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鎮(zhèn)龍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鎮(zhèn)龍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那州,壯語Nazcou,“那naz”指田,“州cou”指州,意為州府的田。傳明洪武元年(1368)韋特垌王府在此地立州,田均被州府所管,故名[詳細]
“馬蘭”原名馬欄,指1949年設馬蘭村,以地形似馬欄而得名,后簡寫成馬蘭。[詳細]
“鳳丹”原名鳳山,民國時期設鳳丹村,在形似飛鳳的山邊建村得名,后近音改鳳丹。[詳細]
清光緒七年(1881年),因村地形似銅鑼得名。原名銅鼓,后因與壯語音近,改稱榃可。[詳細]
鹽田,傳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由平馬人遷建,因村中兩塊水田有鹽硝,故名。[詳細]
“那旭”村名,壯語:意為用水車灌田;古時村上人用幾個竹筒制成的絞水車,以流水的沖擊力使水車周轉而輸水灌田。本地壯語稱這種絞水車為“旭”,稱“田”為“那”,故名那旭。[詳細]
“六昌”原名六尖,1950年設六昌農會,因村周圍有六座尖山,故名。后取“昌盛”之意改名“六昌”。[詳細]
大站,傳由賓陽縣歐陽村人遷建,因此地是鎮(zhèn)龍、那州、那崇、那容、那麗、上良等村通往賓陽黎塘圩的大路站口,故名。[詳細]
“古樓”村名,壯語:即楓樹,清雍正九年(1731年)由黃練、天堂村人遷建,因村中有棵碩大楓樹,故名。[詳細]
“六謝”原名六字,指1951年設六謝鄉(xiāng),因村地形似“六”字得名,壯語“字”與“謝”音同,故改稱六謝。[詳細]
合源村,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云表鎮(zhèn)宿龍村人遷于三小溪匯合處,故名。[詳細]
鎮(zhèn)龍為貴縣、賓陽縣、橫縣3縣區(qū)交界地帶,山脈縱橫交錯,傳說為群龍匯聚地。為保民間安樂,玉皇大帝派大圣至尊坐鎮(zhèn)約管群龍,故名。[詳細]
說明:數據源自網絡,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