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禪寺位于六合區(qū)東南方向雄州鎮(zhèn)靈巖山上。靈巖山,海拔170米,周十九里,因“山無銳峰,巖巒層聳,四面如一,巖際常有靈瑞”而得名,自古便有六合第一名山之譽(yù)。靈巖山是雨花石的主要產(chǎn)地,山上名勝古跡眾多;偃月崖、仙人洞、鹿跑泉、白龍池等自然景觀不僅風(fēng)景奇絕,而且皆有動人傳說流于民間;“靈巖積雪”乃六合八景之一。
靈巖禪寺建在靈巖山的半山腰,故又俗稱“半山寺”。據(jù)《六合縣志》記載:“唐咸通中,神建禪師受法于四祖,有逢巖即止之語,遂建道場于此巖下,為法義禪院”。據(jù)此算來,自唐以降,該寺迄今已有1140多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再加上又曾尊為皇家寺廟,靈巖禪寺在佛教界一直保有較大的影響力;眾多文人墨客亦不吝贊美之辭,留下諸多詩篇佳句。
靈巖禪寺飽經(jīng)滄桑,且興且衰;“咸豐八年,寺毀于賊,塔勢傾圮,待修甚急”;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該寺最終盡毀于日寇的炮火。直至2002年5月,原六合縣撤縣建區(qū),欣逢盛世,百業(yè)待興,為構(gòu)建宗教和睦、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滿足廣大佛教信眾的要求,六合區(qū)人民政府決定在原址復(fù)建靈巖禪寺。
2003年初,靈巖禪寺復(fù)建工程正式啟動;2006年11月9日,舉行了觀音造像開光典禮;至2008年9月,主體建筑及景觀工程已全部竣工,先后建成了觀音閣、大雄寶殿、鐘樓、鼓樓、山門、圍墻、方丈寮以及井亭等。寺廟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目前,靈巖禪寺大雄寶殿的造像正在貼金,擬于2008年11月份舉行開光儀式。
靈巖禪寺觀音塑像一體三面,堪稱江北最大一尊。該造像分為兩個部分,一為蓮花座,二為觀音像。蓮花座長6.19米,寬2.19米,觀音像凈高為9.19米,造像總高度為11.38米。三面觀音正面為觀音手持佛珠,代表如意吉祥;朝南側(cè)面為觀音手捧嬰兒,譽(yù)為送子觀音;朝北側(cè)面為觀音手捧凈瓶,愿天下大眾永葆平安。
靈巖禪寺寮房之前建有井亭一處,古井為唐朝所建,盛唐幽情,亙古至今。寺門之前植有竹林,竹林成片;風(fēng)過處,竹聲萬壑,令人心曠神怡。林間進(jìn)山神道隱見,依山勢、伴神獸,直通山腳處的石牌坊;立于斯,極目遠(yuǎn)眺,靈巖禪寺四周古木參天,氣勢雄偉,重現(xiàn)古詩中描述的“數(shù)里入江路,千峰趨寺門,此中堪自適,鐘馨盡朝昏”之境界。
據(jù)《六合縣志》載,作為靈巖禪寺的延伸,靈巖山之巔曾建有七級浮屠一座。究其緣由,在于古人信風(fēng)水,認(rèn)為六合之所以科舉人才屈指可數(shù),原因就在于靈巖山“頂無銳鋒”,故而在山頂建了一座塔,名曰“文峰塔”,即意在期望六合多出人才。不幸的是,此塔于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五月,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目前六合有關(guān)部門正積極著手重建該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