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內(nèi)江市 > 市中區(qū)旅游

內(nèi)江王家祠堂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內(nèi)江王家祠堂
內(nèi)江王家祠堂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內(nèi)江王家祠堂建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積990平方米,由山門、正廳、戲臺、左右廳、東西廂房、青石院壩組成。

四川內(nèi)江王家祠堂山門為六柱五間四滴水式門罩建筑,上 書“王氏祠”;正廳為磚木結構硬山式屋頂、抬梁式結構,廳前為五級階梯式踏道;正廳屋頂脊飾為兩條直徑約0.3米粗、相向對峙的龍,雙龍之間是一座用青石雕刻、高約2米的六角形寶塔,塔座為蓮花,塔身雕龍刻鳳,造型精巧。戲臺為斗拱木結構,雀替、臺沿上有大量鏤空或深浮雕人物、龍獸、花飾等圖案。四川內(nèi)江王家祠堂其飛檐、脊飾、封火墻、石刻、木雕、塑像保存完好,代表了清朝中期精湛的建筑藝術水平。

古韻盎然的山門為六柱五間四滴水式門罩建筑,門罩寬8米,高約8米,最上層飛檐翹角的頂以及整個正面均為青石雕刻而成。正中石刻楷書“王氏祠”,左右為石刻對聯(lián),上聯(lián)“顧予蒸嘗春秋匪懈”,下聯(lián)“綏我眉壽福祿來崇” ,中為橫聯(lián)“奉先思孝”。大門寬1.6米,高2.4米,門楣上方為精美的深浮雕花紋石刻,下方倒懸一對乖巧的石獅,造型獨特,令人稱奇。大門左右分別立有兩座抱鼓,鼓上石獅已毀。立柱間石碑上記載有“王氏修祠堂序”、“王氏宗祠落成五言長律二十四韻得王字”。走近這座建筑精美的祠堂,無不被它氣勢非凡的牌坊式山門石門罩所震

山門后是戲臺,戲臺為木結構,硬山式屋頂,抬梁式梁架,面闊9.2米,通高9米,進深6米,面朝正廳,寶頂上屋角高挑,輕盈飛揚,樓臺底離地面2.2米左右,厚度為0.6米,長度約0.8米的木制臺沿,斗拱、雀替、斜撐等布滿雕刻的人物、龍獸、花飾等,圖案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龍獸活靈活顯,花飾含苞欲放,處處展示著古人精湛的工藝。

步入戲臺后是 200余平方米的青石院壩。站在院壩翹首眺望,四周古樸典雅的正廳、廂房、戲臺,祠堂當年的興旺和輝煌仍隱隱可見。穿越院壩便是古色古香的正廳了,正廳為磚木結構,硬山式屋頂,抬梁式梁架,階梯式踏道五級。正廳屋脊飾為兩條相向對峙的龍,兩條龍之間是一座用青花瓷鑲嵌高2米的六角形寶塔,其座形似蓮花,造型精巧。正廳風火墻翼角飛翹、飄逸,雄偉壯觀。左右?guī)?0間,面闊40米,進深5米,廂房脊飾浮雕灰塑一老者、一金童一玉女,老者面目慈祥,寬衣束帶,金童機靈,玉女靈巧。無不寄托著王氏后人對家族人丁興旺、長壽安康的美好愿望。

四川內(nèi)江王家祠堂戲臺后墻有一段石刻文字記載:民國11年(1922年),戲臺進行了升高重建。解放前夕,祠堂里辦有私塾,也有川劇演出。解放后,祠堂成為柏龍鄉(xiāng)鄉(xiāng)公所辦公地點,1952年改為“柏龍小學”!拔母铩背跗冢迕駷榱吮Wo祠堂,用泥漿和石灰膏對山門上的石刻進行填充,但后因一個派性組織住在里面,導致部分木雕損毀。1997年學校關閉后,鎮(zhèn)政府制定了相關保護措施。祠堂因建筑、石刻、木雕、塑像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于2007年6月成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初,上級主管部門對祠堂的部分建筑進行了維修。


>>張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