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寧縣城往北行約30多公里,便到了江屯鎮(zhèn)大連村委會的石橋良村。該村有66戶,人口268人。村民主要以種養(yǎng)加工為主業(yè)。村里主要建筑福隆里被稱為“蝠鼠吊花籃”?图夜棚L悠然的石橋良村竹木成林風景秀麗。
古村得名
福隆里大屋被稱為“蝠鼠吊花籃”
福隆里大屋具備典型的地方特征。沿大屋的中央縱軸有前中后三進廳,每一進廳中間相隔一天井。進廳兩側還有小廳、廂房、套房、碉樓、望樓等建筑。正門前面設有800平方米廣場,兩邊是門樓。廣場邊上建有三米高的圍墻,圍墻外邊是一口半月形池塘,塘基用花崗巖石板鋪砌而成,使整座建筑形似花籃。從風水角度上看,福隆里所在地是為“蝠鼠地”,因而,整座大屋被稱之為“蝠(福)鼠吊花籃”。
江氏堂號小考
石橋良福隆里客家大屋,現(xiàn)今居住著江姓后人。江姓堂號共有“濟陽堂”、“淮陽堂”和“六桂堂”三種堂號,福隆里堂號為“淮陽堂”。
據(jù)歷料記載,江氏本姓嬴,《姓譜》云:“嬴姓,伯益之后,封江陵,子孫以國為氏”!缎兆搿份d:“嬴姓,顓頊玄孫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為楚所滅,以國為氏”。江氏始太祖元仲,又名思成,系伯益幼子,任夏朝大理卿(司法官),由于他盡忠守職,獲帝恩典,子孫后代,世襲封爵于江,以當時河南、湖北交界的正陽一帶為食邑。傳至元仲第三十一世孫江濟,號雄略,助周武王伐紂有功,封京東侯又為江侯。其時以地名做國號,以國號做姓氏,習慣流行!皾氖骋卦谡,以此始建立江國,以后江姓就源于此!
江氏后裔,為了不忘江濟承先啟后的功績,就把他的人名和食邑地名,即江姓始祖和發(fā)源地聯(lián)在一起,順理成章地把“濟陽”奉為江姓的堂號。
公元前623年江國被楚國滅后,其國人以國名“江”為姓,有的北上到淮陽(今屬河南),再往北遷到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于鎮(zhèn)),以后又遷到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有的逃到齊(今山東臨淄一帶)、陵陽(今安徽石棣縣東北)以及鄖陽。北上淮陽的江姓后人便以“淮陽”為其堂號。
唐朝時,江姓已遍布北方地區(qū)。江姓南遷開始于唐朝初年,“安史之亂”后,江姓大舉南遷,到宋初,南方江姓人口發(fā)展壯大,出現(xiàn)了“六桂”堂號。這是江姓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據(jù)說江姓-,為翁氏所分。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翁、江、方、龔、汪六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他的子孫也姓江。兄弟六人同列進士,被譽為“六桂聯(lián)芳”。因此江姓后人又有以“六桂”為堂號的。
1959年,臺灣省出版了一部由臺北六桂宗親會編印的《六桂堂族志》,系統(tǒng)地記錄了臺灣及東南亞地區(qū)由翁、洪、江、方、龔、汪六姓組成的六姓聯(lián)宗活動。
建筑風格
“福隆里”是石橋良村客家大屋的代表作!案B±铩笨图掖笪萁ㄓ谇宓拦馐吣(1837年),由當時的江明瀾落藉該地創(chuàng)建。大屋主人江明瀾考取武舉人,其兒子江日華考取文舉人,其后代江國光是革命烈士。江屯大屋稱文武舉人故居。廣寧縣政府在2005年7月4日公布“福隆里”客家大屋為廣寧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福隆里”與廣東省梅縣地區(qū)以及福建省南部的客家大屋的圓形布局不同。既蘊含著嶺南古建筑的風貌,又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福隆里仿照原居住北方的四合院式祖宅布局而建,占地209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都在縱軸線上,次要建筑對稱于其兩側。大屋為磚木結構,大屋以石條石板作屋基,三合土(泥灰沙)夯筑造墻,泥磚、青磚、卵石砌筑,墻身厚重、緊密、堅固如同堡壘。
大屋圍墻外部頂上建有女兒墻,四角檐額用青磚砌或用松木為架做成數(shù)層菱角牙子,碉樓、望樓頂端兩側山花做成“鑊耳狀”,兩邊還有窗花型的挑頭裝飾。
福隆里大屋內(nèi)外的柱、陶塑、壁畫、浮雕等建筑工藝精湛。大屋內(nèi)外墻壁上、斗拱楣檐下畫有壁畫。壁畫內(nèi)容豐富,有人物典故、花鳥蟲魚、山林流水等,壁畫附有畫題詩文。大屋的浮雕題材廣泛,所刻之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如江屯福隆里的九獅圖、世外桃源圖。這些浮雕壁畫歷經(jīng)百多年風雨,原有顏色至今仍保持得相當鮮艷。
大屋柱、檐、楣、門、屏、窗等皆有雕鏤,與壁畫浮雕相映成輝。其中大屋側廳內(nèi)部的裝飾富麗堂皇,有鑲金嵌玉之奢華。側廳木板天花、廊柱橫上的雕刻圖包羅萬象,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一應俱全,有鳳凰、山雀、燕子、鷹鵬、草魚、鯉魚、梅、竹、蘭、大蕉、松杉……。而這些雕刻都飾以閃閃發(fā)亮的金箔,可謂“金碧輝煌”。