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大通縣青林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大通縣青林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此村很早以前是少數(shù)民族游牧區(qū),明朝中葉有甘肅等地回族遷來居住,清朝光緒二十一年回族遷往塔爾、良教一帶。后又有劉氏、唐氏等姓從寶庫鄉(xiāng)祁漢溝遷來居住,因村處在陽山根之上部,故名上陽山村。
此地很早以前為少數(shù)民族游牧區(qū),明朝中葉,有甘肅等地回族遷居于此,清朝光緒二十一年,回族遷往塔爾、良教一帶居住,賀氏從青山賀家莊遷此居住,因村居上陽山之下,故名。
明朝中葉,此地有回、蒙、藏族居住,清朝光緒年間(1875至1908)回族遷往塔爾、良教等地,又從青山遷來劉、權(quán)二姓在此居住,因耕種剛開辟的生荒地故名。
“毛合”系蒙古語,短山溝之意。本村因有個短溝而得名。
“臥馬”系藏語,叫俄瑪格勒,指牛奶多之意,臥馬是藏語諧音變渡而來,故名。
此村很早以前是少數(shù)民居游牧區(qū),明朝中葉,有回族、蒙族等居住,清光緒年間,回族遷走,又有漢族李氏從城關(guān)遷來居住。由于居住在寬多洛溝和毛合灣溝的中間,故取名中莊。1985年地名普查時因重名,根據(jù)《(85)大政字第290號》文,將中莊村以地形更名為中莊溝村民委員會。
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此地很早以前遍地是黑刺林,是少數(shù)民族游牧區(qū)。據(jù)《劉氏家譜》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劉民從會寧路爾原迂此地居住,故名。
清朝順治年間,是蒙古族、藏族牧民的游牧區(qū),民國二十一年李氏從城關(guān)遷此,開荒耕種,逐步發(fā)展成村莊!懊薷窭铡毕得晒耪Z,意為野蔥。此地多生長野蔥而得名。
此地原是少數(shù)民族游牧區(qū),民國13年(1924)從青山賀家莊遷來李姓、劉姓居住,因居住在全家灣與雪里合中間的埡豁分界處,故名白土埡豁,簡稱白土。
劉氏在清朝乾隆年間從會寧潞爾原遷至多林劉家山,公元1925年又遷住于此。因村建在多河柳的灘地,而得名柳林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