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黑龍江省各市縣區(qū)地名由來

黑龍江省各市縣區(qū)地名由來

  是由女真語“阿勒錦”轉(zhuǎn)音而來的,寓意“榮譽”。 [詳細]
  1923年設(shè)埠頭區(qū),因臨江設(shè)碼頭得名;1950年改現(xiàn)名,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東鐵路從松花江南岸市區(qū)通過,鐵路西半部地區(qū)為道里得名。 [詳細]
  昔稱秦家崗,因今哈爾濱火車站地方有一秦姓人家居此耕種得名;1946年始設(shè)南崗區(qū),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位于道里區(qū)、道外區(qū)南部,地勢偏高得名;另說因在中東鐵路線以南得名。 [詳細]
  1946年東傅家區(qū)、西傅家區(qū)合置,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東鐵路從松花江南岸市區(qū)通過,稱鐵路東半部地區(qū)為道外得名。 [詳細]
  因1934年拉濱鐵路于此設(shè)平房火車站得名;另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開荒建屯稱義和屯,后改稱平房屯得名。 [詳細]
  因位于松花江哈爾濱城區(qū)段北岸得名;松花江滿語名松阿里烏喇,言其大若天河也;又說系女真語松戛里的對音,意為白色;另據(jù)《中國地名辭源》:松花江為女真語,意為白江、白色的江,因女真族及其先人崇尚白色,以及江之上游水白和下游黑中泛白,故名。 [詳細]
  因線香作坊得名;因清代嘉慶年間有河北樂亭人到此開設(shè)生產(chǎn)線香的作坊,簡稱香坊。 [詳細]
  以呼蘭河(洛剌渾水、忽剌溫江、胡刺溫水、呼倫河、霍倫河)得名,女真語、滿語忽刺溫的音轉(zhuǎn);另說是滿語煙囪之意;又據(jù)《中國地名辭源》:河因水色得名,是蒙古語赤(ulagun)的對音。 [詳細]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設(shè)阿城縣,為是滿語阿勒楚喀城的簡稱,為黃金之意,據(jù)《中國地名辭源》:以城東阿勒楚喀河(今名阿什河)得名。 [詳細]
  1913年雙城府改雙城縣,原名雙城堡,據(jù)《中國地名辭源》:因轄境東南有兩座金代古城得名;另據(jù)民國魏聲龢《吉林地志》:舊有土城二,故名。 [詳細]
  1913年由依蘭府改設(shè),系滿語依蘭哈拉的簡稱,據(jù)《吉林外記》:三姓又名依蘭哈拉,意為三姓;因赫哲族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性)、盧業(yè)勒(盧姓)三姓居住并成為此地族長而改名依蘭哈喇,簡稱依蘭。 [詳細]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由大通縣析置,因縣城北門外有方正泡而名,據(jù)《中國地名由來詞典》:有湖名方正泡,其形方正故名;另說方正泡最初膀頭泡,設(shè)縣時曾以此作為地名,后雅化方正為縣名,亦稱此泡為方正泡。 [詳細]
  1913年由賓州府改設(shè),因遼代在此筑賓州城得名,據(jù)《郡國志》:賓州以賓水得名。 [詳細]
  光緒三十一年(1905)呼蘭廳改巴彥州,1913年設(shè)巴彥縣,滿語意為富饒的地方;另說取于舊名巴彥蘇蘇,巴彥蒙語、滿語均為富饒之意,蘇蘇為滿語屋子之意;另說巴彥蘇蘇為蒙語富饒村莊、豐富之水之意。 [詳細]
  光緒三十一年(1905)設(shè)縣,據(jù)《中國地名辭源》:以境內(nèi)木蘭達河(穆倫河)得名;木蘭蒙古語為圍場、吹哨引鹿、禿山、牧馬場之意,又說木蘭達系滿語,意為圍場。 [詳細]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