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有一人名趙豁,于今日東西趙和村之間開一飯店,稱趙豁。因位于飯店西,村名西趙和。 |
傳有個(gè)叫趙豁的人,在今日的東西趙和村之間開一飯店,過往客商多到飯店歇腳就餐,習(xí)慣上把此地叫作趙豁。后由于轉(zhuǎn)音,寫為趙和。明初郭、喬、栗等姓先后輾遷來定居,形成村莊。位居飯店東,稱作東趙和。 |
明末行怡狀由孟縣上寨遷來,后因行氏居戶為多,故名行莊。 |
明末馮大成由孫村遷此,故名馮莊。 |
明初,范氏三兄弟由山西洪洞遷此,村名范莊。 |
傳此處原為蘇姓住地,稱蘇家莊,簡稱蘇莊。 |
郇王封其堂兄郇伯于此,取名郇封。后同音演變,故作還封。 |
傳周時(shí)此處為冶王的練兵場,場南設(shè)白墻,上制箭靶,故名。 |
傳周時(shí)有一田姓國王葬于村東,取名田王。后稱田旺。 |
明初,張、宋二姓由山西洪洞遷冶墻村西建村,故名西冶。 |
因村處冶墻之西北,故名北冶墻。 |
此村原名東臨泉。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濟(jì)源縣勛掌村有一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山洞中有神像,即青龍、二仙、普神,欲抬出供奉,忽狂風(fēng)大作,將青龍旋至東臨泉村東南落下,在神像落地處修青龍廟一座,更村名為青龍溝。 |
因村旁潼水泉,故名臨泉。明洪武二年(1369)霍姓由山西洪洞遷此,因村位于臨泉之南故名南臨泉。 |
明洪武二年(1369),趙姓由山西洪洞遷來,因村旁潼水泉,位于南臨泉、北臨泉之間,故名中臨泉。 |
明洪武二年(1369)胡姓由山西洪洞遷來,因村位于臨泉之北,故名北臨泉,因村內(nèi)胡姓居多,亦稱胡林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