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蚶江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蚶江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蚶江,即古為泉州港重要港口,宋靖國年間(1098年)有沈氏居于此地,命名為“沈江”。晉江下游自溜江而下,經(jīng)法石、圣姑、陳埭岱嶼,這一段江稱蚶江,是晉江的出海處,明末鄭成功于附近設(shè)置水操場,命周圍軍民沿江殖樹蚶,蚶江之名由此而來。蚶江村村民委員會,是由蚶江村村民選舉產(chǎn)生的,可實現(xiàn)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wù)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錦江,即古時境內(nèi)有一私塾先生,臨江興辦私塾,取“晉江”為名,后沿用“錦江”之稱,又因大部分村民姓紀(jì),故又稱“紀(jì)厝”,故名。
錦里,即原建居靠近蚶江村,因受風(fēng)沙侵襲,后移建于較內(nèi)陸的小山丘低洼帶定居,俗稱“里內(nèi)”,由于村民生活舒適,故雅稱為“錦里村”,故名。
石漁,即臨海,常年以海洋捕撈營生,歷史上有“日湖”“玉湖”之稱,是泉州古港重要古渡,“海上絲綢”起源點之一,故名。
石農(nóng),即由以前的石湖村拆出來,主要以耕地、農(nóng)業(yè)營生,故名。
大廈,即地處泉州灣南岸濱海地帶,面臨大片海灘。田園土地易走水漏肥,不利耕作,而被稱為“大漏”,后雅化為“大廈”,故名。
因村莊呈龍脈狀,又依晉水!褒垺睘辇埫},“津”謂之水,古稱龍津。據(jù)“晉江縣志”載:宋末,龍津里圍海筑堤為埭,堤岸后成為道路,稱海仔路。堤內(nèi)稱海埭。又因村內(nèi)有一大池塘,池中長出美麗的荷蓮,池面蓮花映日,荷葉蔥郁,富有詩意,稱為“蓮池”,故先人以蓮池的“蓮”與海埭的“埭”冠名,日蓮埭。蓮埭后拆為三個村,因地理位置居?xùn)|,故名。
蓮中,即因村莊呈龍脈狀,又依晉水!褒垺睘辇埫},“津”謂之水,古稱龍津。據(jù)“晉江縣志”載:宋末,龍津里圍海筑堤為埭,堤岸后成為道路,稱海仔路。堤內(nèi)稱海埭。又因村內(nèi)有一大池塘,池中長出美麗的荷蓮,池面蓮花映日,荷葉蔥郁,富有詩意,稱為“蓮池”,故先人以蓮池的“蓮”與海埭的“埭”冠名,日蓮埭。蓮埭后拆為三個村,因地理位置居中,故名。
蓮西,即村莊呈龍脈狀,又依晉水!褒垺睘辇埫},“津”謂之水,古稱龍津。據(jù)“晉江縣志”載:宋末,龍津里圍海筑堤為埭,堤岸后成為道路,稱海仔路。堤內(nèi)稱海埭。又因村內(nèi)有一大池塘,池中長出美麗的荷蓮,池面蓮花映日,荷葉蔥郁,富有詩意,稱為“蓮池”,故先人以蓮池的“蓮”與海埭的“埭”冠名,日蓮埭。蓮埭后拆為三個村,因地理位置居西,故名。
石壁,即南宋年間由西林遷入,因村南雙峰聳起,氣鐘地靈,其山潔白如玉,故先人因山命名,稱為玉山,又因村北有二大巨石盤結(jié),壁抵波濤之沖,川流悠遠(yuǎn),石壁由此得名。聚族耕種,因地氣鐘靈,凝聚碧光之精華,壁又雅稱“璧”,故先人以玉山的“玉”與石壁的雅稱“璧”冠名為“玉璧”,故名。
東垵,即自古蓮山西北,鄰近習(xí)村落有西與石壁砒鄰,古時有一埭,先民依埭筑室而居形村落,地形恰如馬鞍型,取名(東洼)后洼改為垵,故名。
蓮塘,即村邊有一座山“蓮山”,山下有一池塘,一泓清水、千盤荷葉,點翠蓮花爭芳斗妍,故名。
溪前,即大部分村民建居于碧溪以南,故名。
青蓮,即地處山狀若蓮花的青山北面,故名。
厝仔,即明代中葉,雜姓為了居于此墾荒造田,曾建有簡陋茅屋、房舍(方言簡稱房舍為“厝”)。外鄉(xiāng)人視其低矮、簡陋、村落凋敝,而稱為“厝仔”,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