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那樓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那樓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那naz”即田,“樓laeuz”指我們。那樓,壯語Nazlaeuz,即我們的田。[詳細]
1912年建村,依山名謂錦雷,“錦雷”為壯語音,譯寫為“鎮(zhèn)龍”。[詳細]
清順治元年(1644)有幾個不同姓氏的先民從廣東南海縣白沙村到此建村,取名團睦村,即團結(jié)和睦之意,后方言諧音簡寫成屯六。[詳細]
清康熙二年(1663)有先民從欽州大垌遷此定居,建村于潭邊,地形似石墩,因“潭”“壇”同音,故名。[詳細]
“壇”指水塘,“洞”指山洞。因村中有個潭,山洞自然出水,故名潭洞。后改為壇垌。[詳細]
那文原名那民,那即田,民即他。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建村,村民分田時指定某塊田地歸他所有,故名那民,“民”“文”方言諧音,后改為那文。[詳細]
原名那牛,南宋端平二年(1235)建村時有一頭無主白牛來到此地,為顯貴的征兆,故名那牛!芭!薄邦^”方言諧音,后改為那頭!澳莕az”壯語即田地,“頭gyaeuj”指頭。[詳細]
“那”即田,“盆”至盆。因村里有池塘,四面環(huán)山,形似盆狀,故名。[詳細]
為紀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中山村。[詳細]
屯了,壯語Mbanjgwnz,“屯mbanj”即村,“了gwnz”即上面。意為村處坡上面。[詳細]
“那”即田,“旺”指旺盛,即旺地。傳清順治元年(1644)麻、韋、孫三姓人遷至榃朋嶺建村,村人認為此地是人畜興旺之地,故名。[詳細]
因境內(nèi)有那務山得名!澳莕az”即田,“務vu”即霧。[詳細]
因有三條小溪匯于駐地而得名。[詳細]
那利,壯語,“那”指田,“利”指畬地。傳明天啟七年(1627)屯了村人遷河邊畬地建村,故名。[詳細]
原名板降,傳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由蒲廟鎮(zhèn)新安板良村人遷建,后人以村前河流浪涌而改名為“河浪”。[詳細]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