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扶溝縣大新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扶溝縣大新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明代此村東三里有雙陵集,后因此地較為繁華,位置適中、交通方便,故把集市遷移此地,同雙陵集比較大而新,故名大新集。1958年改為兩個村,為新北、新南。
明代此村東三里有雙陵集,后因此地較為繁華,位置適中、交通方便,故把集市遷移此地,同雙陵集比較大而新,故名大新集。1958年改為兩個村,為新北、新南。
原名許家村。因元代進士許鵬舉家樓房高大,故改稱許樓。
南宋高宗年間祝景明、祝景清兄弟二人逃到此地落戶建村故得名。
明代,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扶溝支村、李田。明萬歷年間又從支村、李田分居此地落戶建村,周圍低洼,稱洼劉。
明洪武年間,劉方宇率老幼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明代劉片烈在京城招為郡馬,后郡馬謀反被告發(fā),禍及九族,劉姓大部分逃住確山。劉東宇、劉西宇兄弟二人逃到扶溝大新洼劉避難,后又回此地建村,以先祖名為村名,故名劉方宇。
劉姓于清乾隆年間從太康常營遷來,在白衣閣寺后居住建村,故名寺后劉,賈、曹姓都是住親戚家落戶。
瓦屋村從前是個土寨,張姓先祖于明代末年從山東省遷來,比周圍各村富裕,建樓房瓦屋較多,非常壯觀,故名瓦屋。
姜氏先祖于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至山東,又遷至扶溝、太康一帶,姜溫帶領(lǐng)一支到此建村落戶。其后代又分局發(fā)展了十多個村莊,以此村最早,故稱姜老村。
明萬歷年間,姜氏先祖“溫爺”有三子,長子分居到扶溝大新集,二子留居姜老和小莊,三子姜尚衣分居到此。清時修有土寨,稱“寨上”。民國年間寨毀,姜紹業(yè)是“姜尚衣”的諧音轉(zhuǎn)變因故得名。
陳姓于明洪武年間由安徽鳳陽府五河縣兌河口遷瓦子集合又遷此建村,因村后有觀音廟堂故名。
原名姜路莊。因姜姓,路姓在此建莊得名。后路氏漸無,姜姓明末從大新姜老分居此地。因姜莊居東,郭莊居西,緊緊相連,僅一路之隔,總稱姜郭莊。
劉姓先祖于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因村臨古蔡河,全村皆劉姓,故名河沿劉。
據(jù)清《乾隆續(xù)通志》載:大扶城在縣東20里。柏子村即大扶城遺址。唐初農(nóng)民義軍將領(lǐng)王百黨葬此,因有荒冢和殘崗,取名百黨崗。
張姓是清代中葉從扶溝縣西五里店遷來,住王集姥姥家,后建莊立業(yè),因此地有條黃土崗崗上有座大寺院,張姓在崗西建莊故名寺崗。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