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孜驛站遺址
西漢時代著名外交家張騫曾經(jīng)兩度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進(jìn)而又拓展了中國通往西亞、南亞以及歐洲各國的貿(mào)易往來。隋、唐時代,朝廷為了及時掌握邊疆軍情和傳遞軍令文書,均在“絲綢之路”通道上建立了星羅棋布的驛站,并以“絲綢之路”為主干道,將郵傳驛站路線向西延伸至天山南北各地,唐代著名邊塞詩曾云:“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fā)咸陽,暮及隴山頭”。詩圣杜甫也有詩“郵亭傳急符,來往相追及”講述歷史上交通郵傳事業(yè)的興旺發(fā)達(dá)。
在通往紅其拉甫口岸,西去巴基斯坦的“中巴公路”上就有一處聞名遐邇的漢代驛站,這就是克孜勒蘇自治州阿克陶縣布倫口鄉(xiāng)蓋孜村附近的蓋孜驛站。滾滾滔滔的蓋孜河從帕米爾高原深處濤濤而下,真正是驚濤拍岸,激起千堆雪。一路咆哮,一路奔騰,氣勢極其壯觀。站在蓋孜河谷曲折蜿蜒的公路上隔河相望,可以看到對面山坡上有一片用石塊壘起來的圍墻,占地10余畝。圍墻中央有一座建筑面積約40平方米的石頭房子,具有粗獷的原始美。其高不過3米,屋頂用黑褐色片石覆蓋,昔年鑿石的痕跡歷歷在目。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對蓋孜驛站有這樣一段記載:“蓋孜河畔上的蓋孜大隊(duì),有一連三間石頭房子,已傾圮。從遺址看,當(dāng)時可容納數(shù)十人居住。在古絲綢之路的蔥嶺古道上曾起過重要作用!边@個蓋孜驛站便是我們所介紹的在今阿克陶縣境內(nèi)的蓋孜驛站遺址。
流水匆匆,歲月悠悠,蓋孜古驛站雖已沉寂在亂石和雜草叢中已無昔年的馬蹄聲聲、人言沸沸、篝火通明、熱鬧非凡的景象,但它卻向中外游客傳輸著這樣一條信息:即帕米爾高原遠(yuǎn)在漢代就有了官辦的驛站。蓋孜古驛站東西兩側(cè)的懸崖峭壁上各有一條細(xì)若游絲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象一條臍帶向遠(yuǎn)方延伸,當(dāng)年祖先開拓這條古道的艱苦卓絕令人感慨萬千,無比景仰與崇拜。在蓋孜村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一段英勇悲壯的故事。
相傳,漢代,從疏勒(今喀什市)到竭盤陀(今塔什庫爾干)沒有一條道路相通,來往官客商賈只有望山興嘆,失望而歸,留下了不盡遺憾。漢代駐疏勒的一位漢族-心急如焚,他在奏明朝廷后,便親自率領(lǐng)100名兵士到蓋孜河谷進(jìn)行實(shí)地堪察,他決心打通這條中西通道,并面對高山大河莊嚴(yán)宣誓,路不通,寧死不歸!他集中300兵丁和當(dāng)?shù)?00農(nóng)牧民日夜作戰(zhàn)。他身先士卒,不怕艱苦,甚至在被巨石砸斷腿骨的情況下,還讓幾個士兵抬到筑路工地視察。他這種崇高的忘我精神使兵民深受感動,士氣十分高漲。從關(guān)內(nèi)來到邊疆服役的兵士十年不歸,艱苦奮斗了8個春夏秋冬,這條咽喉要道終于開通。而這位漢族-也由一個英武青年變得老態(tài)龍鐘,須發(fā)皆白,猶似昆侖山頭白雪皚皚。
為了方便來華使者官吏及商賈郵役避暑消寒擋雨遮風(fēng),地方-在蓋孜村附近修了一座驛站,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還可以看到的蓋孜古驛站。十分不幸的是,古驛落成之日,這位漢代-也因操勞過度一病不起,最終死在了蓋孜河谷,他瞑目前叮嚀再三,不要將他的尸體運(yùn)回疏勒,而是就近掩埋在蓋孜驛站附近,以便能夠與古驛站相毗鄰,目睹東來西往官客商賈的熱鬧景觀。
蓋孜古驛站自漢代以來數(shù)千年間人跡不泯,為來往客商提供食宿和方便。直到清代末年,蓋孜村有一個名叫買買提阿吉的維吾爾人還在此開設(shè)客棧食堂,熱情接待來往客商。時至今日,蓋孜村的白胡子老者講起買買提阿吉還是活靈活現(xiàn),興趣盎然。置身蓋孜古驛站,目睹石屋內(nèi)被炊煙熏得烏黑锃亮的四壁和腳下一堆堆似有余溫尚存的灰燼,不能不使人深感歷史之高邈,歲月之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