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柴村街道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柴村街道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據(jù)康熙(1662-1722)年間《移建龍?zhí)鞆R碑記》記載:明朝以前名西流村,村址在汾河西岸古家岔。清康熙十年(1671)因汾水將村莊淹沒,汾河改道,河床西移,遂隨河道西遷于崛圍山下建村,大部河地留在汾河?xùn)|岸,隔河耕種。為取永遠(yuǎn)留住之意,改名西留。清嘉(1796-1722)年間,村中有一張姓于村南0.5公里處建村,亦名留村,故將西留改為大留(清道光《陽曲縣志》仍載名西留)以示區(qū)別。
村名得之于鮮卑大姓呼延氏。北魏時東魏丞相高歡遷鮮卑六部于太原郡環(huán)周,呼延氏居此故名。村中仍留有呼延溝和原為呼延氏宅院的“呼延圪洞”的老地名。呼延村現(xiàn)名始于宋代。又相傳,此地為北宋名將呼延贊的養(yǎng)馬場,村建于呼延氏宅院的地址,人們崇拜英雄呼延贊,故名。
相傳很早以前,河?xùn)|張村有張姓兄弟四人,其中兩人遷居于此,建村后取名西張村。
相傳原為北宋楊家將的莊子,村西有楊姓古墓,故名。
相傳清咸年五年(1856),三給村名曹萬年在此居住,后來遷來者漸多,聚居成村。村臨小河,河水自石山流出,故名。
地處南北兩山對峙的山凹中,抬頭即見高山,故名。
村民河岸,汾河自南流來,至此折流向東,隔河西山坡上有玲瓏小塔一座,村民因塔而取名。
因位于馬頭水村而又新成立的,故名。
由6個村民委員會合并,故名。
因位于多福寺附近,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