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永飛仔
陜北不僅是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文化概念,鑲嵌于陜北文化富集地的綏德,在縣城中心位置修建了文化廣場,展示綏德文化之渾厚底蘊和蓬勃朝氣。
矗立于廣場中心以石雕匠人為主體的勞動人民群聚雕像,被著名畫家、黃土畫派創(chuàng)始人劉文西命名為基石,并親筆題寫立碑。此“基石”二字恰好精準無誤地道出了勞動人民是江山社稷的根基;道出了勞動人民是綏德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主體;道出了石雕文化是綏德民間文化的根脈。此作品將劉文西畫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抽離,經(jīng)過清華大學美術系的再創(chuàng)作,第一次把劉文西的黃土畫變?yōu)榈袼茏髌,這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全國罕見,在陜西僅有。此雕塑生動刻畫了綏德農民的具體形象,背石頭的、打石頭的、出面子的石頭匠人,背谷穗的農家婦女等栩栩如生,細細打量,他們正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勤勞的、智慧的、負重的、不屈的、樂觀的勞動人民。父輩們赤腳踏地,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命艱辛艱難,皮膚黝黑,皺紋爬上額頭,但他們從容淡定,平靜安心,悠然自得。雕像中有幾個孩子,孩子的出場勾勒成一幅活靈活現(xiàn)的陜北生活場景圖,亦暗示著石雕文化,陜北文化,生生不息,朝氣蓬勃。此組群聚雕像更是整個文化廣場的靈魂作品,亦提升了整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廣場的外側,間隔立有7塊標語展示牌,中國紅套色,分外顯眼。每塊展示牌的正面和背面各有一條標語,14條標語從政治高度、文化深度、歷史厚度詮釋人文綏德的深邃內涵,標語中同時含有規(guī)勸類箴言。簡單的話語,引人深思,促人前進。
高屋建瓴的政治引導!盀樘斓亓⑿模瑸槊裆⒚北彼沃韺W家、關學領袖張載為后世留下“為天地立心,為民生立命”這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天地即天下,包括自然界、人和人類社會,立心也就是立天理,民生指民眾,命即民眾的命運,為民生立命便是為民眾選擇正確的命運方向,確立生命的意義。把哲學與政治實踐結合起來,穿越綿長亙古,一路充實一路嚴謹,引導綏德人民走出燦爛前程。綏德縣委縣政府更是將此作為自身的從政座右銘,把老百姓當作天,把老百姓當作地,把老百姓的事情看得重要到勝過天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員干部的作風建設提出斬釘截鐵的要求,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明確務實的工作作風,不能蜻蜓點水,浮光掠影,要行“踏石”之舉、要務“抓鐵”之實、要增“留印”之智、要見“有痕”之效。告勉綏德的黨員干部要身體力行,讓“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不僅成為“規(guī)定動作”,而且成為一種“工作常態(tài)”;“中國夢•綏德夢•我的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響徹中華大地,亦縈繞于每個中國人的心間,并將其作為奮斗的目標。綏德人民將自己的夢想和國家的夢想相融合,如是溪流匯入大海,凝聚中國力量,同心共筑幸福夢想。
異彩紛呈的文化特產(chǎn)!爸袊遴l(xiāng):石雕、民歌、嗩吶、秧歌、剪紙”依托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2009年以來,綏德相繼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秧歌之鄉(xiāng)”“嗩吶之鄉(xiāng)”“民歌之鄉(xiāng)”“石雕之鄉(xiāng)”和“剪紙之鄉(xiāng)”,成為全國唯一擁有五項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稱號的文化縣。地域猶似生命,文化便如這個生命的品質和性情,綏德的石雕文化就是一條體魄硬朗、品性敦厚,心志堅韌、底氣旺盛,后勁充足,終究會將苦日子過得殷實的漢子。過去的陜北十年九旱,綏德民歌始終是苦難生活的調味品,人們把心酸苦澀咽肚里,把自信樂觀唱嘴邊,用山曲去消除愁腸,寄小調來緩解悲傷。那苦中帶樂的腔,唱中帶哭的調,酸中帶甜的詞,豪中帶野的味,把綏德兒女的豁達、直率、質樸、粗獷和熱情全都表達了出來。綏德嗩吶高吭嘹亮,粗獷深沉乃至吼天撼地的樂聲,與陜北人獨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有著心靈的共鳴,嗩吶音樂與綏德人的生活、生命相融合,一曲曲嗩吶聲是綏德人對宇宙的認識、人生的感悟的一種凝聚與升華,是平民百姓或喜或怒或樂或悲或憂的表白。陜北是苦焦的,但從來不缺乏浪漫,綏德秧歌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宣泄情感的優(yōu)美形式,群舞群蹈似彩龍歡騰,又如金蛇狂舞,將綏德人自信、樂觀、豪邁的精氣神抖擻綻放。綏德剪紙是千百年來鮮活在黃土高坡上傳統(tǒng)藝術的一朵奇葩,是歷史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內容豐富、造型奇巧、寓意深刻,將綏德文化的深厚內涵寄情薄紙,謳歌生命。文化廣場作為展示綏德文化的一個窗口,首次將五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以“中國五鄉(xiāng)”的表述響亮提出,站在更高的視角,來詮釋綏德文化、展示綏德文化、弘揚綏德文化。
輝煌燦爛的歷史文明!扒貪h名邦,蘄王故里”綏德具有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守護中原的邊關要塞。秦時置上郡,始皇曾派扶蘇、蒙恬率數(shù)萬大軍駐守,如今扶蘇蒙恬的忠骨仍遺留綏德,墓冢被往來的虔誠之士謁拜。漢武帝時期,飛將軍李廣駐扎于綏德抗擊匈奴,綏德境內至今留有李廣寨遺址。昭君出塞、文姬歸漢、漢武帝巡邊都曾路過綏德,康熙皇帝出巡北方途經(jīng)綏德時御題“秦漢名邦”。在綏出土了大量的漢畫像石,其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漢時陜北的衣食住行生活場景,傳神雕刻了漢人風骨。如今已修建竣工的綏德漢畫像石館,氣魄雄偉,古意悠然,為保護漢畫像石,弘揚漢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南宋名將韓世忠出生于綏德,忠勇無畏,一生-,叱咤疆場,為保衛(wèi)南宋的半壁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又俠骨柔情,愛兵如子,頂天立地,是綏德漢的杰出代表。綏德是一座歷史厚重的城市,綏德是一座人文薈萃的城市;“天下名州,人文綏德”清道光二十八年,綏德知州江士松手書“天下名州”四個大字,摩刻于綏德古城原西門洞外的石壁上。天下名州作為綏德的美譽名滿神州大地;“紅色沃土,革命搖籃”綏德是一塊紅色的土地,綏德孕育培養(yǎng)了無數(shù)革命英雄。在李子洲等人的倡議下,陜西省第四師范學校成立,后更名為綏德師范,李子洲還在這里建立了陜北的第一個中共黨團組織,綏德漢李子洲因此被毛主席稱為“陜北共產(chǎn)黨的奠基人”。綏德師范作為西北革命的策源地,陜北革命的活動中心,為陜北革命根據(jù)地的建立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組織、軍事和群眾基礎,同時培養(yǎng)了一大批共和國黨政軍干部?箲(zhàn)爆發(fā)后,中央軍委在綏德設立警備區(qū)司令部,抗擊了日寇西渡黃河,保衛(wèi)了延安。抗戰(zhàn)時期,抗日軍政大學搬遷至綏德達三年之久。解放戰(zhàn)爭時期,綏德作為延安的總后方,為延安革命根據(jù)地和中國革命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頂天立地綏德漢”韓世忠、李子洲等鐵骨錚錚綏德漢,個人魅力突顯著綏德地域個性,張揚著綏德人文內涵。
諄諄告勉的行為規(guī)范。“上善若水,大愛綏德”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綏德厚重黃土地的包容哺育之大愛,恰如流水,滋潤萬物;“以德為本,和諧綏德”綏德因“綏民以德”而得名,德即為人為政之根本,綏德的領導干部引導民眾百姓以注重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為做人做事之原則,創(chuàng)建出互相合作、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和諧綏德,政通人和,綏德之百業(yè)俱興。“同頂一片藍天,共護一方水土”民眾的幸福,必須有環(huán)境保護首當其沖的保駕護航。綏德之清澈藍天,青山碧水是綏德人民賴以生存生活的舒適空間,保護與守護是口號,更是行動;“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詩中的節(jié)儉警語,提醒著物質不斷豐裕的今天,我們更不能拋棄中華民族的節(jié)儉美德,節(jié)儉該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好心,做好事,當好人”、“文化綏德,幸福家園”綏德人民有著約定俗成的生存哲學,存好心,做好事,當好人是世世代代綏德人民集體智慧的提煉,為文化綏德注入鮮活生命力,愛之無處不在,綏德就是幸福家園。
這些標語,聽起來可親,讀起來可敬,上通天理,下達人文。無不彰顯著綏德形象、綏德氣度、綏德精神。
廣場落成之初,恰逢國慶佳節(jié),文化廣場舉辦了盛大的民間文化藝術展,以“文化綏德,幸福家園”為主題,展出書法、攝影、美術、石雕、泥塑、剪紙、刺繡、木雕近千件作品,所有作品皆為綏德本地藝術家的心血。書法作品龍蛇飛動、骨力筋勁,令人嘆為觀止。攝影作品捕捉了綏德人民的生活百態(tài),盡現(xiàn)了綏德民俗風情,留住了塞上古城最美的瞬間。石雕作品技藝精巧、風格各異,按照陜北九曲燈場的陣型排列部署,匠心獨具。泥塑作品形態(tài)可掬,惟妙惟肖。剪紙作品線條冼練夸張,美感顯明,頗有神韻;美術作品中有意境深遠的國畫,色彩豐富的油畫,且有傳神寫意的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傳統(tǒng)手工刺繡針腳細密、色彩淡雅、繡品精細而大氣。木雕作品栩栩如生,渾然天成。此次活動,歷時之長,展品之豐富,讓綏德本地及外來民眾享受了別開生面的本土文化盛宴。這樣的活動,相信文化廣場將會經(jīng)常舉行,為弘揚綏德文化不斷地獻新功。
文化廣場所呈現(xiàn)的文化質感,亦或只是綏德文化的冰山一角,賞之鑒之只如管中窺豹,僅可領略一二,但重要的是,文化廣場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頭,我們順著手指頭指出的方向,可以看到大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