡游石碑2通。北周出巡大臣武定公、賀婁慈及宋、元、明、清墨書題記百余處,近千首。大部分詩詞為贊詠洞中之奇觀美景,頗有文墨兼勝者。保存完整。對研究民間文學和文化史有重要價值。也是旅游業(yè)的重要資源![詳細]
首陽山辨碑
  首陽山辨碑位于渭源縣蓮峰鎮(zhèn)孟家莊村東500米。青灰?guī)r石質(zhì),圓首方趺,碑通高2.45、寬1.17、厚0.19米。萬歷四十七(1619)年立。碑陽額刻云紋,額篆“首陽山辨”,首楷題“首陽山辨”,碑文豎行28行,每行40字。碑文內(nèi)容辯證天下五處首陽,唯有隴西首陽為真,是伯夷叔齊埋骨之地。尾題“萬歷四十七年歲次己未春日”。楊恩撰文,湯懿書。碑陰額篆“改真實處陽山清圣祠碑記”,首題“改建首陽山夷齊祠記”,碑文楷書豎行33行,每行68字。記載改建清圣祠的經(jīng)過及改建后的規(guī)模。尾題“崇禎二年己巳冬季望日孤竹曹司牧記,付邦秀刊刻!笔4嫱旰,是省內(nèi)留存的大型石碑刻,對研究古地理和明代書法藝術有重要價值。門票…[詳細]
張掖萬壽寺
  萬壽寺位于張掖市甘州區(qū)縣府街路西。又名木塔寺。創(chuàng)建于北周,隋開皇二年(582)重建,后經(jīng)唐貞觀十三年(639)、明永樂元年(1403)、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數(shù)次重修,清末毀于大風。坐西向東,現(xiàn)僅存建于中軸線上的木塔和藏經(jīng)樓,F(xiàn)存木塔重修于民國十五年(1926),屬八角九層樓閣式,高32.8米。底層每邊寬15.1米,塔下有高1.5米、邊長20.3米的正方形臺基。塔一至七層磚砌,外檐木構,八、九兩層全為木構。塔面闊和高度自下而上逐層縮小,各層辟門窗或設假門窗,門上磚雕仿木結(jié)構斗拱,門邊鐫刻楹聯(lián),一層東門橫額“登極樂天”,西門橫額“入三摩地”,檐下雕刻十二生肖圖。木塔造型優(yōu)美,結(jié)構精巧,內(nèi)設樓…[詳細]
福津廣嚴院
  廣嚴院,俗名柏林寺,是古代著名的階州古剎,也是保存較完整的宋代建筑。“險崖棧道居天險,廣嚴寺院乃壯觀!笔俏涠及司爸唬两褚延幸磺Ф嗄隁v史。位于福津河畔、甘川公路線上的廣嚴院,距武都縣城東30公里處三河鄉(xiāng)柏林村,據(jù)《武階備志》記載:廣嚴院,在階州東六十里,龍x山下,舊福津縣北(唐宋時武階郡治福津縣所轄,故稱福津縣廣嚴院)。始建于宋乾德年間,在南宋紹興中為漲河水毀,無留尺椽寸瓦者。后遷而新建之,起于紹興三十一年,落成于乾道九年,歷經(jīng)十二年之久,建成屋八十六,為堂二,為察十及鐘鼓而懸之,度弟子十二人,寺院占地2000多平方米。其寺座北朝南,在蒼柏古槐掩映之中,寺內(nèi)、有一株千年古柏,樹圍八米多,高…[詳細]
梓潼文昌帝君廟
  梓潼文昌帝君廟位于宕昌縣沙灣鎮(zhèn)上堠子村。始建于元,明代重建,現(xiàn)存為清代建筑。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主體建筑有前、后殿,前殿由山門、東、西廂房、過庭組成,皆土木結(jié)構。前殿面闊三間(7.5米),進深二間(5.2米),“人”字梁架,硬山頂,檐下施斗拱,內(nèi)壁兩側(cè)繪人物故事畫,前、后開門;后殿面闊四間(12.5米),進深10米,歇山頂,三架梁,殿門正中檐下斗拱施彩繪,內(nèi)壁彩繪人物故事畫。東、西廂房面闊各四間12米,一面坡頂,檐下飾彩繪和花紋木雕。過庭面闊三間(7.5米),進深6米,硬山頂,東屋內(nèi)立“梓童文昌帝君廟記”碑1通,記載洪武十六年(1383)七月三日重建之事。山門由三臺階構通,門兩側(cè)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