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diǎn)推薦 > 北張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北張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宋代后期建村,據(jù)傳,村內(nèi)先有張、段二戶,后有權(quán)姓遷來。原村西“東岳廟”內(nèi)碑記查證:因張姓遷住早,張家人曾出任唐節(jié)度使官職,爵居王位,而又在本縣城西北,故稱北張。
隋前,北董、東南董、西南董本為一村,原合稱董村。明萬歷三十年(1602)呂梁山洪水將董村沖斷,分為二村,本村居北,故名北董。
隋前,北董、東南董、西南董本為一村,合稱董村。明萬歷三十年(1602)呂梁山洪水將董村沖斷,分為二村,稱南董、北董。2020年3月6日,東南董村、西南董村合并,新村命名為南董村。
明末,聞喜李氏兄弟三人遷此定居,后墾殖開發(fā)形成村落。以姓說名,故稱李家莊。
據(jù)村東門口殘碑記載,此村在宋前即有聚落,原名管莊。該莊位于馬壁峪洪水灌區(qū),土地肥沃,被澤掌的高家、北杜塢的毛家、鄉(xiāng)寧的瑞升永等大地主所瓜分(至今尚傳高家場、毛家場等說法)。由于是幾家共同管理的莊子,故稱管莊。后因該莊與馬首山南北相對(duì),并有借助馬首山壓邪之意,故于前邊加馬首二字。后“管”轉(zhuǎn)為“官”,故名馬首官莊。另有一說,此地曾為官家莊園,又位于馬首山前,故名。
原稱歇莊,系宋、杜兩家聯(lián)建。宋朝后期,呂梁山馬壁峪起建五龍宮、八寶宮,各地善男信女多于每年春前往宮中朝拜,此處即為歇站,故名歇莊。后趙家又在其東另行建村,招徠香客,亦稱歇莊。遂以方位改稱東歇莊、西歇莊。清順治間,改歇為行,意即由停而進(jìn),故名西行莊。
北行莊、南行莊原為一村,合稱東歇莊。明萬歷三十年(1602),呂梁洪暴將東歇莊沖為南北兩段,遂改稱其北段為北歇莊,南段為南歇莊。清順治間厘定區(qū)劃,改歇為行,意即由停而進(jìn),改為南行莊。
北行莊、南行莊原為一村,合稱東歇莊。明萬歷三十年(1602),呂梁洪暴將東歇莊沖為南北兩段,遂改稱其北段為北歇莊,南段為南歇莊。清順治間厘定區(qū)劃,改歇為行,意即由停而進(jìn),改為北行莊。
北杜塢舊普照寺原樹魏碑,內(nèi)有記事,詳及村史,言此村始于西漢,遷自杜塢(今南杜塢),因地勢(shì)低洼,常遭水患,故有居民遷徙于此。以位處于北,遂稱北杜塢。
建村始于五代的后周顯德五年(958),因位于杜塢西,故稱西莊。
與馬首山南北相對(duì),并有借助馬首山高大而壓邪之意,故取名馬首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