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古城蘇州人民路(舊名馬龍街)穿心街三號。北鄰著名的怡園,東有雙塔,南有滄浪亭,處于鬧市僻靜處,頗有鬧中取靜,靜中取禪的意境。報國寺內現(xiàn)設有蘇州佛教博物館、蘇州弘化社、蘇州佛博弘化藝術院、蘇州弘化社義診所等佛教文化、慈善機構。
報國寺始建于宋代咸淳年間,原在文廟西,名“報國禪院”。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由湖道肅政廉訪使捐贈重建,普照任住持,一時禪風甚盛。
明初禪院錄開元寺,景泰天順年間僧志學請於朝廷改院為寺,遂成叢林。成化年間住侍成釗大擴規(guī)模,殿宇、客寮、齋堂、庫房等計有數(shù)百間,占地四十七畝,成為巨剎。
嘉靖萬歷年間東南擾亂,佛法逐衰,報國寺亦漸頹廢。萬歷末僧慧如苦行重興,茂林繼之,以慈悲心接物利人,以智慧力敷教弘化,專持阿彌陀佛名號,受法三千余人,受戒萬余人,飯僧數(shù)十萬人,是為報國寺最盛時期。清咸豐后,佛教復衰,至光緒末,僧楚泉見寺日趨衰敗,發(fā)心重興,特赴京請頒藏經(jīng)。楚泉離寺后江蘇巡撫程德全聽信幕僚謊話,言報國寺有寺無僧,遂將全寺沒收改建植園。楚泉請經(jīng)回蘇,寺已易主,只得借地安藏以待機緣。
民國二年程德全罷官閑居,始研佛學而生信心,深悔當初毀寺之舉,乃於民國十年出資購穿心街原中軍衙署,重建報國寺,但規(guī)模較小,僅四畝有余,延請楚泉住持。楚泉辭世,其徒明道繼任。民國十九年(1930年)二月,迎請高僧印光來寺掩關。印光法師居報國寺后,-利生聲名遠播,皈依者不下百萬,故昔日穿心街上人接不暇,頗具盛況。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印光法師破關而出,至滬說法,懇切開示護國息災,后因妙真老和尚之請,移居靈巖山寺。明道歿后報國寺改作靈巖山寺下院。
1950年后寺廟被醫(yī)院和工廠借用。1958年成為民居。1992年秋市佛協(xié)議請收回,創(chuàng)辦佛教文化事業(yè),得政府支持,歸還房產。市佛協(xié)籌資三百余萬元進行重修。修葺后的報國寺占地1300平方米,有山門、大殿、藏經(jīng)樓、東西廂房、印公關房等主要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寺廟風格,印公關房按原貌復修,藏經(jīng)樓寬敞明亮。大殿為五開間,建筑面積144平方米,氣勢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