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 > 畢節(jié)市 > 納雍縣旅游

宣慰府遺址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宣慰府遺址
宣慰府遺址為文化旅游景點。

宣慰府遺址

宣慰府遺址位于黔西北(畢節(jié)地區(qū)),座落在納雍縣城東北面樂治鎮(zhèn)楊家灣村(古彝語稱臥這)的蠶箐梁子中段蘆花百坡山下,它是紅樓碧瓦、雕欄玉砌的彝家古建筑,作為水西文化的象征,挺立在烏蒙高原上。曾被譽為“竹書木簡多如牛毛”的安氏宣慰府第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被吳三桂燒毀,在清道光初年,水城諸生安淦辛聚族人籌資在此修建了宣慰廟,1985年,臥這水西宣慰府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宣慰府第系明弘年間的水西宣慰使安貴榮而得名,其建筑坐北朝南,布局為五重堂,四個院落,左右通道,占地約1萬平方米,院宇四周由石墻圍繞。宣慰府被吳三桂燒毀后,只剩下荒臺廢基,但現(xiàn)存遺址上的瓦珰、石級,雕痕鉆鑿,設計布局等,仍然記錄著水西文化,閃爍著彝族風情,譜寫著歷史的變遷。

現(xiàn)存宣慰府第的府門前有公候府衙前的照壁,長22米,高2.5米,厚1.5米,大門兩側(cè)尚有兩間風火磚壁,高5米、長22米,墻體光滑。左右有上下馬石。昔日基石與雕花石坎尚存。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卷洞門,門已倒塌,尚存東側(cè)殘墻基石,出卷洞門后各有一條石板砌就的通道;府門內(nèi),庭院寬敞,進入院子后將看到東側(cè)尚存的高低不等,長約120米,均高2米的一段殘墻,墻上刻有條紋圖案;轉(zhuǎn)到西側(cè),那兒曾是繡樓、廚房、金銀庫、兵器庫,唯存的石坎,高4米,長30米,廚房下面的小石橋尚存,高4米,寬2.8米,單孔橋的上下馬石尚存;院后是淘米的淘米溝,建筑在小溝旁是利用溪水奔流淘米,尚存殘斷石槽。該遺址的擁壁、府內(nèi)墻體,雕花石坎等均系一類石料,鏤刻著彝族文化的直曲線紋,石料最長的為2.73米,寬0.62米,重達千余斤。

宣慰府遺址在道光初年安淦辛聚族人籌資修建后,為瓦蓋木結(jié)構(gòu)四合院。走進殿內(nèi),寬敞宏大,內(nèi)供如來諸神,觀音大士和彝家首領濟火、奢香、安貴榮、安萬銓以及安坤夫婦的塑像。神龕精美,佛像莊嚴,暮鼓晨鐘,香煙繚繞,大殿內(nèi)頂梁上有“道光九年,皇圖鞏固,帝道殷昌”等字樣,鐘上鑄有銘文。廟前石碑上還有詳細的碑文記載。

宣慰府何時所建,文物考古學家仍無足夠證據(jù)!稏|華錄》上提及“竹書木簡多如牛毛“,而木簡是秦漢時所用,納雍宣慰府便已有之。彝文是古老的文字之一,附近的石洞中尚存彝書符咒,扯凱箐還留著乾隆時期的摩崖石刻。廢虛中拾到的古幣,金銀器皿,可以推想,從漢代便在此地有經(jīng)濟運營。1985年發(fā)現(xiàn)的瓦珰是仿漢瓦的卷簡式造型。納雍臥這宣慰府在明代洪武期間便已有記載。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10年)至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水西宣慰使安貴榮在納雍臥這頤養(yǎng)天年。安貴榮文治武功都較出色,征香爐山后在此養(yǎng)病,也沒有放棄對水西的建設,他除了修筑大方至納雍臥這的驛道和水西宣慰府前的箭道外,還在納雍的猴兒關(guān)、岔河營、三鍋莊等地增筑軍事設施。明嘉慶三年(公元1523年)安萬鎰、安萬銓兄弟也在臥這城堡定居,往返于大方、黔西、水城、威寧、織金一帶,這段時期是水西彝族的鼎盛時期。

明正德三年,王陽明謫居龍場驛,安貴榮看上其愛國忠君、道德文章和處世為人,便以重金奉送,同時還邀請王陽明至水西講學。道光時建宣慰廟,就設有王陽明的靈位,可見其對后世的影響之深。王陽明在水西講學后回到龍場驛,并在貴陽扶風山設立書院,爾后日本東宮侍講三島毅君對王陽明及他的文章都十分崇拜。王陽明與安貴榮交往很深,在水西講學時,他發(fā)現(xiàn)安貴榮在香爐山后有非禮之舉,曾作《謝安宣慰書》、《貽安貴榮書》,《又與安貴榮書》,后人譽三書勝過十萬雄兵,制止了宣慰府的跋扈行為。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水西戰(zhàn)爭,安坤是主要領導人,納雍臥這數(shù)十里地方是當時的主戰(zhàn)場,戰(zhàn)火涉及水城、織金、大方一帶,水西兵敗,彝兵死傷幾十萬人,廬舍為之一空,宣慰府被吳三桂燒毀。

以上足以說明納雍臥這宣慰府古城堡屬水西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的重鎮(zhèn),是當時彝族的社會活動中心。后人有詩贊宣慰府弟:

云山萬里水環(huán)溶,古洞高峽大箐封。

濟火開疆立大業(yè),奢香通驛建奇功。

貴榮香爐軍功顯,安坤水西碧血紅。

宣慰古城留韻遠,英雄一代樹高峰。

這里有著古老的水西彝族文化,有著真實而寶貴的歷史遺痕。在這里,任你想象曾經(jīng)的繁榮景象,也可以遐想硝煙彌漫、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爭年月,盡情地領略納雍彝族的歷史滄桑。


>>過獅河桃源洞風景名勝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