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diǎn)推薦 > 柴崗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柴崗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明末清初,柴氏先祖由靳崗李遷此崗上建村,故名柴崗。
東、西營合稱太康營,又稱東太康營和西太康營。在清代此地有太康縣土地0.33平方千米,為耕種交糧之便,在此建東西兩個村,故得名東營、西營。民國年間初,土地屬扶溝,但村名仍沿用太康營簡稱東營。
西營又稱西太康營,在清代此地有太康縣土地0.33平方千米,為方便收種,建立了兩個營,此營位于西,故得名西營。
明初梅姓遷此屈崗北頭建村,稱梅家。清代,梅姓在后溝上修一座橋,改稱梅橋。
元明時期名屈崗。清初張姓3戶在崗北頭落戶,因僅3戶,故名小張。
明洪武年間張姓由山西洪洞遷此,因只有一家,人稱張家。清乾隆年間,張姓興旺,人口日增,有一叫張余的人見支亭寺集會秩序混亂,就動員客商到張家經(jīng)商交流物資,從此群眾稱張余家集,簡稱張余集。
張姓清康熙年間遷此定居,村莊建在兩冢之間坡地上,故名。
宋代之前叫屈崗,因村東南角有屈丞相墓,北宋時期在此洧水(今名大浪溝)河灣上建塔,故改名塔灣。
北齊退隱官員張思伯隱居于此,在崗上修一涼亭,遍植芝蘭花草,定名“芝亭”。后建寺院,取名“芝亭寺”,后改為支亭寺。
村南200米處有古剎支亭寺,北魏大齊年間所建。明洪武年間,山西洪洞縣移民遷來,形成胡家、左家、葛家、李家等居民點(diǎn),至清末遂形成一個村莊。因在寺后,故名寺后。
袁姓明洪武年間移民于此,村建于南北大路口,故得名袁路口。明中期袁姓興旺,村中建有大片樓房,改稱袁樓。
朱姓于明洪武九年(1376)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崗建村,當(dāng)時稱朱家,因原大狼溝北岸有一朱家村,為區(qū)分清二村,居溝北的稱“河北朱”,居溝南的稱“河南朱”。明代中期朱氏先祖朱錫嘉改朱崗。1993年改為北朱崗村。
明洪武年間翟姓由山西洪洞遷此建村,明中期在村中南北大街建兩個樓院,當(dāng)時人們稱翟家大院,又稱翟樓得名。
北齊時退休官員張恩伯查看水情船翻淹死,后水退,其尸體露出土臺上,故得名露尸臺。后演變成路寺臺。
李氏原籍山西洪洞縣,明洪武年間,一世祖李含春率四子遷扶溝汴崗,咸豐年間,李氏兄弟二人由汴崗遷此定居,此時兄弟二人以編織麻鞋衛(wèi)生,故稱麻鞋李,兄居前村,弟居后村,故又稱前麻鞋李和后麻鞋李,簡稱后李。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