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香格里拉市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歷史沿革

香格里拉市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歷史沿革

唐貞觀八年(634年),吐蕃南下,占領滇西北地區(qū),在其宗設神川都督府,并在獨克宗駐扎一個千戶,為鐵橋東城,屬鐵橋十六城之一。

明永樂四年(1406年),麗江土府派人前來招徠,設鎮(zhèn)道安撫司,隸云南都司。

弘治六年(1493年),麗江木氏土司占領大當香各寨。

十二年(1499年),建立香格瓦寨,派木瓜駐守建塘,統領軍政大權。

清康熙六年(1667年),蒙古和碩特部占領中甸,麗江木氏土司勢力退出中甸,西藏達賴喇嘛派宗官管理中甸,駐建塘獨克宗。

四十九(1710年),由文武兩個迪巴管理全縣,全縣分屬五境。

雍正二年(1724年),中甸劃歸云南。

民國二年(1913年),中甸廳改縣,大中甸改為第一區(qū),仍襲舊制。

1950年,中甸和平解放,設大中甸區(qū)。

1958年,成立高峰公社。

1962年,改為中甸區(qū)。

1967年,撤銷區(qū)建制,恢復公社。

1995年12月13日,大中甸鄉(xiāng)、中心鎮(zhèn)合并為建塘鎮(zhèn)。

明永樂四年(1406年),設揚塘安擾司,隸云南都司。

弘治和平村九年(1496年)麗江木氏土司占領中甸。

嘉靖八年(1529年),在聯合貢下建木氏土司王宮,并派木瓜分駐其地,統領軍政大權。

清康熙六年(1667年),被蒙古和碩特部占領,麗江木氏土司勢力退出中甸。

四十八年(1709年),中甸自行管理。

四十九年(1710年),中甸劃分為五境,其地屬小中甸境。

雍正二年(1724年),中甸劃歸云南。

民國二年(1913年),廳改縣,小中甸改為第二區(qū)。

1950年5月,建小中甸區(qū)。

1958年末,建高原公社。

1962年,調整后仍為區(qū)。

1967年,恢復公社。

1984年,恢復區(qū)建制,大隊改鄉(xiāng)。

1988年,區(qū)改鄉(xiāng),改小中甸鄉(xiāng),鄉(xiāng)改行政村。

2001年,行政村改村民委員會。

2002年7月16日,小中甸鄉(xiāng)改小中甸鎮(zhèn)。

1958年,劃出金江區(qū)東坡、松鶴(屬金江區(qū)三壩鄉(xiāng))、長勝、水勝、橋頭5鄉(xiāng),小中甸土官、金星2鄉(xiāng)合并虎跳江公社。

1962年,改虎跳江區(qū),金江區(qū)新仁、里仁劃歸虎跳江區(qū)。

1984年,公社改區(qū),大隊改鄉(xiāng)。

1988年,撤區(qū)建鎮(zhèn),改虎跳峽鎮(zhèn)。

1995年12月28日,新仁、里仁移交迪慶民族經濟開發(fā)區(qū)代管。

2001年,行政村改村民委員會。

1996年1月1日,新仁、禮仁2行政村交由開發(fā)區(qū)管委會。

2002年,中甸縣更名香格里拉縣,虎跳峽鎮(zhèn)屬香格里拉縣。

漢至隋為白狼國(部落國)結當部落屬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設姚州都督府羈糜十三州,在其宗地方設羈糜州神州,沿江均屬神州。

唐頁觀八年(634年),吐蕃南下,在其宗設神川都督府,沿江一帶為納西族所居,設姜宗管轄其地。

宋為摩些大酋所據,號花馬國。

元屬麗江軍民府巨津州。

明為麗江木氏土司占領,派木瓜統領軍政大權。

清初逐木氏土司勢力出境。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中甸自行管理后,統歸中甸管理。

民國二年(1913年),廳改縣,江邊境改為第三區(qū)。

1949年,中共滇西北工委在金江設立中共金江特區(qū)工作委員會。

1950年1月,金江解放,建立金江特區(qū);5月,中甸解放,仍設區(qū)。

1958年底,建立金江公社。

1960年,縮小公社體制,恢復金江區(qū)。

1962年,撤銷小公社,恢復區(qū)、鄉(xiāng)建制。

1973年,劃出士旺、福格、良美、木高4鄉(xiāng),成立上江公社。

1983年,改為金江區(qū),所轄大隊改鄉(xiāng)。

1988年,區(qū)改鄉(xiāng),鄉(xiāng)改行政村。

2001年,行政村改村民委員會。

2002年8月20日,金江鄉(xiāng)改金江鎮(zhèn)。

唐,屬吐蕃神川都督府。

宋,屬磨些酋長地。

元,屬巨津州。

明嘉靖至萬歷年間,屬麗江土知府。

清雍正年(1724年)后,屬江邊境。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后屬中甸縣第三區(qū)。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后,屬金江區(qū)。

1973年前,屬金江公社。

1973年,析金江公社士旺、福格、良美、木高4大隊置上江公社1984年,改上江區(qū),所轄大隊改鄉(xiāng)。

1988年,區(qū)改鄉(xiāng)。

元代屬麗江軍民府寶山州。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為麗江木氏土司占領,派木瓜統領軍政大權。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甸自行管理后,上齊臘馬尼嘎閣、下齊三壩洛吉河統歸江邊境神翁管理。

1913年,廳改縣,改江邊境神翁為江邊境千總,三壩仍屬江邊千總,設把總一名管理。

1938年,推行保甲制,江邊境改為第三區(qū),三壩為第四鄉(xiāng)。

1950年5月,初設三壩辦事處。

1950年6月,設三壩鄉(xiāng)。

1958年,成立三壩公社。

1962年,改三壩區(qū)。

1968年,成立三壩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7年,劃出洛吉和安南九龍與大中甸尼汝合并建立洛吉公社。

1984年,改為三壩區(qū)。

1988年,改三壩鄉(xiāng),鄉(xiāng)改行政村。

1989年,改三壩納西族鄉(xiāng)。

明水樂四年(1406年),曾在洛吉中村設立。

革甸長官司(今洛吉中村藏語稱“革頂”),屬水寧府。

清康熙六年(1667年),木氏土司勢力被逐出迪慶,蒙古和碩特部揮軍占據中甸,將中甸全境分為五境。

雍正五年(1727年)中甸全境充5個境土千總,分41個舒卡,洛吉歸屬江邊境土千總管理。

1913年5月,廳改縣,縣屬五境改為五區(qū),洛吉、九龍、尼汝分別劃歸屬第一區(qū)、第三區(qū)。

1950年5月10日,建立基層人民政權。

1957年,洛吉屬三壩區(qū)、大中甸。

1977年,成立洛吉公社。

1984年,改洛吉區(qū)。

1988年,改洛吉鄉(xiāng)。

漢至隋為白狼國結當部落屬地。

唐吐蕃南,在其宗設神川都督府,在尼西設龍巴宗,屬鐵橋十六城之一。

宋為吐蕃邊軍首領割據。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劃歸宣政院,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朵甘思宣慰司奔不兒亦思剛達魯花赤,設尼象千戶。

明成化六年(1470年),麗江木氏土司得勝你那為習下接具加瓦寨、相必瓦賽、刺木瓦寨、刺何場寨(具加瓦寨即尼西江東居加,史上屬你那力習,以上其他地名均在今德欽拖頂境內),尼西被木氏土司占領,派木瓜神翁管理,宗卡以下各村委派唄色(村長)管理,實行軍政合一的統治。

清康熙六年(1667年),蒙古和碩特部占領建塘,西藏達賴喇嘛派宗官管理。

四十八年(1709年),中甸自行管理后。

四十九年設為尼西境。

民國改縣,尼西改為第四區(qū);民國二十八年你(1940年),改為宜旺鄉(xiāng),轄格咱、東旺、尼西。

1950年7月,設立尼西區(qū)。

1958年末,建立紅旗公社。

1962年,調整后改區(qū)。

1968年,成立尼西公社。

1984年,改革政社合一體制,改區(qū),原大隊改鄉(xiāng)。

1988年,區(qū)改鄉(xiāng),鄉(xiāng)改行政村。

2000年,行政村改村民委員會。

古屬巴塘,稱為巴域。

漢至隋屬白狼國用當部落。

唐代吐蕃南下,占領滇西北地區(qū),在其宗設神川都督府,格咱為拉咱宗,為鐵橋十六城之一。

宋為吐大小邊軍首領所割據。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為麗江木氏土司占領,委派木瓜統管地方軍政大權。

清康熙六年(667年),為蒙古和碩特部占領。

四十九年(1710年),中甸自行管理后設格咱境。

民國中甸改縣后,格咱境改為第五區(qū)。

民國二十八年(1940年),改為宣旺鄉(xiāng),轄格咱、東旺、尼西。

1950年7月,設立格咱區(qū)。

1959年初,建立格咱公社1962年復改區(qū)。

1968年,復稱格咱公社。

1984年,改區(qū),原大隊改鄉(xiāng)。

1988年,區(qū)改鄉(xiāng),鄉(xiāng)改行政村。

2001年,行政村改村民委員會。

古屬巴塘,稱為巴域。

漢至隋屬白狼國用當部落。

唐代吐蓍南下,占領滇西北地區(qū),在其宗設神川都督府,設置鐵橋十六城,格咱為拉咱宗,東旺屬拉咱宗管轄。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麗江木氏土司占領,委派地方頭目擔任唄色(村官)管理地方。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設格咱神翁管理,東旺設1名得本管理。

民國中甸改縣后,格咱列為第五區(qū)。

民國二十七年(1939年),推行保甲制,格咱、東旺、尼西合并為宜旺鄉(xiāng)。

1950年8月,設立東旺辦事處。

1958年底,設東旺區(qū)。

1959年初,建立東旺公社。

1962年,復改區(qū)。

1968年,復稱東旺公社。

1984年,改區(qū),原大隊改鄉(xiāng)。

1988年,區(qū)改鄉(xiāng),鄉(xiāng)改行政村。

2001年,行政村改為村民委員會。

漢至隋為白狼國結當部落屬地。

唐吐蕃南下,在維西其宗設神川都督府,五境宗古之地,屬鐵橋十六城之一。

宋為摩些大酋屬地。

元為麗江軍民府巨津州轄地。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被麗江木氏土司派兵占領,委派地方土頭擔任村官管理。

清屬維西五大股之其喇股,稱江外五境,即五個伙頭所管之地。

清末屬其宗鄉(xiāng)。

民國時期,維西設8區(qū),五境屬第四區(qū)第三鄉(xiāng)(春獨)、第五鄉(xiāng)(澤通)、第六鄉(xiāng)(倉覺)。

民國二十七年(1939年),編組保甲,五境屬宗普鄉(xiāng)。

1949年5月,維西解放,行政體制仍沿舊制未交。

1950年5月,屬宗普鄉(xiāng)。

1957年,塔城為第五區(qū)。

1958年8月,建臘普公社,鄉(xiāng)改管理區(qū)。

1961年,管理區(qū)改大隊,并劃歸中甸縣。

1968年,成立五境公社。

1984年,公社改區(qū),原大隊改鄉(xiāng)。

1988年,區(qū)改鄉(xiāng),鄉(xiāng)改行政村。

2001年,行政村改村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