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天鎮(zhèn)縣旅游

雙成橋

[移動版] [查看地圖]

雙成橋

雙成橋是清朝康熙年間,建筑在大橋村東、西二座橋的總稱,座落在宣化府至大同府的官道上。

這條官道明朝是北防抵御蒙古部落南下的九邊重鎮(zhèn)中大同府、宣化府運送物資、傳遞信息的主要通道,也是明王朝北方游牧部落開展茶馬布匹等邊境貿(mào)易的主要渠道之一。清朝是京城通往北方甚至是俄國的通道之一,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這兩座橋,尤其西橋,由于溝道是從南山而來,溝長洪水大,多有沖毀。毀而筑,筑而再毀再筑。到道光九年(1829年)最后一次建成現(xiàn)在的便行橋和東橋。便行橋長17米,高9.33米,基厚8.3米,上寬6米,跨徑3米。東橋長6.67米。西橋為單孔敞肩石拱橋。橋拱石碹,橋身磚砌,橋面石鋪。西橋橋額有“便行橋”字樣。橋面兩側(cè)有石板欄桿,石桿21對,每根上端雕一個石獅,石欄板上有雕刻花紋,F(xiàn)在的便行橋僅村內(nèi)使用,東橋成為大(同)張(家口)公路橋涵之一。

便行橋和東橋是清道光六年(1826年)動工修建的,是水桶寺村曹弼籌措的銀錢,他為縣廩生,外號曹百萬。修橋前,溝深坡陡,常出車禍,人畜傷亡慘痛。曹的母親因病許愿,立誓修橋祈福。曹于是竭盡全力修橋。整整三年多,花銀子一攬筐也多,修橋初,正是他四十二歲時,所以石欄桿正好21對。每個獅子,都面向橋面的中心石。這塊中心石,還有個傳說。橋修成鋪石面設(shè)計好后,曹弼在上游不遠的溝畔度量好了一塊青石,和石頭地的主家商量,貴賤也不賣。這年發(fā)洪水,把這家地的溝畔沖毀一大截,那塊大青石也被洪水沖到便行橋口,潴留下來。曹弼用尺寸一量,正是那塊青石,人們說:人不幫天幫來!橋修好后,他在大橋購置18畝耕地,蓋一處土房院,專門守護雙成橋。修橋補路是行善積德的善舉,曹弼和他母親受到縣人旌表。光緒十六年(1890年)《天鎮(zhèn)縣志》記載,縣城東街縣衙旁的忠義孝悌祠內(nèi)供奉的十七人中就有曹弼,歲時節(jié)慶,受縣人公祭。

天鎮(zhèn)的古橋有通惠橋、利涉橋、漾墩橋、深溝橋、十里橋等,都已不存。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天鎮(zhèn)縣宣化府至大同府官道


>>谷前堡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