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diǎn)推薦 > 三門峽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三門峽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夏商為豫州地。

西周先后為焦國、虢國地。

春秋屬晉。

戰(zhàn)國為魏地。

秦屬三川郡陜縣。

漢屬弘農(nóng)郡。

三國魏、晉屬恒農(nóng)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屬陜州陜縣。

隋屬河南郡。

唐、宋屬陜州。

金初屬西安河南府,后屬金昌府陜州硤石縣。

元屬河南路陜州陜縣。

明屬河南府陜州。

清沿明制。

雍正二年(1724)屬河陜?nèi)甑乐彪`陜州。

1913年屬河洛道。

1928年屬豫西第三行政區(qū)。

1932年屬河南省第十一督察區(qū)。

1949年屬陜州專區(qū)。

1952年屬洛陽專區(qū)。

1959年屬三門峽市。

1961年屬洛陽專區(qū)。

1986年1月三門峽市升為地級市,5月設(shè)立湖濱區(qū)。

2009年湖濱區(qū)人民政府由湖濱街道遷至澗河街道。

夏、商時屬豫州。

西周為焦國、虢國。

春秋歸晉。

戰(zhàn)國始屬晉,后歸魏,又入韓、入秦。

秦惠公十年(前390)置陜縣。

西漢屬弘農(nóng)郡。

三國魏、西晉因之。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首置陜州,并析置崤縣,屬恒農(nóng)郡。

隋開皇年間屬陜州。

大業(yè)初廢,復(fù)屬河南郡。

唐武德元年(618)復(fù)置陜州。

貞觀十四年(640)改崤縣為硤石縣,陜縣、硤石縣同歸陜州。

宋熙寧六年(1073)省硤石縣為石壕鎮(zhèn),入陜縣。

金初屬河南府,后復(fù)稱陜州,廢陜縣,又置硤石縣。

元廢硤石縣,復(fù)置陜縣,歸陜州,屬河南路。

明代廢陜縣,入陜州。

清屬河南府。

雍正二年(1724)改升直隸州。

1913年廢州置陜縣,屬豫西道。

1914年屬河洛道。

1927年直屬河南省。

1931年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屬陜州專區(qū)。

1952年屬洛陽專區(qū)。

1956年析陜縣會興區(qū)建三門峽工區(qū),后改為三門峽市。

1960年撤銷陜縣,并入三門峽市。

1962年析出復(fù)置。

2015年撤銷陜縣,設(shè)立三門峽市陜州區(qū)。

西周時為洛都屬邑。

春秋屬北虢。

戰(zhàn)國為鄭城澠池邑(一作黽池邑)。

前376年入韓,又入秦。

秦置縣,屬三川郡,治今朱城。

西漢亦名黽池,屬弘農(nóng)郡。

莽新更名陜亭。

東漢避靈帝劉宏諱,更宏農(nóng)為恒農(nóng)。

三國魏徙治西蠡城(今城關(guān)鎮(zhèn)西南30千米洛寧縣境),屬恒農(nóng)郡。

西晉因之。

北魏置澠池郡,治復(fù)遷今朱城。

隋初屬熊州,大業(yè)二年(606)廢州置郡,屬河南郡,治大塢城(今城關(guān)鎮(zhèn)北)。

恭帝義寧元年(617)改屬宜陽郡。

唐初屬谷州,后改澠池為天池,治于雙橋。

顯慶二年(657)廢谷州,屬河南府。

五代復(fù)澠池名,屬河南府。

宋屬京西北路河南府。

金興定元年(1217)澠池改置韶州,屬中京金昌府。

元至元八年(1271),廢韶州復(fù)為澠池縣,屬河南路陜州。

明、清屬河南府。

1913年屬豫西道。

1914年屬河洛道。

1927年屬省。

1932年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

1945年屬河南省豫西二專區(qū),11月屬太岳區(qū)豫西工委。

1947年屬太岳五專區(qū)。

1948年屬豫西一專區(qū),旋屬三專區(qū),后屬七專區(qū)。

1949年屬陜州專區(qū)。

1952年屬洛陽專區(qū)。

1979年屬洛陽地區(qū)。

1986年屬三門峽市。

夏商屬莘川地。

周屬虢地。

后屬晉。

再屬韓。

秦屬三川郡。

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屬河南郡。

元鼎四年(前113)始置盧氏縣,屬弘農(nóng)郡。

東漢因之。

三國屬魏。

西晉屬上洛郡。

隋屬虢州。

唐、五代、宋、金因之。

元屬南陽府嵩州。

明洪武年間歸陜州,屬河南府。

清屬陜州。

1913年屬豫西道。

1914年改稱河洛道。

1927年屬省。

1932年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5月屬陜州專區(qū),10月屬洛陽專區(qū)。

1986年屬三門峽市。

原為澠池縣義馬鎮(zhèn)。

1970年稱立義馬礦區(qū)(縣級),屬洛陽地區(qū)。

1981年設(shè)立義馬市,由洛陽地區(qū)代管。

1986年由三門峽市代管。

夏屬豫州。

商為桃林。

周屬虢國。

春秋屬晉。

戰(zhàn)國屬韓。

秦屬三川郡(今洛陽)。

漢元鼎三年(前113)置弘農(nóng)縣。

東漢靈帝改恒農(nóng)縣。

西晉復(fù)弘農(nóng)縣。

北周于湖城北置閿鄉(xiāng)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析閿鄉(xiāng)縣置桃林縣,屬陜州。

大業(yè)二年(606)屬豫州。

唐天寶元年(742)改桃林縣為靈寶縣。

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省朱陽、虢略2縣入靈寶縣,屬陜州。

明、清先后屬河南府、陜州。

1913年屬豫西道。

1914年屬河洛道。

1927年直屬省。

1932年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屬陜州專區(qū)。

1952年屬洛陽專區(qū)。

1954年閿鄉(xiāng)縣并入靈寶縣。

1968年屬洛陽地區(qū)。

1986年屬三門峽市。

1993年靈寶撤縣設(shè)市,由三門峽市代管。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