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銅陵市 > 樅陽縣旅游

射蛟臺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射蛟臺
射蛟臺為文化旅游景點。

《史記·孝武本紀(jì)》載:“元封五年冬,漢武帝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岳。浮江,自潯陽出樅陽,過彭蠡,祀其名山川。”

《明一統(tǒng)志》載:“射蛟臺在樅陽鎮(zhèn),漢武帝親射蛟即在此處!

潯陽,即今天的九江。這里的盛唐,指盛唐山,即今安慶市內(nèi)的登云坡。盛唐后成為安慶舊稱。東晉詩人郭璞曾登安慶長江邊的盛唐山遠(yuǎn)眺,曰“此地宜城”,這就是“宜城”一稱的由來。盛唐山位于安慶江邊,又稱盛唐灣。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的冬天,漢武帝出駕南巡,他沿江而下,抵達(dá)樅陽時,忽見江水泛濫成災(zāi),波濤洶涌。漢武帝登上樅陽江岸邊達(dá)觀山,他懷疑江中有蛟龍在興風(fēng)作浪,于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頓時風(fēng)平浪止。漢武帝非常興奮,即興《盛唐樅陽之歌》記載此事?上Т嗽娊褚巡淮妗

平常我們在說起漢武帝劉徹的時候,常將“秦皇”與“漢武”相提并論。實際上,漢武帝遠(yuǎn)比秦始皇還要偉大。他文治武功,是第一個奠定中國遼闊疆域的皇帝。他即位后,毅然拋棄了漢王朝施行了近七十年的和親外交,開始向匈奴宣戰(zhàn),持續(xù)對匈奴用兵四十四年。

射蛟臺,一稱射蛟浦。舊時,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上面有兩塊天然痕跡,酷似一雙大腳印,相傳這是當(dāng)年漢武帝彎弓射蛟時留下的足跡。此石后被鄰近某單位建房時所毀。又據(jù)不遠(yuǎn)處的連城湖小缸窯口出水處有一墩,傳為漢武帝射蛟的“落箭墩”。

射蛟臺一直是樅陽歷史一個獨特的人文景觀,歷代文人于此留下了大量詩章。姚鼐的《夜抵樅陽》:輕帆掛與白云來,棹擊中流天倒開。五月江聲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臺。

清順治四年,鐵骨御史左光斗公的女婿、明末清初的著名方文曾筑廬于射蛟臺下。他痛哀國破,浪跡江湖,終身不仕,隱居于江濱古鎮(zhèn)樅陽。他在《初度書懷》一詩中寫道:“流落江湖歲晚回,卜居預(yù)指射蛟臺。獨憐江上鯨波惡,萬古還思漢武才!痹娡庵夂芏,故國之戀和流離人生的種種況味,如江水東流,言之不盡。

另:

射蛟臺亦叫射蛟浦,位于龍口"下腭"。在下腭半山腰,有巨石一方,懸空而立,上大下小,由幾塊亂石頂著,仿佛搖搖欲墜,真是險峻。巨石頂上有3米見方的平面,中間有兩個隱隱約約的足印,長有兩尺,一前一后,相傳是漢武帝留下的足跡。據(jù)說漢代以前,洞庭湖有一巨蛟,常在湖中興風(fēng)作浪,吞食魚蝦,推翻船只,傷害人民。萬民激憤,-。漢武帝聞之,拍案大怒,說:"我替天行道,民之厄即朕之困,豈能容得?"于是派三千禁兵,御駕親征。一路上旌旗蔽日,吼聲震天,來到君山?墒且贿B好幾天,風(fēng)平浪靜。漢武帝異之,他想莫非孤王前來,聲勢浩天,蛟龍害怕不敢出來?于是他密令官兵空船揚帆回都,眾兵將偃旗息鼓埋伏于君山,自己頭戴斗笠,腳穿草鞋,打扮成漁翁模樣巡視湖邊。到中午時分,果然龍口湖水倒灌,湖面巨浪翻騰,天空電閃雷鳴,一條綠眼赤須,金鱗紅爪的蛟龍,擺尾掀浪,昂首望天,尋食人畜。漢武帝跨上巨石,挽弓搭箭,嗖的一聲,正中蛟喉。只聽得一聲狂叫,湖蕩山鳴,蛟龍一頭鉆入水里,帶著一道紅水浮到武帝跟前,首尾三擺,氣盡身亡。頓時滿山伏兵蜂擁而上,把蛟龍拖上岸,三千人馬,吃蛟肉、點蛟油,三天未完。漢武帝命令左右收兵回都。船至岳州城,傾城父老,滿湖漁民,焚香頂禮,高呼萬歲!后人為紀(jì)念漢武帝為民除害的業(yè)績,將此石定名為射蛟臺。


>>巖莊八角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