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泉州市 > 安溪縣旅游

羅內安山廟

[移動版] [查看地圖]
羅內安山廟
羅內安山廟為文化旅游景點。

安山廟,位于參內鄉(xiāng)羅內村,距縣城東南8公里,始建于明永樂元年(1403年),廟祀正順尊王,又稱“羅內境主”,當地民眾世尊為“境主公”,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清時期,隨著安溪人外出開拓,羅內境主信仰傳播至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臺灣等地,分爐十余處,名聞海內外。

安山廟主祀正順尊王(又稱“羅內境主”、“境主公”),其前身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謝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號疊山,別號依齋,江西弋陽人,與文天祥為同科進士。謝枋得生活在宋末元初,是一位愛國志士,憂國憂民,有著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同時,他也是歷史上著名的詩人,一生著詩書無數,又對詩文評點深有研究,遺留作品頗豐?v觀謝枋得的一生,當以其-福建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謝枋得飽讀詩書,在宋廷為官,且?guī)П乖,很有儒家思想。后一階段,兵敗-到福建,過著半隱居的生活,結識一些道人儒者,以“卜卦”為生,亦與道人儒者談道經論理學,這一時期其信仰應該是儒道綜合,偏道。

據傳:元初,江西弋陽有一羅姓農夫與同伴結伙上山打柴,忽見遠處山腰有一老翁坐地采果而食。農夫趨近探視,老翁忽然不見,卻見一老樹根頭隱約有“疊山隱處”四字。此事傳開后,眾人認為這是義士謝枋得因眷戀故國山川而英靈顯化,乃將老樹根頭抬回家,由羅氏依老翁形影將此木雕塑成像,供奉于堂。鄉(xiāng)鄰遇事前往禱之,屢有靈驗,乃尊稱為“境主公”。明初,羅氏后裔攜帶境主公木雕神像入閩開拓,在安溪長泰里羅洋鄉(xiāng)(今參內鄉(xiāng)羅內村)安家立業(yè),并將“境主公”神像安奉于家。羅氏一家為人忠厚善良,與當地黃、徐、杜、江等姓鄉(xiāng)人和睦相處,乃廣泛介紹“境主公”的來歷及事跡。村民每往禱之,皆有靈應。經眾口相傳,“境主公”香火日盛。此說法,諸多地方志書、史略都有記載。分析上面的敘述,“境主公”的由來就是道教中神明誕生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說在“境主公”誕生之后的很長時間內是屬于道教。

明永樂元年(1403年),羅家將“境主公”神像獻出,由羅洋鄉(xiāng)(即羅內村)黃氏為主賑資蓋廟宇奉祀,并定名為安山廟。明宣宗時(1426—1435年),境主公被朝廷賜封“正順尊王”。安山廟建成后,正經歷泉州宗教的重要變革發(fā)展期,因此安山廟也隨著歷史的潮流不斷的改變和發(fā)展。在這個時期里,泉州的宗教表現為儒、道、釋合一的特點。安山廟除了主祀“境主公”外,還供奉如來佛祖、玄天上帝、保生大帝、清水祖師、五谷大仙、金氏夫人、金府元帥等。其旁邊的植福堂早建于安山廟,雖主供奉如來佛祖,亦供奉五谷大仙、清水祖師。

在安山廟重大節(jié)慶活動中,進行的崇拜程序一般是:首先獻敬,擺上“豬頭五牲”、香花水果等供品;接著誦經,通常農村的法師都是佛道皆用;之后是卸壇,燒金帛,放鞭炮、禮花;最后演戲,高甲戲或者布袋戲或者南音。這個程序是典型了泉州地區(qū)佛教崇拜程序。一年一度的安山廟迎神活動,雖然是一種民俗活動,但它是人們虔誠和篤信佛教的一種表現。加之,“境主公”在閩南地區(qū)享有“安溪民間三大佛”的美譽,讓我們有理由說它存在著許多佛教的成分。


>>格薩爾文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