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青華永定十方碑記》載,該寺最后一次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主持修繕為仁緣和尚,辛苦募化十余載,殿宇才次第落成。青華寺與漢陽歸元寺、沙市章化寺齊名,向系傳戒禪林,廟基十余畝,加前后敞地共30余畝,主體建筑為三層歇山宮殿,四周平房。山門上鐫刻“青華禪林”四字,兩旁巨大石獅,門外古柳濃蔭,荷塘環(huán)繞,鳥語梵鐘,恬靜清幽。每層大殿均寬15米,深13米,進內(nèi)一層為“天王殿”,飛檐斗拱,氣勢雄偉,中供韋陀佛貼金塑像,兩旁四大金剛。二層為“大雄寶殿”,重檐斗拱,殿宇巍峨,中為如來佛金身座像,高3米左右,上身裸出,手掌朝天,左右環(huán)列十八羅漢,性格各其,栩栩如生。后屋為大禪堂,首座執(zhí)事,閉目默語;10余名沙彌盤列整齊,坐禪誦經(jīng),殿左側(cè)為客堂、“百子堂”,塔院右側(cè)為方丈堂、臥室、廚房、餐廳,殿后蓮座上供有貼金觀世音塑像。每年春季,方圓百里來燒香游廟者絡繹不絕,遠近寺廟和尚均在此受戒。因這座古廟建于此地而得名。 |
以該社區(qū)內(nèi)的一座古橋名稱和群眾自治組織名稱綜合命名。傳說古代荷花潭往東南有一景點名“北鑒湖池”,相連處有一座古橋,逢有觀賞貴人經(jīng)過此橋,都有侍從保鏢,百姓稱為“保安橋”。 |
自明、清以來,岳鎮(zhèn)廟宇盛興,梵宮寶殿、禪林古剎、樓閣塔亭遍布堤街上下,從陳家巷上坡(舊時叫官碼頭)起,下至廟巷街上坡熊氏碼頭(今鴻鑫碼頭)止,為岳口原鬧市街道之一。此地多有寺廟道觀,園林古跡,人們稱為廟巷子,簡稱廟巷。 |
“懷坡”指當?shù)貞研杖思揖幼〉牡胤。傳說,明朝成化六年,有懷、景、金、李、龔、王、陳、劉、孟、張十姓居民在此定居,因漢江堤下坡處為懷姓人家居住,故得名懷家坡。 |
古時,此地過牛蹄支河有座木橋,因習姓人家居多沿牛蹄支河居住而得名。 |
清代,因位于岳口與橫林兩鎮(zhèn)之間的交通要道,常有過往客商在此歇腳。有潘姓人家在此開店,后發(fā)展有花行、雜糧店、雜貨鋪、豆腐館、肉案、魚莊等多家商鋪的小集市,“潘店”由此而得名。 |
明末清初,靠牛蹄支河最早有鄧姓人家對排居住在此,只有一條小巷,故得名鄧巷。 |
“五星”指五星紅旗,在此含義指新中國成立初期,五星紅旗象征著革命勝利,永遠飄揚,故得名。 |
古牛蹄支河由漢江往東南流經(jīng)此地,當?shù)毓琶凶T李興場。原因譚、李二姓人家最先在此居住,做小本生意,后發(fā)展成小集鎮(zhèn)。明隆慶年間,兩粵總督兼吏部尚書周嘉謨(字明卿,號敬松,別號清澄居士,天門干驛人,明隆慶五年[1571]進士),“一本奏九河”,牛蹄支河北通縣河被截流。從此,譚李興場更名為截河。 |
“龔新垸”據(jù)《天門縣志》載:清代,岳口二衙所轄下白湖村下二里(古稱永豐),有“上牛蹄”、“下牛蹄”、“龔新垸”,位于牛蹄支河入口處“上牛蹄”,故得名。 |
明朝時期有條古河名叫牛蹄支河在孫家臺處設有渡船口,故得名橫堤渡。 |
清代此地有一座寺廟叫“天竺寺”,因此得名。 |
因黃姓人家占大多數(shù),解放前又曾居住在漢江灘上,故得名。 |
因圍繞荷花潭居住,占地面積達300多畝,故得名。 |
建國初在楊李家臺灣門前,潭湖出水溝與新錢臺渠進水溝相交,修建了一座渡槽橋,因此得名“楊李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